历史故事

《荀子》——仁义道德是着眼于长期利益,你觉得是否有道理?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荀子》——仁义道德是着眼于长期利益,你觉得是否有道理?
收藏 0 0

战国的学者之风

战国是一个风云巨变,你来我往;从百姓到贵族,从国家到天下都在逐利的大争之世。这个时代的学者也有着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思考逻辑,司马迁就讲过:我们现在能够读到的经典,都是圣贤在不得志的时候写下来的。确实如此,在那个时代一个成功人士是没有时间去写书的,他们都在忙着四处游说,到处兜售自己的政治学说。

《荀子》——仁义道德是着眼于长期利益,你觉得是否有道理?

当时诸侯和学者之间的关系,就有点像今天集团董事长与职业经理人,当企业遇到棘手的困难时,急需高明的解决方案,就只有去问计于职业经理人,而职业经理人在市场上一抓一大把,个人有个人的想法,所以根本无法分辨到底应该聘请谁。

于是各位董事长形成了一套非常独特的判定标准:凡是见效慢的,不管听起来有多么宏大和雄伟,一律不采纳。一定要见效快,只有满足短期利益企业才能够存活下去。

战国末期,荀子也面临着同样的状况。在春秋时代卫灵公就曾经问过孔夫子军事的问题,当时的社会压力没有那么大,孔夫子还保持着贵族应有的矜持,听到“军事”两个字,拔腿就走。作为孔子的传人荀子,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学者面临的压力不同,也不得不跟世俗妥协。

《荀子》——仁义道德是着眼于长期利益,你觉得是否有道理?

荀子论兵

《荀子》中就有一篇专门讨论军事见解的文章叫做《议兵》,说的是:荀子与临武君曾经在赵孝成王面前讨论军事问题,兜售自己的军事见解。

临武君的说法非常符合一个长期面临战争压力将领的思想,他认为:“用兵在于天时利地,清楚敌军动向。”

荀子的看法则不同,他依旧高调的说:“战争的基础是获得老百姓的拥护与支持。”

临武君反驳说:“孙子与吴子,用兵天下无敌,他们打仗也没有像你说的那样。”

荀子接着说:“那些人的层次太低,我只会讲天子的用兵办法。圣人用兵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哪怕敌人的阴谋诡计再厉害都无济于事,敌国看到了仁义之师也就兵不血刃,俯首称臣了,这才是最高级别的用兵策略。”

《荀子》——仁义道德是着眼于长期利益,你觉得是否有道理?

搞辩论,一个将领肯定与饱读诗书的荀老夫子不在一个档次,赵孝成王也知道荀子的道理是在自欺欺人,听不下去又不好当众让荀老夫子难看。赵孝成王就出来打了个圆场问:“既然王者之师这么厉害,那么要怎么组建一支王者的军队呢?”

荀子也不示弱,气呼呼的说:“在王者之师中,君王很重要。作为君王不但要贤明仁德,还要崇尚礼仪,爱护百姓。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到每一个将领和每一个战士、国民。”荀子的说法非常有儒家的气质,我不跟你在一个层面上讲问题,你说什么我都顺着你的话说,最后踩在制高点上,直接“降维打击”让你无话可说。

《荀子》——仁义道德是着眼于长期利益,你觉得是否有道理?

虽然这种辩论技巧非常厉害,但是中心思想过于单纯。就像我们今天开个小店做生意,商品要卖得动才行,商品的质量反而变成了其次,换而言之:质量与销量之间没有存在必然联系;如果一个人太追求质量而忽略了销量,面临的就是马上倒闭关门;如果注重销量而忽略质量,至少现在还可以撑一撑。

荀子在很多事情上都很看得开,唯独在逐利这件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心里品质标准。反而荀子的学生李斯要比他更豁达些。

仁义是“大便”

一次荀子与李斯聊天,李斯就说了很多逐利的想法。荀子断然呵斥他说道:“汝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意思就是说:“李斯啊,你说的那些利益都是蝇头小利,去追求蝇头小利,反而会失去了大利益,真正的大利益是仁义道德啊。”

这番话如果放在春秋时代,由孔子说给自己的学生听,也许还会有几个人相信并且奉行。但是荀子说给李斯听,李斯顿时有一种智商被严重侮辱的感觉。李斯是亲眼见到秦国从一个偏远地带的小国,变成了列强之首的。

如果说秦国的强大是因为某一代君王的贤能造就的,也还说得过去,但是摆在面前的是秦国一连四代,一代比一代强,这就不是所谓的“仁义”可以解释的了。李斯翻遍史料发现秦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秦国人非常单纯的仅仅追求富强而已,根本不谈仁义道德。

《荀子》——仁义道德是着眼于长期利益,你觉得是否有道理?

李斯带着问题再去问了老师,荀子又拔高了一个维度说:“秦国只追求富强,无异于饮鸩止渴,忘记了仁义道德,最后一定会很快灭亡的。”不幸的是,荀子的话在历史中居然还真的应验了,不过当时的李斯依旧不以为意,他非常反感荀子这种说法,在儒家思想里仁义是最高标准,是黄金法则,成功只是副产品,人们追求功利而忘了仁义是本末倒置。

接下来荀子又举了夏朝和商朝的例子给李斯听,李斯还是觉得没有道理。荀子又说:“之前楚国非常强大,因为不讲仁义,在垂沙之战中败给了齐国、魏国、韩国,之后又因为国内有人作乱,楚国就四分五裂了。”在荀子看来楚国的失败完全是君王的失德造成的上下不能一心所导致。

《荀子》——仁义道德是着眼于长期利益,你觉得是否有道理?

在法家思想中就有关于上下一心的解决办法,他们认为只要明确赏罚就可以让人心齐,秦国就是最好的例子,无论是种田还是杀敌,都有奖励或者惩罚,这种办法非常容易操作,也很容易实施。

荀子却不这么看问题,他会认为:赏罚会培养人的商人心态,怎么计算利益最大化将会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研究的事情。如果在关键时刻,敌国给出的利益大过自身的最大利益,那么投降就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一个社会要形成团结一致的共同信念需要靠“礼”来约束。

《荀子》——仁义道德是着眼于长期利益,你觉得是否有道理?

这样的想法其实非常正确,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建设所谓的“企业文化”目的就是在塑造假想的共同体,营建共同的信念,让员工除了利益之外,还有情怀追求。如果只以成败论英雄的话,肯定是谁的短期利益越大,越快,就越有利;谁越没有道德下限,谁的赢面越大,但是荀子早就告诉我们了,这些都不会长久。

今天说这么多,不是要批评荀老夫子迂腐;恰恰相反,如果稍懂历史的人,会发现荀子的眼光非常毒辣,一眼就可以看出世间万物的变化走向,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在本质上是非常难以调和的。荀子主张的是长期利益,而当时的列国看到的只是短期利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一样,是否能够有强大的道德操守和信念,是一个企业、一个团体、一个人能够走多远的关键因素。

上一篇

孟子是一个被时代抛弃了的,注定失败的失败者

下一篇

《国语》——一部被边缘化的思想品德教材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