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国语》——一部被边缘化的思想品德教材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国语》——一部被边缘化的思想品德教材
收藏 0 0

《国语》和《左传》

之前我已经讲过好几期的《左传》,我们也知道了要想读懂《春秋》就必须用《左传》作为教辅,《左传》可以算是《春秋》的补充,今天我们要进入的《国语》则是《左传》的补充。

这两本书的渊源非常深厚,在司马迁《史记》中就有:“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然而奇怪的是《左传》的作者也是左丘明,很长时间以来大家都相信这两部书是同一作者。如果我们通读了《左传》和《国语》会发现这两部书涵盖的历史时期是高度重合的,最大的区别是《左传》偏重的是记事,《国语》则偏重记言;从体例上来说《左传》是编年体史书,《国语》是国别体史书。

《国语》——一部被边缘化的思想品德教材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假设是同一个作者那么为什么同样的内容,要分为两本书来写呢?在历史上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左丘明主要的创作是《左传》,在创作过程中有很多材料没有用上,觉得浪费就整理出了《国语》,这么理解的话那么《左传》和《国语》是同宗同源的关系,就把《左传》称之为《春秋内传》,把《国语》称之为《春秋外传》。

第二派观点则要务实的多,他们认为:两本书不是同一个人写的,从体例来看与先秦史官的两大体系非常相似,先秦记录历史的史官一类是记事的,另一类是记言的。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是新闻记者把新闻事件记录在案,另外一种则是领导的秘书,领导在讲话的时候,他们负责记录演讲内容。

总之不管《左传》与《国语》的作者是否是同一个人,这两部书的渊源都是非常深厚的。如果要读《春秋》最好两部书都作为参考,对照着来读。

《国语》——一部被边缘化的思想品德教材

《国语》是一本思想品德教育书籍

在先秦的时候,有三本史学著作,分别是《左传》、《国语》、《战国策》。周朝分为了东西二周,西周在前,天子的主要活动范围在陕西一带,后来因为天下动荡,狄夷入侵。天子从陕西搬到了河南,就变成了东周。

东周又分为两个时期,前半部分叫做春秋,后半部分叫做战国。《左传》和《国语》都记录了春秋时期的事情,但是《国语》记录的时间又要比《左传》更长一些,从周穆王十二年一直到晋国的智伯被灭,共计五百三十七年,这是一个跨度非常大的时间段;《战国策》则主要记录的就是战国时代的历史了。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别体的意思就是按照国家来进行历史记录,《国语》总共有七万多字,在那个时代算是标准的大部头了。主要记录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时期的名人名言与重大事件,内容非常丰富,语言腔调非常明确、人物鲜活、具体。

但是如果你真的认真读国语的话,会发现这本书完全就是一本道德洗脑神器,可以当做“名人名言选编”来看,而且这些名言都是长篇大论,用生动活泼形式写下了苦口婆心的道德言论。

《国语》——一部被边缘化的思想品德教材

整部《国语》其实用非常简单的话语就可以总结了“统治者,要好好学习,要尊重传统,要做万世师表,要崇尚道德,要懂仁义廉耻,要感染其他人。要学会用道德的力量,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外族不敢入侵。”

《国语》中到处都充斥类似的言论,在那个时代如果一个人想要做好统治者,想要能够位极人臣,一定要读《国语》,这本书跟我们今天的某些教科书的作用其实是一样的。首先不谈政治智慧,要先明确政治立场。

但是这部书随着封建制转变为郡县制,最终被边缘化了。《国语》是封建时期的产物,主要讲述的是封建制度下的贵族伦理,在郡县制下,大部分伦理已经失效了,里面的内容除了用于强化政治道德之外,基本没有实用价值。宋朝的朱熹都觉得这部书头疼,无法给它定位,但是他又有贤明的儒学立场,让朱老夫子骑虎难下,最后干脆搁置不管,只把他当做思想品德教育书刊,让大家阅读并且规定科举考试都是不考《国语》的。

《国语》——一部被边缘化的思想品德教材

再往后随着《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简洁明了,韵律欢快的终极杀器出版,小朋友们从小就开始了道德教化,《国语》就更加没有地位了。说到这里就多说两句吧,其实我是极力反对少儿读经教育去读《三字经》和《弟子规》的,不是说读经教育不好,而是这两本书有问题,总而言之归纳起来就是“人要善良,人要听话”,在今天这个年代,如果人还按照单一的道德标准做一个听话的乖宝宝,那么会如何呢?

《国语》——一部被边缘化的思想品德教材

上一篇

《荀子》——仁义道德是着眼于长期利益,你觉得是否有道理?

下一篇

从两首“三观不正”的古诗,看《昭明文选》的选文之美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