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论语》为什么难读?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论语》为什么难读?
收藏 0 0

论语是什么?

《论语》是关于孔子的言行记录,它不是一本有严密逻辑的学术著作。通读《论语》你会发现里面到处都是孔子的鸡汤和人生格言。鸡汤格言也就算了,但是有的话说起来简直就是毁三观,直接搞不懂老夫子在表达什么。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一句老夫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仪,所以学的东西就不会稳固。”单从这一点来看,就无法理解了,一个人庄重与否和学识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都知道很多大科学家、大文豪其实都是很邋遢的,但是他们的学问却很好。

《论语》为什么难读?

接下来就更加严重了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人要注意诚信和忠诚,这句没有问题,但是下一句呢“无友不如己者”解释起来就非常麻烦。有的解释是说原来孔子是个势利眼,让我们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来往;第二种解释“不会和那些不讲究忠信的人做朋友”,第三种解释:“没有朋友是不如自己的。”

三种解释,三个意思。完全看个人心情,随便拿去用好了,这也是论语难读的地方,解释不通。前两种解释完全和“三人行,必有我师”所违背;第三种解释又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相违背。难道真的没有朋友不如自己吗?那么为何还要分“君子和小人呢?”

《论语》为什么难读?

到底老夫子在说什么?

后面孔子又说“丧欲速贫,死欲速朽”翻译一下就是说“丢掉了官职就应该马上贫穷,人死了之后就应该马上腐烂。”这又是在说什么?

孔子死后,曾子和有子两人对这句话进行了探讨,经过一番求证后才知道原来是:当年孔子在宋国的时候宋国司马桓魋正在建造自己死后用的石棺,做了好几年都没有做好。孔子觉得桓魋非常浪费,还不如死后马上就腐烂掉,连进棺材的机会都没有才好。

《论语》为什么难读?

从这一点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一个人不会突然地自言自语,在说话的时候一定有明确的对象和环境。我们可以称之为语境,找到了个语境很多东西其实就能理解了,否则《论语》读下来是一头雾水,论语是一部“语录”要想搞清楚孔子到底再说什么,还需要更多的书作为旁证。

始作俑者

在《孟子·见梁惠王》孟子就像梁惠王说子曾经曰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就是那陶土做成人俑,作为陪葬的人应该都没有后代吧。后世对这句话的争议非常大。有的人认为孔子是支持“人殉”制度的,用陶俑代替人进行殉葬是不合乎礼仪的;又有人认为孔子是不支持“人殉”的,这句话是孔子在指责那些将陶土做成人俑殉葬的习俗,逐渐演变成的真正“人殉”。不管怎么样,老先生的心思我们已经无法揣摩。

其实孔子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都是存疑的,那么他为什么会变成非常有争议的话题?

断章取义而已,如果你通读过《孟子》你会发现孟子说这句话的目的不过是在劝谏梁惠王施行认证时举一个例子而已,你我其实都知道,聊天的时候一旦头脑发热就什么话都说得出来也编得出来,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证明话题的正确性而已。

《论语》为什么难读?

孔子赞成以牙还牙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有人问孔子:“应该以德报怨吗?”孔子说:“如果以德报怨,那么要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别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别人,用恩德来报答来报答恩德。”关于这句话其实我们也是吃了断章取义的亏,从小就教导我们要“以德报怨”,但是老夫子绝对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呢?如果真是“以德报怨”那么这个社会将变得面目可憎,人人都是暴徒。

“以直报怨”的意思其实和“以牙还牙”是差不多的,在远古时期人们没有完整的法律,就规定了简单的一条“以牙还牙”,我把你的牙齿打掉了,你也把我的牙齿打掉就好了。我们顺着推导,如果不以牙还牙会发生什么?第一种情况,你打掉我一颗牙,我找人揍死你,我把你揍死了,你家里人召集一大班人把我全家都弄死了,暴力不断升级;第二种情况,你打掉我的牙,我不跟你计较,那么你还会去打掉更多人的牙齿,直到遇上不再“以德报怨”的为止,暴力依旧升级。

《论语》为什么难读?

《论语》应该怎样读

读《论语》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首先要通读,最好能够背诵;第二要找辅助材料,进行对比,找到孔子当时说话的语境;第三要和生活结合起来读,毕竟人类进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几千年的人所思考的,跟我们今天其实差不多。

上一篇

儒家终极问题的解决方案

下一篇

诸葛亮为什么屡战屡败,还要坚持北伐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