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一次出色的间谍行动,耗费敌国百万人力,行动刚结束,本国先灭亡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一次出色的间谍行动,耗费敌国百万人力,行动刚结束,本国先灭亡
收藏 0 0

秦国能统一六国,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秦国占据着富饶的关中平原,也就是陕西省中部的渭河平原。大家都知道,现代的陕西以面食为主,很少吃米。可是在秦朝时,这里是以产稻而闻名的。

秦国丞相李斯曾经对秦王说,关中百姓的习俗是种稻,不肯种麦。直到汉朝以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还不很严重,渭河流域水量丰沛,再加上正好遇到暖和时期,使得陕西能够大面积地种稻。

一次出色的间谍行动,耗费敌国百万人力,行动刚结束,本国先灭亡

更重要的是,秦国在关中平原修建了一条郑国渠,使关中平原变成沃野千里,旱涝保收的大粮仓。不过,秦国之所以决定修这条郑国渠,实际上是被一个间谍给忽悠的,这个间谍就是郑国。

郑国是个人名,他是韩国最好的水工,现在叫水利工程师。韩国是个很悲催的诸侯国,正处在秦国的东面,秦国对外扩张抢的地盘,大部分都是韩国的。

于是,韩桓王整天琢磨着怎么防御秦国,最好让秦国忙得团团转,顾不上来攻打自己,好让自己喘口气休养一下。最后,韩桓王把郑国派去秦国,忽悠秦国修一条水渠,用来消耗秦国的实力。

一次出色的间谍行动,耗费敌国百万人力,行动刚结束,本国先灭亡

在古代,这种大型水利工程,跟打仗没有太大的区别,都要征用数以万计的百姓,劳作好多年才能完成。秦国如果真的开工修渠,短时间内,韩国便安全了。

郑国确实是韩国最出色的水利专家,他给秦庄襄王描述了一番水渠修成后的美丽场景,果然打动了这位秦始皇的父亲。一心想着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秦王,决定让郑国主持这项水利工程,打造这个八百里大粮仓。

一次出色的间谍行动,耗费敌国百万人力,行动刚结束,本国先灭亡

真正开始实施要到秦王政登基后,耗费整整十年时间,每年都要征调数十万民工,对秦国国力的消耗确实不亚于任何一场战争。在工程期间,郑国的间谍身份还被秦国给识破了,这下子秦国为难了。

工程还没进行完,如果停下来,前面花费的巨量人力财力全部白费,不停吧,明知是对方的计策,难道还要继续吗。郑国也承认自己是韩国派来疲秦的间谍,但是工程修到现在,他确实想完成这个壮举,给百姓造福。

秦王政决定接着干,只要对国家有益处,咬紧牙关也要干到底,韩国的这笔账以后再算。东周这么多诸侯国,偏偏是秦国最终完成统一,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次出色的间谍行动,耗费敌国百万人力,行动刚结束,本国先灭亡

这条渠又是怎么起到灌溉作用的呢?渭河是东西走向,北边的支流基本上是南北走向,相互的间隔又较远,使得渭河北岸的大部分地区得不到灌溉。这条渠从泾水的出山口开始引水过来,人工挖了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渠,最终汇入洛水,沿途还把很多小河都沟通起来。

这样一来,渭河北岸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灌溉,关中平原真正成为秦国的粮仓。秦国也没有因为郑国的间谍身份而治罪,还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条渠。

与秦国另外一项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相比,郑国渠修建的时间更晚,对秦国的实际意义更为重大。因为都江堰在四川盆地,即使粮食丰收,运出四川仍然是个大问题。诸葛亮北伐的最大困难就是粮食运出四川,实在太难了。

一次出色的间谍行动,耗费敌国百万人力,行动刚结束,本国先灭亡

而关中平原距离前线很近,这里生产的粮食是秦军最主要的军粮。可以说,秦军就是吃着关中的大米,统一六国的。

对于韩桓王来说,这个疲秦之计似乎是成功了。那么,韩国有没有趁机增强国力以自保呢?不幸的是,没有。

秦国的强大是他们超出想象的。即使在修渠期间,秦国依然数次向赵国和韩国发动进攻。韩国想向秦国称臣,自认是藩属,秦国都不肯答应。派郑国来修渠疲秦的事,未来的始皇帝肯定一直记着呢。

一次出色的间谍行动,耗费敌国百万人力,行动刚结束,本国先灭亡

公元前230年,差不多是郑国渠一完工,秦王政立马发动了灭韩之战。狮子搏兔,韩国几乎毫无反抗之力。韩国成为六国当中,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

秦朝以后,汉代也在关中平原上修建了白渠,使灌溉设施更加完善。隋唐以后,关中平原的地位开始下降,但仍是重要的北方产粮区。2016年,郑国渠申遗成功,这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恤志》】

上一篇

烧掉郑和海图的罪魁祸首,也是治理黄河的功臣,由凡人晋身为河神

下一篇

千古第一才女,两段不幸婚姻,为摆脱家暴丈夫,身陷囹圄亦不悔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