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科举考试为何要三年举行一次,而且殿试没有淘汰率?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科举考试为何要三年举行一次,而且殿试没有淘汰率?
收藏 0 0

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兴于宋朝、结束在清朝,这一制度影响中国一千多年,虽然某种程度上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但这一制度也为各代统治者提供了大量人才,现在的高考基本也是从科举演变过来的,只不过高考是每年都有,科举却是三年一次,而且科举结束后还不是当即就能当上官了还要去金銮殿殿试,只不过殿试没有淘汰率罢了。如果说科举是高考,那么宋仁宗之前的殿试就是今天的考研。今天我们就说说为什么三年举行一次科举并且殿试为何没有淘汰率?

首先说说为何三年举行一次科举。科举在宋朝宋太祖之前其实是每年都有一次,一直到了宋太宗才有所改变。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冬天,各地的举人都已经到达京师准备参加省试,刚好那个时候宋太宗要亲征北汉,随即取消的这次科举。其实当时取消科举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宋太宗亲征北汉,主要是因为当时每年一次科举,虽然每次中举的很少,但是积累起来也有很多了,当时还不是现在考上大学不管分配,当时的科举一旦中举就包分配工作,你想想再大的朝廷也用不了那么多的人,也没有那么多的官职呀,所以这次取消科举后以后的每次科举都是间隔一年或者两年开科并不固定,甚至在宋太宗驾崩后的五年(993—997)停止了科举,这次停止科举是唐朝以来停科举最长的时间。

科举考试为何要三年举行一次,而且殿试没有淘汰率?

宋真宗即位后,开科比较频繁,到了仁宗后开科年份没有规律,有时候是三年一次有时候是两年一次,这种开科没规律给当时的考生带来的很多的麻烦,考生不知道哪一年科举没办法提前赶路,你想想当时交通可没有现在那么方便,在偏远的考生参加科举有时候甚至需要一年时间赶路。直到宋仁宗在听侍臣讲解《周礼》时讲到了“三年大比,大考州里,以赞乡大夫废兴”这句时,仁宗说:古时三年一次考试,导致大量人才无法得到重用,从而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于是就下令,每隔一年举行一次科举,大家也知道这样考生每年有多累呀,这种开科制度一直到宋英宗时才得到改善,两年一次科举虽然高了,但是录取人数并没提高,导致很多的举人常常不是在去科举的路上就是在落榜后回家的路上,读书人学习的时间基本上都浪费到了应考的路上,宋英宗看到了这种情况,所以就改科举为三年以贡举,这种制度从这个时候就成了定制。

科举考试为何要三年举行一次,而且殿试没有淘汰率?

说完了科举三年一次的原因后就在说说殿试为什么没有淘汰率。殿试是在省试之后通过省试的考生,在金銮殿上再经过皇帝的考核才给予官职。在宋朝宋仁宗之前殿试是有淘汰率的,就像现在的研究生考试一样,笔试通过了不一定就一定能通过面试,当时的殿试录取率只有三分之一上下,你想想,现在的研究生笔试考过了若一个学校的面试没过还可以选择调剂,甚至调剂不行还有大学本科文凭,照样可以找到工作,但是在古代,只有当官一条路,科举本身就已经非常难了,当时科举的通过率比现在研究生笔试要低的多,在那个时候通过了科举却没通过殿试就没有再“调剂”的机会了,来年只能从头再来。

科举考试为何要三年举行一次,而且殿试没有淘汰率?

当时宋仁宗的时候就有一个叫张元的举人,在经历层层考试最终却因为殿试而落榜非常气愤,一气之下就跑到当时和北宋敌对的西夏,为西夏贡献自己能力,最后甚至成为了西夏的第一谋士,给当时的北宋带来的很大损失,北宋知道给自己带来很大损失的谋士是中原之人时非常气愤,就下令将张元的家人都囚禁了起来,之后有大臣认为张元之所以投靠西夏,是因为经过多次考试通过科举最终却因为殿试没通过而对宋朝的科举入仕已经绝望了,只是殿试淘汰的结果,并不能怪张元和他的家人,于是就把它的家人放了。对此意见,北宋朝廷似乎也知道了殿试淘汰确实会流失人才,所以在嘉佑二年,宋仁宗亲自主持殿试,并下令此后殿试不再淘汰考生,凡是参加殿试者一律录取,这一年,参加殿试的三百八十八名进士、三百八十九名举人全部被录取,从此殿试不淘汰就成了定制。

上一篇

槟榔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吗?

下一篇

美国那么多负债中国为什么还要买?就不怕美国不认账吗?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