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汉武帝的好儒和汉元帝的好儒有什么区别呢?为何结果会截然不同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汉武帝的好儒和汉元帝的好儒有什么区别呢?为何结果会截然不同
收藏 0 0

汉武帝是汉朝史上的一代君王,他为汉朝开疆拓土,将“汉”这个词归属于一个民族,他打开河西走廊通道,使得以后的丝绸之路通畅无比。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皇权集中,汉朝强盛。

而汉元帝是“仁弱好儒”,曾经做太子的时候就否定过汉宣帝重用法家人物,动不动就施刑罚的做法。他的性格导致汉朝从此走向了衰败。

汉武帝的好儒和汉元帝的好儒有什么区别呢?为何结果会截然不同

儒家,以中庸治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汉元帝的仁弱好儒是两个概念。

汉武帝的儒学

1.君权神授

汉武帝一登基便开始寻求认证君权神授的理论,刚好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完全符合汉武帝的需要,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子是上承天意,下教化民众。这样就让皇权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得皇权神圣不可侵犯,从理论上有了加强皇权的依据。

进一步削弱了相权,虽然刘邦时期,曾经削弱过萧何的相权,但是后来文帝、景帝时期,丞相都是曾经的开国功臣担任,这样便导致了相权过大,皇权式微,君权神授的思想削弱的相权,加强了皇权,从汉武帝时期更换过那么多的丞相便可以看出,武帝要找的是听话的丞相。

2.重用酷吏

武帝时期,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国富民强,所以士族土地兼并成风,诸侯国强大,汉武帝施行“推恩令”才彻底的削弱了诸侯国的国力,另外重用酷吏,使得国内虽然风声鹤唳,但是从一定意义上遏制了不良风气。

汉武帝的好儒和汉元帝的好儒有什么区别呢?为何结果会截然不同

同时也重用一批有识之士,施行每个诸侯国推荐人才的机制,建立太学。

恩威并施,使得汉武帝时期,武帝高度集权,才能去做那些他想做的事情,虽然后期因为对外战乱,民不聊生,但是武帝的一封“轮台罪己诏”几年的时间便又让汉朝强盛起来。

而这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儒学。

二、汉元帝的儒学

1.仁弱坏儒

汉宣帝曾经说过“乱我家国者,太子也”,为何会这么讲呢?原来元帝刘奭,喜欢的是周朝时期的仁政,不喜欢兴惩治。

在宣帝去世后,本来为元帝安排三驾马车以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

后来元帝重用儒学代表萧望之,使得史高失宠,史高便联合外戚许家和宦官中书令弘恭弹劾萧望之,最后逼死萧望之。

汉武帝的好儒和汉元帝的好儒有什么区别呢?为何结果会截然不同

而正当凶手们觉得皇帝会降罪的时候,元帝一个巴掌高高举起,最后却轻轻落下。只是口头上责备了他们,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惩罚,导致宦官们越来越嚣张,而儒学家们都失望辞官归隐。

2.皇权旁落

萧望之去世后,元帝更加重用宦官,主要是觉得宦官没有外戚,便于管理,但这是一种错觉,石显之流其实颇擅长“结党”,他不仅与宫廷太监结为“内党”,而且勾结史丹、许嘉等外戚,并拉拢那些见风使舵的匡衡、贡禹、五鹿充宗等儒臣,结为“外党”;内外呼应,兴风作浪,党同伐异。

司马光评述:“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悟也。”意思就是汉元帝太好糊弄了。

汉元帝的儒是柔弱好儒,没有实际用处的儒学。只有恩,没有危。

所以在这两种情况之下,有武帝的汉朝的开拓进取的王朝,而元帝的汉朝是走下坡路的汉朝。

上一篇

楚平王的糊涂之举,给楚国带来了大乱,也带来了中兴之主

下一篇

原来司马迁是因为他才得罪汉武帝受腐刑的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