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奥斯曼在一战中曾多次获胜,但后期逐步难以支撑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奥斯曼在一战中曾多次获胜,但后期逐步难以支撑
收藏 0 0

奥斯曼帝国的历史是辉煌的,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千年帝国;后多次兴兵东南欧,兵临维也纳城下,给整个欧洲都造成了不小的震动。

可是,帝国这种荣耀,随着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而戛然中止了。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同东亚的清帝国一样,奥斯曼帝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丧权失地,到一战前夕,帝国在北非和巴尔干的领土已经损失殆尽,江河日下了。

加入同盟国阵营

欧战爆发后,帝国上层围绕是否参战一事,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帝国苏丹和部分大臣并不赞同卷入欧洲战争,可与德国军火公司关系密切的战争大臣恩维尔却认为,这是一个翻盘的大好时机。

因此,他不容分说,使用手中的大权将反对者排斥出政府,帝国上层的气氛瞬间紧张了起来。

奥斯曼在一战中曾多次获胜,但后期逐步难以支撑

恩维尔·帕夏

这种气氛在1914年得到了排泄口。这一年,为了打击同盟国海军,英国政府不顾奥斯曼帝国政府购舰合同的约束,将两艘正在不列颠建造的战列舰据为己有。

强调海上霸权的时代,奥斯曼帝国做梦都想像列强一样装备先进的战列舰。可是现在,一切努力化为泡影,帝国政府感受到了深深的耻辱,而英国盟友沙俄军队的步步进逼,更让恩维尔等人如坐针毡。

面对眼前的一切,奥斯曼当机立断,向德国威廉政府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德国方面正愁战争打不开局面,立即应允,还赠送了一批武器以示诚意,奥斯曼就这样倒向了英法的对立面。

达达尼尔海峡大败协约国军

协约国集团得到这消息后,颇有些措手不及,这种惊恐很快转为了愤怒与不屑一顾。在英国政府的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等人鼓动下,英国从澳大利亚、新西兰与印度抽调了近十万人的作战部队,由海军护送,前往征讨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在一战中曾多次获胜,但后期逐步难以支撑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英国人想的太简单了,他们认为只要直接攻打并占领奥斯曼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的抵抗便会土崩瓦解,他们并不把眼前的“西亚病夫”放在眼里,而他们也注定要为自己的轻敌付出惨重的代价。

1915年初,协约国联军涌向达达尼尔海峡,只要突破这一海峡,便可直插奥斯曼的心脏。可是,土军早有准备,他们在德国顾问的指导下构筑了凝固的防御工事,还安装了威力惊人的机关炮。协约国军队前锋还没登上海滩,便被居高临下的炮火打得溃不成军。

眼看前锋失利,舰队还想变换方向躲避袭击,结果,不少船只仓皇之中,或触礁、或引爆水雷,又产生了巨大的伤亡,英国人终于开始正视眼前的这个对手,称其为“西亚病夫”,似乎为时过早。

伊拉克再赢一局

协约国并不死心,他们还试图从伊拉克打开局面,结果,因为缺乏侦查和补给,近万名英军遭到了数倍于己的土军包围,最后不得不缴械投降,由此来看,奥斯曼帝国军队具有着非凡的战力。

奥斯曼在一战中曾多次获胜,但后期逐步难以支撑

一战土军

但是,随着战争拖长,德国给予的支援开始缩水,帝国本身也因为将大量劳动力投入军队,而无暇扩大工农业生产,粮食越来越少,挨饿的人越来越多。

失去中东

到了1916年,胜利的天平开始发生偏转,帝国实际的主宰恩维尔受到达达尼尔海峡防御战胜利的鼓舞,亲自指挥军队反攻高加索的俄军,结果被打得大败,在中东,协约国不再强调直接军事进攻,而是暗中支持当地的哈希姆家族等地方实力派,用他们来反对伊斯坦布尔。

阿拉伯人组成的游击队偷袭土军运输车队,扒除铁轨,焚烧粮仓,这些都让帝国对中东的管理愈发力不从心,终于,中东重镇巴格达的陷落结束了帝国在这一地区的统治,而中东的失败,也为苏丹敲响了灭亡的丧钟。

1918年,德奥相继投降,眼看盟友一个个倒下,奥斯曼也再无独力支撑危局的信心,协约国取得了胜利,他们埋葬了这个古老的帝国,但也为今天中东的局面埋下了不安的种子。

上一篇

李白和苏轼谁才是“千古第一才子”?宋神宗给出了答案

下一篇

在康熙的众多的儿子里,他并没有争夺皇位,为何却死得最惨?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