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日本学者称:日本人祖先不是徐福,而是商朝的吴太伯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日本学者称:日本人祖先不是徐福,而是商朝的吴太伯
收藏 0 0

日本人的人种起源问题一直是日本史学界论争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由北欧迁徙而来的阿伊努人,与亚洲黄种人混居的后代;

2.由朝鲜半岛的原始居民迁移而来;

3.源自古代商朝末年,是“吴太伯”之后;

4.源自秦代,是徐福的后代。

日本学者称:日本人祖先不是徐福,而是商朝的吴太伯

至德之君吴太伯

既然提到“吴太伯说”,那么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位吴太伯。

吴太伯此人可谓是周朝的老祖宗,《史记·吴太伯世家》有载:吴太伯乃是古公亶父长子,也就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所以才有“太伯”之称。其弟季历和他的儿子姬昌都很贤明,因此亶父传位之时,太伯三让其位于季历,甚至不惜文身断发,逃奔到荆蛮之地。有感于此,季历继位之后,将其封于江东之地,建国勾吴。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犇荆蛮,文身断发,是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犇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徙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史记·吴太伯世家》

如此可见,吴太伯是一位身世显赫、品德高尚之人。用孔子的话讲,吴太伯其人,实乃至德之君。​

“吴太伯说”的历史演变

有关“吴太伯说”,最早见于中国古籍《魏志·倭人传》。此后随着时代变迁以及中日两国的关系发展,该学说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它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了三个阶段:

一、元朝之前——日本人极为推崇“吴太伯”

一直到两宋时期,日本与中国的关系都十分密切。日本国内从上至下无不奉华夏帝王为主,在医药、历法、建筑、官制等各个方面均学习中国,曾多次遣使前往中原学习。在受到中国官员以及皇帝接见之时,均强调自己是中国贤人之后。

陈寿所撰《魏志·倭人传》是有关日本人的最早文字记录,书中就曾提到当时倭人自称乃是少康之后:

自古以来其使诣中国,皆自称大夫夏后少康之子,封于会稽,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

——《魏志·倭人传》

少康是我国夏朝时期的著名君主,其子无余后封于会稽,也就是古时的吴越之地。

日本学者称:日本人祖先不是徐福,而是商朝的吴太伯

唐朝时,日本多次派遣使团前往中国

而第一次有关日本人自称为太伯之后的记载,出现于《晋书》。当时的倭人不但自称是少康之后,还强调自己乃是吴太伯的后裔:

男子无大小,悉面文身,自谓太伯之后,又言,上古使诣中国,皆自称大夫昔夏少康之子,封于会稽,断发文身,以避开蛟龙之害。——《晋书》

小编前面提到,吴太伯乃是吴国的祖先,如果单纯看生活地点的话倒是也没有问题,毕竟少康的后代以及吴太伯都是生活在吴地。

此后的南北朝、隋唐、两宋时期的正史中,也多有关于日本人的记载,而其中有关他们的起源,无不是使用的“吴太伯”之后的说法。

在会稽东,与儋耳相近,俗皆文身,自云太伯之后,计从带方至倭国,遁海水行,历朝鲜国,乍南乍东七千余里…… ——《太平御览》

由于当时的日本并没有自己的史书,所以相关记载均见于中国古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日本人的起源,采用的均是“自称”、“自谓”、“自云”的说法,也就是说这都是日本人自己说的,不管真实与否,可见当时其国内对于中国的向往。

日本学者称:日本人祖先不是徐福,而是商朝的吴太伯

二、元朝至明朝后期——“吴太伯说”受到挑战

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日本“举国茹素”,从此认为中国已失,自己才是中国文化的唯一继承者。宗主国的文化沦丧以及神学的逐渐兴起,导致日本国内对于其人种起源开始有了不同的看法。

元至顺三年,日本僧人中岩圆月撰《日本纪》,书中将吴太伯认定为日本之祖,甚至言明吴太伯的六世孙乃是日本皇室始祖神武天皇。此言一出,引起了朝廷的强烈不满,下令焚毁并列为禁书。

日本学者称:日本人祖先不是徐福,而是商朝的吴太伯

崖山海战后,南宋君臣殉国,日本“举国茹素”

明成化四年,日本著名学者一条兼良著《日本纪纂疏》,认为“姬氏国之名作为日本国号,见于汉土的宝志和尚谶文中,而因其是太伯之后才命名为姬氏国”,赞同了中岩圆月的观点。这在当时的日本史学界,再次引起了一片质疑之声。

等到日本德川幕府建立,日本国内开始有意规避“吴太伯说”。日本大儒林罗山奉命编纂日本国史《本朝通鉴》,曾在书中写到:

余窃惟圆月之意,按《诸书》以日本为吴太伯之后,夫太伯逃荆蛮,断发文身,与蛟龙共居,其子孙来于筑紫,想必时人以为神,是天孙降于日向高千穗之谓乎……

——《本朝通鉴》

可见在当时,林罗山同样认为日本人乃是太伯之后,并将这种说法加上了一层神学外衣,与天神说融合在一起。但此举无疑挑战了幕府禁令, 幕府重臣德川光圀将林罗山罢免,命其子林春斋主持《本朝通鉴》编修工作,并明令要求删去有关“吴太伯说”的说法。

日本学者称:日本人祖先不是徐福,而是商朝的吴太伯

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大儒林罗山

迫于国中压力,林春斋删除了太伯后裔的说法,并在《本朝通鉴》前编的跋文中明确表达了自己对于“吴太伯说”的质疑:

后世执简以本邦为其(太伯)苗裔,俗所称东海姬氏国之类,何其诞哉?本邦元是灵神之国也,何故妄取彼而为祖乎?若夫少康太伯之事,则异域之所传称,今不取焉。

——《本朝通鉴》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林春斋的个人随笔中,却依旧支持日本人乃是“吴太伯后”的立场,只是考虑到《本朝通鉴》乃是幕府官修史籍,将会成为后世借鉴参考的依据,他本人站在官方的立场上,不得不将“吴太伯”后裔这一说法删除。

在官方的影响下,质疑“吴太伯说”的声音逐渐增多,他们认为中国的古籍所录事实不详,无法考证,阅读之时不当全信。更有甚者,认为日本人乃是天照大神的子孙,不可能是中国凡夫俗子之后,这已经明显带有了民族主义色彩。

与汉、魏通交之时,称王者三十余国。三十余国之中,自称少康、太伯后裔者,尚无可考。……我邦之皇统,不可自轻。汉家书物,其文自明,然于我邦皇统并无相干。故尽信汉家书物所记,妄称其皆为伪,非精读汉家书物之举也。——《国史通或问》新井白石

日本学者称:日本人祖先不是徐福,而是商朝的吴太伯

在大部分历史时期,日本文明的发达程度均远逊于中国,甚至远不如朝鲜半岛的几个国家。在东亚大陆上的国家已经迈入文明社会的时候,日本岛上的居民甚至还过着类似于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如此野蛮粗鄙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人心里自然是无法得到认同。

为了能够掩饰自己的落后,在与中国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相对平等的机会,日本人便从中国的历史人物中选取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先祖。这才有了“吴太伯”之后的说法。

日本学者称:日本人祖先不是徐福,而是商朝的吴太伯

盛唐气象——周边国家纷纷为中国所折服

这种说法的提出无疑可以拉近与中国的距离,获得中国人尤其是官方的认同感,便于派遣使者学习交流。汉唐时期,日本便曾派遣大量使团前往中国,对外均是自称吴太伯之后。中国文化被日本全盘吸收,其文明进程开始加快。

中国的衰弱与日本本国文化的兴起

宋朝灭亡之后,日本认为中国文明已经被野蛮的蒙古人玷污,变得不再延续和纯正,这种思想逐渐在日本国内盛行,日本人对于中国的态度也由之前的敬畏、仰慕开始变得轻视甚至蔑视。此外,为了达到统治的目的,日本国内当权者开始宣扬神权思想,提倡日本乃是神授之土,优于万邦,在各个领域开始逐渐消除中国的印记和影响。

日本学者称:日本人祖先不是徐福,而是商朝的吴太伯

蒙古对中原文明进行了毁灭性打击

此时,虽然依旧有学者坚持认为日本人乃是吴太伯之后,但反对的声音开始不断出现。日本学者开始强调本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凸显自身意识,对于“吴太伯说”不再单纯的引用中国的古典著述,这种质疑也逐渐延伸到与中国相关的其他学说。

野心的膨胀与文化民族主义的彻底爆发

明末清初后,日本对于中国的态度已经大为不同,不但开始强调两国应当平等共处,甚至多次派兵骚扰中国沿海地区。尤其是到了清朝后期,明治维新使日本国力空前强盛,而与之相比却是清王朝的日益腐朽。甲午海战更是让日本的思想为之一变:原来的天朝上国竟然已经沦落到如此地步。眼见邻国衰弱,日本的野心开始膨胀。

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除了军事上的准备,一切与中国有关的文化认识也开始被彻底摒弃。在排斥、贬低中国的同时,日本的皇权至上思想开始走向极端,完全超出了历史认识的范畴。在当时的环境下,“吴太伯说”已经完全没有了生存空间。

结语:通过日本人对于“吴太伯说”的认识变化,反映了日本人中国观的变化,也体现了日本人的极端功利主义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这不但表现在他对于古中国的态度上,也表现在二战后他对于美国的态度上。在面对外来文化之时,日本人往往随着他者力量的强弱而不断变换着立场。

上一篇

40个古代典故,读懂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尽在其中

下一篇

仆主皆忠义:主人被称明末“文天祥”,二人遭油烹之刑从容就义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