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王安石私评苏轼:此等人物,几百年才出一个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王安石私评苏轼:此等人物,几百年才出一个
收藏 0 0

文/晏凌羊

王安石私评苏轼:此等人物,几百年才出一个

1

某日,我教孩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为了有助于孩子理解这首诗,我先给她讲了白蛇和许仙的故事,引出“西湖”这个地名;再讲了西施的故事,引出“西子”的概念;接着又讲唐诗宋词,扯出她稍微熟悉点的李白,再讲写宋词很厉害的“男苏轼、女李清照”,讲苏轼在杭州整治西湖,还讲了东坡肘子、惠州荔枝,讲苏轼不管被发配到哪里,心态都很乐观,都为当地民众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一生没当上大官,却赢得无数人爱戴,名垂千古……

越扯,越离此诗主题越远,然后,这首诗娃儿一句都没记住。

可是,在讲苏轼的过程中,我越讲越觉得感动,因为我感觉像苏轼这般可爱的人,在历史上并不很多。

苏轼的人生起点,得从他老爹苏洵讲起。

苏洵也是个传奇人物,少年、青年时期仗着有父亲养家,终日游山玩水,一度觉得“读书无用”,哪怕是娶妻生子后也是如此。到了二十五岁,他参加乡试,结果落榜,这才受了打击。

从27岁开始,他闭门读书,也参加过考试,但没考上。

后来,苏洵因父丧居家,还亲自当起了苏轼与苏辙的家教老师。

苏轼21岁、苏辙19岁那年,苏洵又亲自带着两个儿子自当时比较偏僻的四川,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欧阳修是苏门三父子的贵人。苏洵到达京师后,就认识了欧阳修,并得到了欧阳修的举荐。

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时,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也是非常懂诗文的人。苏轼的文风很受两人欣赏,但欧阳修看到苏轼的试卷,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欧阳修只让苏轼得了第二。

在欧阳修的推荐下,苏门三父子名满京师。

后来,苏轼、苏辙的母亲去世,两兄弟随父亲回到家乡奔丧。丧满回京后,苏轼参加制科考试(每年定期举行的科举考试叫“常科”;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叫“制科”),当上了中&央公务员。

之后,苏洵去世,苏轼回家奔丧,又守孝三年。

2

苏轼守孝三年后回京,朝廷变天了,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恩师欧阳修因为跟王安石意见不合,被离京。

苏轼性情耿直,在政治立场上也与欧阳修一致,就上书皇帝,陈说变法弊端。王安石很生气,派人在皇帝面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在京城待不下去,请求出京。

就这样,苏轼由中&央公务员变成了地方公务员。他先后在杭州、山东诸城、江苏徐州、浙江湖州等地当过将近十年的地方官。

大家都知道,北宋都城在汴京,即今天的河南开封。苏轼当时被下放的地方,其实离京城都不算特别远。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是苏轼第一次去杭州当官时写下的诗。

在湖州当知州时,苏轼已经43岁,他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本来嘛,这就是一份公文,但苏轼是文人,写文章时难免带点感情色彩,结果,他这份公文呈送上去,就被主张革新变法的“新党”抓到了辫子,说他包藏祸心。

新党找出以前苏轼写的其他诗,以佐证这一“欲加之罪”,还要求对苏轼处以极刑。

这就是历史上的著名的“乌台诗案”,有点像是清朝时期的“文字狱”了。

有人提前知道了这个消息,赶紧给在南京做官的苏辙送信。苏辙见哥哥惹上大麻烦了,派人通知苏轼。

与此同时,朝廷抓苏轼的人到了。苏轼有些慌,想着自己必死无疑,请求先回家去看下家人,但对方拿出来的公文只说是召唤他进京,没提及他侮辱朝廷之类的话。

苏轼只好跟着他们走,路上一度想跳水自杀,但又怕牵连到弟弟和好友,只能硬着头皮前行。这期间,苏轼的手稿也被搜查,遗失了大半。

如果苏轼没有经此一遭,也许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他更多的诗词、文章的。

苏轼到了京师,就被投入大狱审讯。新党们找来苏轼的诗词、文章,要他承认自己有写诗讽刺朝廷。

当别人拿着放大镜找你脸上的雀斑时,有几个人能经得住这种找茬呢?那时候,苏轼遭受了刑讯逼供,为不牵连家人,他只得承认。

“乌台诗案”,让苏轼在牢狱里待了103天。那三个月的时间里,苏轼几次差点人头落地。好在他年少成名,好歹也算是个诗坛网红,爱惜他的才气,希望能把他救出来的人也有很多。

王安石当时已经退休了,长期呆在金陵。听闻苏轼的窘境,他也跟皇帝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这话的意思是:有圣明贤君在世的社会,难道还要去杀一个如此有才之人?

王安石当时虽然已功成身退,但说话还是有点分量。加之北宋时期,赵匡胤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规矩,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就这样,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被贬至今天的湖北黄冈(古称“黄州”)。

苏轼在黄州,其实有点像是“保释”。虽然他有点小职务,但实际上要遭受当地官员的监视。

苏轼到任后,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并写下了《赤壁赋》《 后赤壁赋》和《 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当时苏轼应该是比较失意的,但或许是经历了这波生死劫,他内心的豪情不减。

站在江边,他开笔就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我去过赤壁,但看到宽阔的江面,完全没有感知到苏轼诗里写的这种意境,而他站在同一片江边,一落笔就写那么悠远的时空,着实豪迈。

那时,苏轼官职低微又没啥实权,还受到当地官员的监视,想必收入并不高。他就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于是,苏轼多了一个名字:苏东坡。

王安石私评苏轼:此等人物,几百年才出一个

3

苏轼47岁那年离开黄州,去到河南汝州就任,算是又回到了中原。

他头一次萌生了顺路去拜访王安石的想法。

王安石其实是一个格局、气度非常大的政治家、文学家。

学历史时,我们都学过他搞的变法的内容,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很多变革内容确实是超前的、科学的,而且他当时真的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去做这些事。

太后以及多方旧势力很看不惯他,因此,王安石后来也在朝廷待不下去了,告老还乡,回到南京养老。

苏轼去拜访王安石,两人相谈甚欢,彼此作诗送对方。两人虽然曾经政见不同,但却非常欣赏彼此的才气。王安石甚至曾邀请苏轼在南京买地,做自己的邻居,但苏轼回绝了。

一个月后,苏轼继续北上。王安石在背后夸赞他:“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那个年代,从湖北走到河南可真是不容易,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孩子死了,路上盘缠也用得差不多了,他就给朝廷打报告,请求上级允许自己暂且不去汝州,先去江苏常州居住。苏轼喜欢江南风光,也不喜欢离朝堂太近,因此,他一度想把常州定为自己的养老地。

这时候,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去世,新皇帝继位,太后听政,反对变法的司马光被重新启用为相。

朝堂风水轮流转,新党受到了打压。苏轼的政治立场是反对变法的,先是被调去山东蓬莱,后来又成为中央级公务员,且步步高升,算是东山再起了。

不过,苏轼的性格实在是太过耿直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王党”占上风,苏轼看到朝廷中腐败现象严重,又忍不住了。他向皇帝提意见,希望能改善这些现象,结果遭到了“王党”的反对,就这样,苏轼又被构陷了。

你看,他永远只站在“理”的一边,可朝廷容不得这种人,必须要他站队。

苏轼没办法,只好又请求调去地方,当个地方官,造福一方百姓。

这回,苏轼又去了杭州。在杭州当地方官时,他已经52岁。

去到杭州,苏轼发现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于是,他下决心整治西湖,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并修建了苏堤。

今天我们在一元钱的纸币上看到的“三潭映月”和“苏堤春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苏轼的杰作。

苏轼在杭州那两年,过得挺惬意的。不过,两年后他又被召回了朝廷,但他再次忍受不了朝堂氛围,后来又去到了颍州(安徽北部)、扬州、定州(河北中西部)等地当地方官,几乎一年被调离一个地方。每次调离,他又得带着全家老小迁徙。

到达颍州时,苏轼也对颍州西湖进行了疏浚,并筑下了苏堤。

1094年,苏轼57岁,太后去世了,宋哲宗终于可以把持朝政,这时候“新党”又占上风了。得罪过“新党”的苏轼,这回干脆被贬到了当时的南蛮之地广东惠州。

在这里,苏轼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名句。此时的苏轼,已经看淡了这些起起伏伏,开始专心享受人生的每一段美好。

在惠州,他又兴修水利,出资疏浚惠州的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现在我们去惠州,依然能感知到苏轼当年在这里留下的足迹。

又过了三年,“新党”们可能又想起苏轼,觉得惠州这种地方还不算太荒凉,就又把苏轼给贬到了海南儋州。

此时的苏轼,已经62岁了。

那时去海南,要坐很久的船的。苏轼那个身子骨,不知道是否经受得住晕船的折腾。

把一个人流放到海南,只是比“处死”轻一个等级的惩罚。苏轼去到儋州后,又把那里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写下了“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的诗句。他在这里办学堂,很多人不远千里找他学习。

苏轼当时有多厉害?海南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以前就没有出过进士,但苏轼去到当地大搞教育,他离开海南以后,竟然陆续有人登科及第。

宋徽宗即位,苏轼被调到廉州(貌似是今天的广西北海)、永州(今湖南)。1100年,新皇帝大赦天下,苏轼又被召回中央。北归途中,苏轼经过江苏常州时去世,被葬于河南汝州,享年64岁。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王安石私评苏轼:此等人物,几百年才出一个

4

现在,人们讲起苏轼,更多会想起东坡肘子、东坡肉,还会谈起苏轼的三个女人。

苏轼的婚姻,与11这个数字密切相关。

苏轼的第一任妻子叫王弗,跟他在一起生活11年后病逝。

发妻死后,苏轼在她坟墓前种了三万棵松树。说实话,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就是苏轼写给发妻的词作。

王弗死后,王弗的表妹王闰之做了苏轼的“填房”。她刚好比苏轼小11岁,但跟苏轼在一起25年后又病逝了。苏轼受“乌台诗案”暴击、东奔西跑的那些年,是王闰之一直陪伴在他身边。苏轼死后,也是她和苏轼合葬。

除了这两个妻子外,苏轼还有一个由侍妾扶正的王朝云。这个小丫头11岁就进入了苏轼家门,几十年来侍奉在苏轼左右。三个女人中,苏轼写给她的诗作最多,大概也是因为她最有才情也最懂他,苏轼自己也说过“惟有朝云能识我”。

只可惜,王朝云也命短,在扶正了11年后又病逝,年仅34岁,苏轼将她埋在惠州城西的丰湖边上

朝云死后,苏轼就一直鳏居,再未婚娶。

坊间流传着一句话:看一个男人的品位,就看他选择怎样的女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轼的品位真心不差。

王弗出身书香门第,陪着苏轼度过了寒窗苦读、金榜题名的时光,帮苏轼送走了爹娘。她为人非常贤惠,又熟读诗书,每次苏轼见客后,她都能通过观察客人的言行,给出独特的见解。

王闰之不像王弗那般能与苏轼举案齐眉,但她是非常传统的贤妻良母,能与苏轼风雨同舟。对待苏轼的长子,她视如己出。对待王朝云,她也容忍大度(那个年代男人三妻四妾很正常)。在全家经济最困难时,她和苏轼一起耕田采药,从不埋怨。

王朝云虽为歌妓出身,但聪明好学,做人又很有义气。苏轼被发配到惠州那么远那么蛮荒的地方,她也愿意一路跟随。

古代社会,男权风气更浓,很多男人会把女人视为工具和玩物,可苏轼不是这样,他对三个女人的感情不同,但敬重如一。若是他平日里不尊重、爱护她们,相比他也很难得到她们的生死相随。

我觉得,我要是生活在那个朝代,也很愿意嫁给这样一个男人的吧。

我看苏轼的生平,总是会感慨:一个人是怎么样才可以活得这么纯粹、这么干净、这么乐观的呢?

哪怕是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贬黜,他也没有因此颓废抑郁,而是积极乐观地生活。哪怕是到了海南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相当于是大宋人民心目中的非洲了),只要还戴着乌纱帽,他就尽职尽责为当地人民谋福祉。哪怕经历过那么恐怖的牢狱之灾和贬黜,他依然不改初心,绝不同流合污,该谏言的时候还是要谏言。

这个超级吃货,甚至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搜寻当地好吃的美食,并因此为乐。

到了海南,他还写信给亲人,说当地的海鲜真的很好吃。可是你知道当时海南有多难待吗?一年四季都是夏天,到了酷暑更是湿热难当,他常坐在槟榔树下数着日子,等候秋天来临。

秋天海南多雨,船只因为气候关系都不再南行,食物短缺,岛上连米都买不到。也就是说,当时苏东坡过的是“食无肉,病无药”的日子。

可是,他从不把社会加诸到他身上的恶意投射出去。“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是他说过的话。这得多有慈悲心,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作为公务员,他从不会“在其位,不谋其事”。每待一个地方,他都会为当地的百姓着想,当地人民都很爱戴他。

他也是真的很有才,会写诗、会书法、会绘画。在他65年的人生当中,他一共创作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散文,书法绘画更是不计其数,留下无数美谈。

我觉得这是一个过早就开了慧眼、天眼的奇人。

他,才是真正的“大宋传奇”。

上一篇

宋氏三姐妹,半部民国史

下一篇

曾国藩家族,到底出了多少人才?堪称古今罕有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