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灭蜀、吞魏又伐吴,浅析西晋的统一之路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灭蜀、吞魏又伐吴,浅析西晋的统一之路
收藏 0 0

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唐,刘禹锡《西赛山怀古》

前言

西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比较短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和它一样国祚短促的其它大一统王朝,还有秦朝和隋朝。西晋王朝的国祚短促不在本文讨论之中,我们想要思索的是据有长江之险,并且经营了数十年之久的东吴为什么会被晋国一举攻灭,居然毫无反击之力?

一、曹氏家族大权旁落,司马家族乘势崛起

灭蜀、吞魏又伐吴,浅析西晋的统一之路

还是让我们从晋国之所以能够建国来寻找答案吧!自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诛杀掉曹魏权贵曹爽一党之后,魏国政权虽然在名义上依旧归曹氏所有,然而在实际上早已经被司马家族掌握了。

司马懿、司马师父子死后,司马昭独揽大权。并于公元260年强迫魏帝曹髦封他为晋公并加九锡,又执掌魏国的丞相之权,专擅朝政。其后魏帝曹髦不服,试图重拾魏武帝曹操之雄风,再度从司马家族手中夺回权利!岂料却反遭司马昭的反噬,最终落得个身死名裂的结果!

在这以后司马昭又扶植了曹奂为魏国“皇帝”,作为新的傀儡。在这一时期里,司马昭已经完全具备了篡夺魏国皇帝之位的实力。他之所以还没有那样做,是出于对自己功德不足、难以令天下人顺服的担心。司马昭之心虽然已经是路人皆知,但是表面文章还是要做的,他要的是既要篡夺魏国皇帝之位,而又能避免给人留下乱臣贼子的口实。

公元263年司马昭趁蜀汉国疲力弱而又君臣不和,人心散乱之机。派遣钟会、邓艾两路大军对蜀国进行了灭国之战。邓艾借助蜀国大将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之机,悄悄地率领一支军队偷渡阴平险隘,对蜀汉发动了如同神兵天降般的致命一击!蜀汉皇帝刘禅在茫然失措之际,举国投降了魏国,蜀国至此灭亡。

司马昭在攻灭了蜀国以后,自认为功比天高,德高望重。由此也加快了篡夺魏国皇位的筹划,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司马昭志得意满之时,他突然患病,而且病势沉重。在他即将撒手人寰的时候,将权利和遗愿一并留给了儿子司马炎。

司马炎比之司马昭更为迫切的想要登上皇帝宝座,因此便于公元265年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皇帝之位,将曹奂废为陈留王,完成了司马家族几代人的野心。至此魏武帝曹操费尽心血打下的江山,便被子孙拱手让给了他人。

二、三分天下晋得其二,吴国内外危机加剧

灭蜀、吞魏又伐吴,浅析西晋的统一之路

到了这个时候,曾经三分天下的曹、刘两家都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至此昔日曾经维持平衡局面的“孙刘联盟”已经不复存在了!三家之中只有孙氏家族硕果仅存了,并且东吴还有长江天堑可以为依仗,晋国轻易也难以从长江下游突破吴军的防线。

当时的形势是:尽管晋国已经吞并了蜀国,并凭此而拥有了,从蜀国故地顺流而下直扑吴国腹地的优势,但是扼阻住长江航线的秭归、夷陵这两块要地,就如同两扇大门一样牢牢地卡住了晋国水军的东进之路,所以晋国想要一举攻灭吴国也并非易事。

但是此时的东吴孙氏家族内部,却为了皇帝之位而争得反目成仇,使得他们实际上在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孙权去世后孙亮即皇帝位,孙亮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君主。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一点:孙亮在继位之初很宠信一个太监,而那个太监也依仗着皇帝的宠信而擅做威福。

有一天这个太监为了享受,而向一位管理库藏的小吏索要蜂蜜吃,被那位小吏严词拒绝了。太监为此怀恨在心,就想出了在给皇帝吃的蜂蜜中添加鼠粪的毒计,试图嫁祸于人,想要致小吏于死地。于是就趁着某日小吏为皇帝进献蜂蜜的机会,施展开他的诡计,把几粒鼠粪偷偷放进了蜜罐里。

不料阴谋暴露了,太监百般狡赖。皇帝孙亮就让人捞出鼠粪并掰开验看,发现里面竟是干的!这就证明了是有人刚刚放进去的!这下太监的阴谋便暴露无疑了,因而受到了严惩。由此可见孙亮的确是一位可以做到明察秋毫的君主,只是很可惜,由于家族内斗孙亮被赶下了皇帝之位。

而后在朝中权臣的拥戴下孙休被扶上了皇帝位,他在位期间吴国的内斗仍未停歇。孙休死于公元264年,那时正值蜀国灭亡之际,吴国随即面临着被孤立和包围的危险局面。为了消除危机,在丞相濮阳兴以及左将军张布的建议下,东吴拥戴了废太子孙和之子孙皓继承君位。

三、晋国磨刀霍霍,吴国内乱频频

灭蜀、吞魏又伐吴,浅析西晋的统一之路

起初孙皓还算是有所作为的,也颇有一些治国之术。然而孙皓这位皇帝做事却是虎头蛇尾的,吴国刚刚有了起色,他就有些忘乎所以了。不仅不再勤于治国,反而开始骄奢淫逸起来。这个情况不仅令满朝大臣担忧,也让拥立孙皓的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大失所望!濮、张二人的怨望之情溢于言表,不久后就被孙皓获知。

孙皓在气急败坏之下大开杀戒,诛杀了濮、张二人及其同党。就此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孙皓就如同秦二世胡亥一样,对于那些可能威胁到自己皇帝之位的家族亲贵及朝中大臣,展开了一波又一波的大清洗。并以严刑峻法来压制并打击那些敢于反对自己倒行逆施的人。

在频繁的内部动乱之下,东吴的朝政出现了混乱,国力与军力也呈现出了下降的势头。更为致命的是:东吴的人心也被孙皓的暴虐无道给搅乱了!就在吴国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吴国动态的晋国感到灭吴的时机快要到来了!

吴国名将羊祜曾几次向晋武帝司马炎上奏说:“现在吴国在孙皓的残暴统治下,已经是国弱民疲了。如果现在伐吴,我们的胜算很大。假如现在不趁机发兵灭吴,待到孙皓死掉了吴国另立贤君,他们依靠长江之险,有可能把南北对峙的时间拖长。”

见到了羊祜的奏疏后,晋武帝司马炎感慨万千。他又何尝不想早日结束南北对峙的局面呢?然而由于现实条件所限,还没有办法实现迅速灭吴的计划!遭到了拒绝的羊祜不禁发出了:“天下不如意之事,常有十之八九!”的感叹。

尽管司马炎没有采纳他的速战提议,羊祜却仍在做着灭吴的准备工作,并向朝廷举荐了很有指挥作战能力的王睿,建议由他来担任将来伐吴的主将!王睿(公元206—286年)是弘农郡湖县人(今河南灵宝西),曾任广汉太守,因为平定叛乱有功,被升迁为益州刺史。

王睿同羊祜一样都认为天下长久以来的分裂局面该结束了,南北对峙的现状不应该再持续下去了!而且只有天下统一了,国家也才能够得到太平,黎民百姓也才能够从苦难深重的水深火热中解脱出来。

四、晋军一股作气,吴国被迫投降

灭蜀、吞魏又伐吴,浅析西晋的统一之路

自从公元263年灭蜀、265年晋国取代了魏国之后,直到公元279年伐吴的时机才成熟。这期间晋国足足准备了14年之久!吴国所凭借的无非是长江天堑而已,水军更是吴国抗拒统一的主力。为了对付东吴水军,王睿建造了大量新式战船。

王睿建造的战船,每一艘都可以装载大约2000余名战士,船上还建造有木制的城墙和城楼。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座城池一般,因此得名为“楼船”。待到军队训练完备以后,晋国大军就已经做好了顺江而下,直取吴国腹地的一切准备。在公元279年,王睿指挥着浩浩荡荡的楼船队伍,顺江而下直扑吴国!

吴国的秭归太守吾彦,早已预先侦知晋军想要自蜀地顺流而下,对东吴发动灭国之战的情报!因此他早早地就有所防备了,硬抗是抵挡不住晋军的。因此吾彦的防御策略是:在长江水道上砸下一排排木桩,然后再在木桩上釘上一根根铁链,并且还在水底布下了许多巨大的铁锥!他试图用这样的被动防御的方式来阻止或迟滞晋军战船的攻势,以便为都城建业争取反击的时间!

可是吾彦又哪里会料到,王睿擒获过吴国的间谍,早就把吾彦的防御措施搞得一清二楚了!王睿采取的破解方法是:首先使用木筏顺水漂流,利用木筏的冲劲带倒铁锥。而后再使用船只带上装满了火油的铁柜,由水性好的战士驾驭着船只,在吴国布置的铁链下点燃,利用烈火焚烧的方法,把吾彦布置的“铁链木桩”防线破解掉!晋军依计行事,果然突破了吾彦辛辛苦苦布设的防线!

晋国船队乘势一拥而下,很快就接连攻克了吴国许多重要城镇。吴国军队连战皆败,士气也因此而瓦解。到了公元280年,晋军已经逼近了吴都建业城,吴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而此时摆在吴主孙皓面前的只有三条路了:或死,或逃,或降!孙皓当然是舍不得死了。可逃呢?又已经无处可逃了。那就只有降了!投降虽然并不光彩,可毕竟可以保住富贵荣华!

况且蜀国的亡国之君刘禅不是都“乐不思蜀”了吗?作为比蜀国强大的吴国,孙皓当然更有资格“乐不思吴”了!于是吴国皇帝孙皓便偕同皇子和臣属们把自己绑上,出城向王睿率领的晋国军队“肉袒面缚”投降了。至此吴国这个割据江南数十年的政权,终于被晋国统一了。一个新的大一统王朝时代出现了!

结语:总结吴国灭亡的这段历史不难发现,有三个因素决定着吴国一定会被晋国统一。第一,当蜀国已经亡国之后,吴国便被孤立了,而且还被从东、西两个方向包围。这样的战略态势就注定了,吴国必然处于被动的局面。

第二,当益州落入到了对手的控制之下,对手就可以利用顺江而下的优势,对吴国展开迅猛地攻势,而吴国却只能防守。但是古语说得好“守则不足、攻则有余”,一味地被动防御是防不胜防的。

第三,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长久的分裂是不符合天下人的利益的。所以,即便是吴国的孙氏统治集团,没有因为利益争夺而离心离德,也不可能在和拥有人口、资源优势的晋国,在长期的对抗中获胜。

灭蜀、吞魏又伐吴,浅析西晋的统一之路

(图片来源于东方IC)

上一篇

乾隆是海宁陈世倌儿子?下面这一观点流传很广,却是错误的

下一篇

史上下场最惨的状元,当状元20天被冤枉,最终被车裂冤死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