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流放文人在艰难岁月里的“消遣”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流放文人在艰难岁月里的“消遣”
收藏 0 0

宁古塔里恶劣的气候,贫乏的物质,让流放到这里的人日渐绝望。能够找到路子的,都在设法尽早离开这个鬼地方。

流放文人在艰难岁月里的“消遣”

当年受到顺治十四年科场案的牵连,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中,第一个南归的是方拱乾。安徽桐城方家是世家大族,方拱乾及其子侄又曾多年为官,家中较为殷实。

顺治十八年(也就是1661年)冬,在流放宁古塔3年多以后,方拱乾捐钱认修前门城楼工程得以换回自由,在第二年正月,他和家人终于重回久别的京城。

吴兆骞却没有这么幸运,他继续生活在荒凉苦寒的孤城宁古塔,一直从青年到中年。最美好的锦绣年华,都交付给了漫天的风雪和愁苦。

尽管流放生活无比艰辛,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吴兆骞等人毕竟不是奴隶,而且还是满腹诗书的文化人。因此,雅聚、饮酒、作诗、著述,成了他们对抗苦难生活的一种消遣。

流放文人在艰难岁月里的“消遣”

1661年重阳节,18位流放文人相约登高。从此以后,他们结成了诗社,每月聚会三次,酒酣面热之际便吟诗取乐。

就是这些艰难岁月里为他们带来一点点抚慰的诗文,成了后人高山仰止的不朽之作:

方拱乾的《何陋居集》收诗近千首,全部写于流放途中及流放地宁古塔,它是真正意义上的黑龙江第一部诗集。

吴兆骞既是清代唯一一位边塞诗人,也是中国最后一位边塞诗人。

吴兆骞的朋友顾贞观苦苦恳求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又恳请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当朝大学士明珠出面营救。

1681年,朝廷同意吴兆骞以认修工程的名义赎回自由身。11月,吴兆骞在流放宁古塔23年后,终于活着重入山海关。出关的时候,他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今已是头发花白的老者。

吴兆骞能从宁古塔的死人堆里爬出来,重返月白风清的人间,顾贞观是帮了大忙的。然而可叹的是,入关以后,吴兆骞却因一些琐事和顾贞观产生了矛盾。

大学士明珠得知以后,把吴兆骞叫到书房,吴兆骞进门的时候猛然看到,书房墙上挂着一幅大字:

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

顾梁汾是顾贞观的号,吴汉槎是吴兆骞的字。这间书房,是顾贞观为了营救吴兆骞一家,而长膝跪地苦苦恳求明珠的地方。刹那间,前尘往事,喷涌心头,吴兆骞羞愧的嚎啕痛哭。

流放文人在艰难岁月里的“消遣”

因顺治14年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的人中,方拱乾是最早生还的。令人嗟叹的是,50多年之后,因戴名世《南山集》案受到牵连,方拱乾的孙子方登峄等人被流放卜魁,就是现在的齐齐哈尔。

在流放途中,方登峄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当初祖父流放宁古塔的情形,哪知道半个世纪以后,悲剧重演。方登峄感慨赋诗:

五十年前罹祸日,征车行后我生时。岂知今日投荒眼,又读先人出塞诗。

方登峄却没有他的祖父幸运,他和他的儿子都死在了流放地。方登峄有一个孙子叫方观承,此人少年的时候,徒步赶到卜魁省亲,并在那里住了5年。

流放文人在艰难岁月里的“消遣”

方登峄去世之后,方观承偷偷将祖父的尸骨带入关内掩埋。流放者子弟的贫贱生活,使得方观承早熟而且坚忍。后来,方观承因缘际会,一直做到了直隶总督,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封疆大吏。

上一篇

“流放宁古塔”是怎样一种体验?

下一篇

扎根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外国“骏马”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