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几百年了,人们怎么就想不出来红楼梦后几十回?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几百年了,人们怎么就想不出来红楼梦后几十回?
收藏 0 0

自曹雪芹(假设他是原作者。这个问题争论了好久了,还有没定论,我在此不作分析。只用这个名字,代指原作者)以来数百年,人们喜欢《红楼梦》、研究《红楼梦》、争论《红楼梦》、续写《红楼梦》。研究文章已经几百几千倍于原著了,续书也有多少种。但是很奇怪,除了个别人认为百二十回就是原著,或者高鹗续书水平相当之外,大部分人是不认可百二十回本的。更不用说其他续书了。

几百年了,人们怎么就想不出来红楼梦后几十回?

为什么后人写不出《红楼梦》后几十回?我想至少有这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作者的写作天才。当然,天才之说,是一个比较难以界定的概念。我不想争论天才之有无,也不想从八十回中找什么凭据,证明天才的存在。只能说,原作者在写作方面,有常人无法企及的功力。而这样的写作才能,恐怕几百年也难出一个。

几百年了,人们怎么就想不出来红楼梦后几十回?

第二点是作者的生活经历。从八十回中种种细节可以看出,作者经历过富贵已极的童年、少年生活,然后急剧动荡,落入赤贫。这样的生活经历,可不是每个人都有的。鲁迅不是“从小康而坠入困顿”吗?还真不是谦虚,他的家境跟曹雪芹比,的确只能算“小康”。那钟鸣鼎食,不光穷人没见过,连贾雨村这样的暴发户也想象不到。而急剧动荡,又不是富贵之家的普遍经历。至于坠入困顿之后,大部分人都忙着谋生去了,能坐下来潜心写作的,更是少之又少。

几百年了,人们怎么就想不出来红楼梦后几十回?

有这样经历的人本来不多,但也还不是绝无仅有。可是要做到第三点,就更难了。

《红楼梦》中说到“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其实并不准确。中国文学习惯夸张,有时是夸大了,有时是夸小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中的“三人”,是几个人而不是准确的三个人,这“几个人”多半是超过三个的。“批阅十载”更是被大大缩短了。多方证据可以表明,《红楼梦》的写作时间,至少在二十年以上。曹雪芹是不到五十就去世的。也就是说,他一生的一半时间、成年后的几乎全部人生,都是在写作之中度过的。

几百年了,人们怎么就想不出来红楼梦后几十回?

​用一生的心血写一部书,用生命去写作,当代有几个人能做到?历史上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可以相比的,也不过司马迁等少数几位吧?这样的呕心沥血,怎么能不出好作品?

今人用三五个月的时间,至多几年,还要拿出大部分来进行炒作,怎能可能写出与《红楼梦》相媲美的作品?更不用说在八十回的基础上补充了。那是“研究”+“创作”,需要更深的功力,与更多的精力呢。

上一篇

紫鹃试探宝玉,差点害死宝玉,为什么贾母没有责怪她?

下一篇

秦可卿的奢华葬礼,能否证明她的高贵出身?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