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兼爱”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兼爱”
收藏 0 0

墨家的学说的主要思想之一是“兼爱”,意思是要求墨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兼爱”

关于“爱”,墨家与儒家是有区别的。

墨家提倡“兼爱”,这可算是一种古老的“博爱”思想,墨子主张“使天下兼相爱”,抽去了宗法等级制内容,因为庶人也是可以被举为天子的,等级制的界限已被打破。

儒家加上了宗法等级制的内容,改造成了“忠恕”含义的“仁爱”。

墨家的“平等兼爱”是对儒家“差等仁爱”的否定,在墨子看来,儒家不兼爱的“仁”,不能算是“仁”。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

天下之乱,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君与父不慈,以及“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直至盗贼之害人,都是互不相爱的结果。如果天下人能“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那就天下太平了。

墨子也讲“慈”、“孝”,但并不以“孝悌”为“兼爱”之本,更不主张有等差的爱。因此,其“兼爱”具有反宗法等级制的特点,孟子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墨子的“兼爱”还要禁止“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诈欺愚”,反对贵族、富人欺压下层民众。

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兼爱”

“兼相爱”和“交相利”是相结合的,墨子的“兼相爱”和“交相利”理念,超越了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只讲“义”不讲“利”的片面性思想。

“兼爱”有利于自己,不“兼爱”则有害于自身,墨子将伦理道德及功利主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广义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利都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严格地说,那种基于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平等的生命的“爱”,在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中是不存在的。所以,爱不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主导价值和普遍现象。

墨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是导致天下“乱”的主要原因。如果天下人能够做到“兼相爱”,假如人们能都“爱人若爱其身”,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那天下就太平了。

墨家学说认为儒家提倡的“爱有差等”是不对的,那是一种以亲疏关系为依托的“别爱”,爱本国人胜于爱邻国人,爱家乡人胜于爱外乡人,爱自己人胜于爱其他人是正常的。

而墨家倡导的是一种博爱主义,主张爱没有等级和差别,要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别人的父母,爱自己国家一样爱别国,认为“爱人犹己”的兼爱才是爱的最高境界,才是社会需要建立的一种理想伦理,并以此达到天下大同。

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兼爱”

如果盗贼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就不会有盗窃的发生。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就不会有害人的人。如果大夫贵族不相互侵扰家族,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就不会有侵犯。如果诸侯不相互攻伐封国,看待别人的疆土就像自己的封国,不会有攻伐,于是人与人之间的侵扰,国与国之间的攻伐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家族与家族也不相互侵扰,国家与国家都不相互攻伐,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当天下实行兼爱时,天下也就太平了。

但是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利益之间的不一致性导致了阶级之间的敌对和斗争。墨子没有意识到存在于阶级之间的,导致他们不可能相爱的社会根源。

他提倡不分任何阶级的“天下兼相爱”的社会理想和伦理理想,在当时充斥着战乱和纷争的特定社会环境里是不现实的,因而也不可能实现,只能是一种社会理想。

墨子的这种主张并不是没有可取性,它所倡导的这种博爱精神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无论所处什么时代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是对人性美好的肯定,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建设和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没有人天生就是邪恶和冷漠自私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友爱的群体,当我们都能做到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时,这个世界就会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成为美好的人间。

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兼爱”

人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要,但我们常常更关注自己是否被爱和被尊重,却忽视了获得爱和尊重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我们应该首先去爱并尊重他人。

上一篇

墨子的“非攻”,并不是反对所有的战争

下一篇

再实用不过的墨家,衰落却是必然的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