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曹操为何不称帝?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曹操为何不称帝?
收藏 0 0

东汉末年,名存实亡的汉帝国开始了它四十多年的混乱期,这个时间是从黄巾起义到曹丕受禅称帝为止。

这段时期曹操以“挟天子令诸侯”的手段博得了大众的认可,从而成为了三国时期最大的赢家。提起曹操的对手,哪个不是能够搅动天下风云的人物,比如袁绍、袁术、刘备、孙权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人也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唯有曹魏立国而一统。

观过往,优柔果断的袁绍有过称帝的想法;残暴有野心的袁术当过称帝做法的出头鸟;西有刘备以恢复汉室为由而称帝;东有孙权为反抗曹魏争夺天下而称帝。唯独曹操不称帝。

实力雄厚的曹操官至魏公,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享受与天子一样的待遇,即便这样曹操也没有做那废帝的最后一步,究其原因大致有三方面。

曹操为何不称帝?

1.儒家思想在世人心中的根深蒂固,加重了皇权的神圣地位

在封建社会,任何思想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统治者为了能够更好的加强中央集权,便会寻求适合本时期所需要的学术理论作为依据。比如秦时期重用法家,汉朝自武帝起则重用儒家。法家重刑儒家重礼,法家到儒家的改变也是统治者对民众人文关怀的一种升级,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

曹操为何不称帝?

儒家强调尊卑有序,等级分明,在古代皇权就是至高无上的,以下犯上的做法不仅是对上位者的挑衅,同样也是对儒家理论的挑战。

曾经有一回曹操有事觐见献帝,献帝无法控制对他的恐惧,便说:您若能辅佐我,就宽厚些;否则就开恩把我舍弃。曹操大惊失色请求告辞。出殿后回顾左右,汗流浃背,从此不再朝见献帝。

汉朝旧制规定:领兵的三公在朝见皇帝时,都要由虎贲武士持刀挟持。

由此可见,汉律的影响之大和儒家思想体系在封建制度中的重要地位。曹操明知道成为傀儡的汉献帝不能对自己构成威胁,但是在献帝对他表达不满时,展现出来的那种惊慌失措状就是最好证明。

曹操如果敢称帝,那他就会同时受到皇族、氏族、民众三方的谴责,这样的后果是曹操不敢尝试的。皇族虽然没落,但他的影响力依然强大;氏族不仅包含有贵族还包含那些门生遍天下的公卿大臣,得罪贵族公卿便是对儒家圣人的不敬;民众看重的是德行,如果无德无行,他们就不会效忠。曹操敬爱士人,广招贤良,便是局势使然也是政治名声。

2.“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玩火式的游戏,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

曹操为何不称帝?

第一个干这种事的人应该是董卓了,但他没有玩好,残暴的本性和不思进取的做法让他迅速成为了众矢之的。

而曹操挟天子的理由是要消除叛乱,为东汉帝国安定向诸侯发号施令。说起有没有叛乱那还不是曹操说了算,哪个不听他的那里就会有叛乱。

这比直接称帝危险系数要低多了。

3.氏族的影响

东汉的选官制度——察举制,便是导致氏族壮大的根源。

举个例子就能知道氏族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和他们对于一个政权的影响。袁绍家族的“四世三公”门徒便天下就是最好的证明,由于董卓的暴政,使得天下诸侯纷纷树立讨贼大旗而拥兵自立,袁绍更是以家族在世人心中的影响力,在短期内建立了自己的势力,成为了各路诸侯的盟主。

曹操为何不称帝?

氏族的强大能够左右朝政,也能控制民心,成为了东汉后期皇帝所忌惮的对象,由此皇帝便提高外戚的权力来和氏族所抗衡。

在《中国通史》第九节中讲到:东汉的氏族在政治上依然占有垄断地位,虽然曹操录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微贱人做官吏,企图冲淡氏族的势力,实际上氏族依然足以阻碍曹氏政权代替仅存空名的刘氏政权。

由此可见,在没有完全统一全国的前提下,汉献帝身边的曹操是最不可能称帝的那个人。

上一篇

不为人知的三国末期蜀中大屠杀

下一篇

与英军对战的两次鸦片战争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