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我们看看“坑”的到底是谁?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我们看看“坑”的到底是谁?
收藏 0 0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我们看看“坑”的到底是谁?

01

秦始皇嬴政焚毁以《诗经》、《尚书》为首的儒家典籍,坑杀咸阳儒生460余人,造成了中国古代典籍的大量缺失,引发了一场文化史上的灾难……这是大多数人在提到“焚书坑儒”时的第一想法。而我国近代著名学者康有为先生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在《新学伪经考·秦焚六经未尝亡缺考》一篇中,康先生鲜明地指出“秦焚书,六经未因此而亡;秦坑儒,儒生未因此而绝。这就让一件本来早已盖棺定论的事情变得充满神秘感,而“焚书坑儒”的起因还得从一场晚宴来讲起。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款待群臣。博士长官周青臣趁机拍起了皇帝的马屁:“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古不及陛下威德。”这一段滴水不穿的赞美之词听得始皇帝是龙颜大悦,而听完这段话的淳于越却站出来反驳:“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谈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淳于越在晚宴上建议秦始皇应该师古,分封同姓王。秦始皇将淳于越的想法下达给群臣,让他们去讨论。丞相李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身为法家代表性人物的他以“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的法家理论为据, 认为私学是“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形式下的产物,在“大一统”时代不利于“主势”和“法令 出一”,应加禁止。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我们看看“坑”的到底是谁?

02

在这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辩之中,他提出了被后世痛戳脊梁骨的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黔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不日,熊熊大火在都城咸阳拔地而起,很快,这股大火便燃烧到了秦国境内的各个郡县。“焚书”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儒生表现出对秦国的失望,离心者越来越多。

而在今天,当我们平静地来看待这段历史时,它不过是秦始皇在实行文化专制时的一种错误的方式罢了。今人赞扬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成功地做到了文化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奠定良好基础,而“焚书”的初衷无非也是想实现这种“文化大一统”。我认为可以将“焚书”理解成为在专制主义刚刚发展还不是很成熟的条件下,统治者操之过急,选择了一种不太成熟的办法来控制舆论,它的产生有它的必然性,甚至还有一定的合法性。它并不是焚毁所有书籍,只是焚毁那些不利于统治的。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我们看看“坑”的到底是谁?

03

观看后来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愚民政策与思想控制始终是统治政策的重要与必要组成部分,有的王朝统治者的手段甚至较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况且秦始皇虽焚毁儒家经典,却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虽然孔子周游列国,“西行不到秦”,但那也只是孔夫子嫌弃秦国偏远又挨着蛮夷的缘故。秦始皇自己说过:“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

“焚书”事件虽然开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但却打开了“潘多拉的宝盒”,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却使众多优秀的文化典籍无法重现于世,为后世诟病也无可厚非。但是,所谓的“坑儒”却是百家七嘴八舌、莫衷一是:

“坑儒”这一事件发生在“焚书”事件的第二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原因就是两个方士,一个姓卢,一个姓候。《史记》简单粗暴地称二人为卢生和侯生。这二人的职能是为秦始皇寻仙问药,他们花了大量的钱,却连个毛都没有收获到。因为啥也没找到,这两个人就畏罪潜逃了,跑之前还把皇帝从头到脚骂了一遍,什么“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以为自古莫及己,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诸如此类的话还有很多,他们还为自己找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不是我们找不到,是你秦始皇劣迹斑斑,神仙都不愿赐你灵丹妙药。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我们看看“坑”的到底是谁?

04

这可惹怒了我们这位“千古一帝”,他在从咸阳的儒生口中得知有人妖言惑众、蛊惑民心之后,便下令抓捕那些散布谣言的读书人,这些人在严刑拷打之下,互相检举揭发,共“咬”出了四百六十多个诽谤过秦始皇的儒生。秦始皇一声令下,这四百六十多个儒生遂被活埋于咸阳。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坑儒事件”,与前一年发生的焚毁儒家经典并称为“焚书坑儒”。

但是,“坑儒”的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文字统一,将文字统一为大篆,后改为隶书。“国人多有抱怨”,秦始皇担心民心不稳,就召集了七百多位儒生学士来到咸阳,全部拜为郎官。然后,这个富有心机的皇帝就派人在骊山向阳处种瓜,待瓜成熟时,正好是冬天。就派那帮新来的儒生郎官去查看是怎么回事,他们一到地方,正辩论的热火朝天时,突然上面土石俱下,儒生们皆被压死,骊山硎谷后来也被叫“坑儒谷”。后人甚至有人考证过:坑儒谷在今陕西省临潼西南部五里处,是一个狭长幽深的山谷,实地很符合这个记载。

虽然有一个符合的地点,但是这“骊山坑儒”最早出现在东汉初年卫宏作的 《诏定古文尚书序》,而且也没有注明出处。这就让很多人产生了这“骊山坑儒”实为“咸阳坑儒”的误传。当然,因为卫宏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历史学家,绝不会胡诌。况且这两次事件在地点、人数、方法上有所有不同,所以,也不排除有两次“坑儒”事件的可能。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我们看看“坑”的到底是谁?

05

而“坑儒”一词最早出现在史书的记载中,是在西汉时期。西汉始元六年(前81年),桑弘羊在著名的盐铁会议上舌战群儒,他认为这帮儒生整天只知道夸夸其谈、表里不一。所以秦始皇才烧掉儒生们的著作而使其言论不得传播,宁愿将他们活埋也不任用。正因为“坑儒”之说出现在百年之后的西汉,故近代有很多学者都认为当年秦始皇坑杀的是那些方士,并非儒生。

但是这样的说法又很快的被驳斥,《史记》记载,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长子扶苏上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扶苏所指的“诸生”正是孔子的后代门生,是正了八经的儒生。当然,这些所谓的儒生之中,因得知秦始皇沉迷寻仙问药而转变为方士,谋取财富的也不在少数。

06

秦始皇“焚书”可以看作是一种维护封建大一统的政治手段,那“坑儒”基本上可以确定为始皇集团在自己阶层内部处罚奸臣扩大化而造成的惨剧。始皇尚法却不贬儒,但“焚书坑儒”的事实就摆在这帮儒生面前,他们对秦王朝、对始皇深恶痛绝,坚定不移地站在了秦帝国的对立面,甚至参加了反秦的起义军。陈胜起义之时,山东一带的儒生毅然参加了陈胜的义军,孔子的八代孙孔鲋甚至做了陈胜的博士。

秦始皇渴望统一文化,实行法治,愚民治民,皇位可传至万世……却不曾想到“坑灰未冷山东乱”,四年之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大秦基业刹那间夷为平地……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澈冬澈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文由「鱼羊史记」独家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欢迎转发朋友圈。

上一篇

二战后各国战俘回国后会怎样,东西方的天壤之别

下一篇

从王朝统治者政治需求角度,看关羽历史地位的变迁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