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贺兰山下传奇的兄妹塔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贺兰山下传奇的兄妹塔
收藏 0 0

耸立在贺兰山拜寺沟口左侧的一个方形平台的双塔,当地人把他们叫做兄妹塔,都是国内稀有的密檐式砖塔,距离不过百米,遥遥相忘。西边一塔八角十四层,人称兄塔。东边一塔八角十三层,人称妹塔。两塔均高四十米,气势蔚为壮观。

拜寺口双塔是一对砖砌佛塔山口东侧的塔称为东塔是一座正八角形建筑,高13层,每层塔檐下,各面都有各种兽头的浮雕,西塔也是13层高,较东塔粗壮外形呈抛物线状,曾发现梵文、西夏文题记和元代银币等。

贺兰山下传奇的兄妹塔

贺兰山下传奇的兄妹塔

传在很久以前,贺兰山里虎豹争斗,狼狈相残,梅鹿成群,羚羊攀岩,简直就是一个动物的世界,热闹极了。有一天,龟灵圣母云游到这里,看到一群梅鹿在戏耍,有的在抵角相争,有的在跳跃比高,有的在奔跑争快,惟独有两个梅鹿坐在一块大岩石上一动不动。龟灵圣母走到这两个梅鹿前端详了一阵,发现这俩鹿很有灵气,好好修炼一定能成正果。便点化他们说:“你俩虽是畜类,但多少还有点仙风道骨,这里太闹了,去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打坐修炼吧。渴了接点天上的雨水,饿了吃点刮来的南风。啥时修成了人形,你俩啥时就能位列仙班。”说完用佛尘在两个梅鹿角上轻轻拂了一下离去了。这两个梅鹿是一娘所生,一公一母,自生下来就好静不好动。他们虽不会说话,但龟灵圣母点化他俩的一番话却听明白了。夜静时候他俩悄悄离开了鹿群来到沟口。在沟口北侧山坡上找了两个小山洞,公鹿在西,母鹿在东;从此盘腿打坐,静心修炼,渐渐头上的大角蜕去,尾巴也蜕去,初具了人形。
西夏时期,李元昊当上了西夏王,自认战事无多,天下太平,就常常带嫔妃大臣到贺兰山里去打猎。有一次,他带人顺俩鹿修炼的沟口进山打猎,发现山里面猎物很多,这一天,所有参与打猎的人兴致都很高,一直打到夜晚才扎寨休息。第二天早晨,李元昊对手下大臣说,本王一生喜好征杀射猎,如今天下太平,本王从兴庆府到贺兰山射猎每每要风餐露宿,甚觉辛苦。今本王意欲在此地建一行宫,也好供本王避暑射猎休息,免得本王受风餐露宿之苦。众嫔妃和大臣一听要在此建行宫,个个高兴,皆称大王英明。李元昊回到兴庆府立即划拨钱粮,征集工匠,从这个山口进去,建造行宫。
话说建造行宫的一伙工匠开到山里后,立即就放炮弄山,伐木凿石,建窑烧砖,一时间把个宁静的山谷搞得惊天动地,乌烟瘴气,直搅得这两头梅鹿神思不聚,心绪不宁,无法修练。两头梅鹿在此修练了三百多年,已是人形初具,也多少有些道行。隔洞修炼,心意相通,对李元昊在此修建行宫十分不满。每到夜深人静之时便在内心默默诅咒。说起来也怪,那些工匠白天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宫墙每到深夜就轰隆一声全部倒塌。监造大臣无法,赶忙派人去报告了李元昊。元昊接报后立即带大臣赶往山沟里查看究竟,果然见宫墙倒塌,砖石狼籍。他问一旁的汉匪张元,听说你在宋地曾跟天师张道灵学过道,现在本王建行宫每到夜间就轰然倒塌,这是何故?张元本是高人,一到山口就觉得有点道风仙气,心中一算知是北侧有两头梅鹿在修练,再过若干年便能修得正果。但他知道修到这般时候已属不易,如坏了他们的好事便是违背天意。就对昊王说,大王在此地射猎飞禽走兽无数,恐是得罪了神灵。大王只要在此山中修建几座塔以示掩埋生灵残骨,以告神灵,此行宫便能修得。李元吴听后觉得有理,又问道,塔建何处,塔建几多?张元说,塔就建在沟里,以十一座为好。李元昊又问,为何要建十一座?张元说,十为满,一为添,十上添一表示大王对神灵的至高诚意。李元昊听后,让工匠先建造十一座塔。再建造行宫。从此这个山沟内就有了十一座方塔。李元昊安排完后,君臣一行就出了这个沟口回兴庆府。回到沟口,张元为表示建行宫打搅二鹿修练歉意,又让李元昊对山口拜了一拜。从此这个山口人们就叫它拜寺口。
话说李元昊一行离去后,工匠们不几日就建好了十一座方塔,因不用开山凿石,动静不大,二鹿也没动心念。接着开始建造行宫开山放炮依旧,又惹得二鹿动怒,宫墙又连连倒塌。这一回惹得李元昊心火起:何方妖孽,竟敢在本王头上动土!转问张元,塔也建了,拜也拜了,为何宫墙还要倒塌?张元因早有恻隐之心,就推说实在算不出来。旁边有一大臣叫没藏罗的说我有一师兄叫没藏青,现在黑城,是当今大法师,要是能把他请来,妖必除,怪必灭,行宫必能顺利建成。李元昊让没藏罗请来了没藏青。没藏青掐算掐算,心知肚明,就说妖孽在沟口北侧,只要在北侧建起两座塔镇住妖孽,行宫自然就会顺利建起。建塔时要注意,东边为阴,西边为阳,塔身东边要矮点,西边要高点,切记,切记。
从此,拜寺口北侧就出现了两个塔。

明清时期,银川地区地震频繁,特别是清乾隆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发生一次八级以上地震,双塔附近的建筑、房屋均被震毁,可是双塔却仍傲然挺立于崇山峻岭之中,这充分体现了当时西夏建筑业的高超技术。

上一篇

人称"中山宰相式人物"、"民国产婆"、"民国诸葛"的赵凤昌传奇趣事

下一篇

长安“天池寺”和“二龙塔”的由来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