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周人的本土及其毗邻地区(二)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周人的本土及其毗邻地区(二)
收藏 0 0

道路交通

打开一张平面地图,人们或许会以为渭河是连接渭河平原与中国西北方的一条交通要道。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渭河东去的途中横亘着高峻的六盘山(它的南段称作“陇山”)和巍峨的秦岭,两座大山联手在陕甘之间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在许多河段,河水下切花岗岩山体深达400米,形成了一条狭窄得几乎难以通行的水道,这种狭窄的河谷一直延伸到宝鸡,在这里它进入陕西中部的肥沃平川。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一条现代铁路竣工之前(图6),要沿着这条河道通行大批的军马或人群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要从陇县之西的“陇关”翻越陇山就更非易事了。远在汉代,陇山就以其险峻而闻名

周人的本土及其毗邻地区(二)

图6 宝鸡和天水之间的渭河河道

从古至今,由中国西北进入渭河平原的通道——即便称不上是唯一,但也算得上是最重要的——向来要数泾河的上游(地图2)。汉代设于今固原县境内的萧关扼守此道,史称“萧关道”。这条古道起自北方贺兰山,往南穿越清水河谷直抵六盘山下,在那里汇入颉河,随后再与通向平凉的泾河河谷相汇合。由于颉河和清水河的源头俱在六盘山东麓,且相距仅数公里,其间只有几道黄土山梁相隔,所以这条路相对好走。在公元后的几个世纪里,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正是由此经过,而新修的一条贯通宁夏回族自治区与陕西中部渭河流域的铁路也由此通过。

平凉西面有一个极为狭窄的关隘,两边峭壁陡直如削,传统上称之为“三关口”(11世纪这里曾是宋与西夏交战最为频繁的战场)。自三关口出来之后,原先的道路一分为二,北道循泾河河谷的“高速公路”直奔长武-彬县方向。但从彬县开始,由于流经北山山脉中的泾河河道太难穿行,所以不得不东走旬邑,再向南越过群山,最后从泾河东侧进入渭河平原;也可以向南取道永寿,从泾河西侧进入渭河河谷。据史念海先生考证,汉代之前,泾河东边的道路走得比较多;其后,则西边的道路更显重要。南道则大致为现在新的铁路线所沿袭,从六盘山的东缘一路而下至汧河上游的陇县,随后便进入渭河流域。这段通道被称为“回中道”,缘于汉时陇县境内的回中宫建置于此。

周人的本土及其毗邻地区(二)

地图2 交通路线和对渭河平原的入侵

历史文献记载为我们展示了这些道路的军事价值。公元前166年,来自北方草原的匈奴以14万铁骑马踏萧关,然后驱驰东进,候骑深入到今天渭河谷地北边的淳化地区;同时,匈奴还南下“回中道”,火烧回中宫,甚至深入到今凤翔地区。九个世纪后,即公元765年,吐蕃汇集回纥及吐谷浑等联军再次沿着这两条路线,远道进犯唐都长安。在东面的泾河下游和西面的汧河之间可能尚有第三条通道,这条道从灵台循蒲河和漆水河顺流而下,虽然更为艰难,但同样可以进入渭河平原。

在泾河上游盆地的中部,狭长的马连河谷为来自北方,特别是鄂尔多斯地区的军事南侵和交通运输提供了另一条通道。这条由北而南的通道在长武附近与“萧关道”会合。公元七、八世纪的吐蕃和11世纪时的西夏,尽管进攻的主要方向是沿“萧关道”,但都曾利用这条通道进犯泾河上游地区。不过因为这条道路的北段(约190公里)途经一片无树木、水草皆少的荒丘地带,大规模的军队要从此通过殊为不易。

周人的本土及其毗邻地区(二)

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心地带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延安,古称“高庐”,自古就是一个交通中枢和军事的控制要塞。所有经河谷或沿横山东缘而来的交通通道最终都在此会聚,然后再沿洛河谷地一同南下,故这条道路被称作“延州道”。在众多古道中,其中有一条是先穿越大理河谷,随后再转入延河流域的,今天行走在这条古道上,每隔6至8公里,仍可见到汉代的烽火台。据我个人的实地考察,所有的这些道路都是不易通行的。由于洛河的下游谷地难以穿行,所以通往古都长安的道路只能从洛河两旁的黄土山梁上越过。到5世纪时,匈奴人建立于横山北缘的夏国,便是利用了这条道路派军长驱而入,直捣长安。“延州道”后来又成为突厥人和蒙古人入侵的一条重要路径。然而正如史念海先生所指出的,如果沿着这条极其漫长的通道南侵,军事给养便成了一个大问题;再加上沿途河谷体系复杂,易遭伏击,故北来的入侵者走的通常是“萧关道”或者“灵州道”。

上一篇

西周国家的基础:建构政治空间

下一篇

周人的本土及其毗邻地区(三)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