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周人的本土及其毗邻地区(一)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周人的本土及其毗邻地区(一)
收藏 0 0

西周国家的中心位于陕西中部的渭河谷地。在克商之前这里是周人的家乡,并且之后在整个西周时期也一直是他们的政治中心。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地区受周王朝的直接行政管理,并由王师独力承担防御,这是儒家经典中描述的所谓“王畿”的原型。当然,这里也是考古发现高度集中的地区。

地表形态与环境

虽然今天这个地区深居中国内陆而远离快速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但在三千年前,周人在此开创了一个随后绵延两千年的传统,其间渭河谷地一直是中国的心脏地带。在这片南北两面由群山屏障的开阔空间内,土地膏腴,水源充足,这正是令其成为王都或帝都的众多适宜因素之一。

这片广阔而平坦的河谷地区是新生代第三纪大规模陆地造山运动所形成的一个巨大的地堑断陷。矗立在其南缘的是巍巍秦岭,诸多山峰的海拔高达3000米,切断了河谷地带同陕南之间的来往(图1)。河谷的北缘则是以一连串石灰岩为主要特征的山脉,人们一般称之为“北山山系”,作为西周国家象征的岐山亦在其中。河谷的西端窄狭,向东则逐渐开阔。由于河道频繁迁移的缘故,形成了一个绵延360公里长的低地,其中段与东段的宽度可达50公里。这里地表形态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广泛分布的深厚黄土,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片黄土塬从北山山麓开始,连绵不断地伸向渭河岸边,在河谷的西段留下了一个高峻的台面。台塬的顶部异常平坦,只是过去五千年来的地表被水流切出了一条条深沟大壑,将原本平整的台地分割成众多大型的条块。谷地南部,河水的冲刷只在西安以东的骊山脚下留下一小段台地;在这里,骊山山体逼迫渭河河道逐渐北移。

周人的本土及其毗邻地区(一)

图1 今宝鸡所在的渭河谷地

流经这片谷地的是许多重要的渭河支流,包括北侧的汧河、泾河和北洛河。南侧的河流溪涧则更多,如发源于秦岭,流程相对较短的沣河与灞河。这些支流河谷为其周边地区提供了通道,通往五个久负盛名的关隘。在历史上,这些关隘一直默默守护着渭河平原,故渭河平原有“关中”之称。今天这一带冬季温和,夏季略为炎热,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上,年降水量大约600毫米;此外,它还坐享来自北面黄土塬下和南面高耸的秦岭山中充足的地下水,渭河平原由此在历史上的旱灾中往往得以幸免。同时值得一提的是,秦岭南北两面山麓上丰盛的植被为这个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最重要的他们用来在河谷中修建宫殿和宗庙的木材。

历史上与渭河谷地联系最密切的地区要属泾河的上游。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之重要,在西周的灭亡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关于这一点我们会在后面几章中进行详细的讨论。实际上,它是黄土高原西部的一个畚箕形高地势盆地。尽管那里土壤的肥沃程度不及渭河平原,但7-10℃的年平均气温以及400-700毫米的降水量已经足令其成为甘肃这个西北省份中最富庶的农业区。在这个地区的西面,巍峨的六盘山(海拔1400-2800米)横亘南北,将这个地区与渭河的上游相互隔离开来。相信每一位从六盘山狭长的隧道中穿行而过的旅人都会对山脉两面山麓上植被状况的差别感怀不忘(图2)。向东,与泾河上游地区以子午岭(海拔1500-1800米)为界;往南,它逐渐过渡到北山山脉。

周人的本土及其毗邻地区(一)

图2 自东看六盘山

不过泾河上游盆地底部并非一马平川,泾河及其众多的支流,诸如马连河、蒲河、潶河以及达溪河等早已将其切割得支离破碎。我们今天只有在它的北部尚可看到一些较大的塬面,比如甘肃庆阳(地图3)的董志塬。由于盆地的断续特性,河谷便成为适于人类居住的理想地区和交通的要道。泾河河道更是如此。泾河发源于宁夏六盘山,随后沿着山麓的东缘向北流淌。从平凉向东直至长武附近,这一段泾河河床平直宽阔,绵延近百公里,可谓一条理想的高速公路。之后,泾河受阻于黄土层下突兀出来的沙质基岩,被迫从一条狭窄曲折的溪谷中穿过(图3)。长武以下,当流至彬县地区时,河道再次打开,出现了一片更为开阔的河谷。但它最终消失于彬县东南面一个叫作“断泾”的地方,因为从那里开始,一直到进入渭河平原之前,泾河穿行于北山的石灰岩质山体之中(图4)。

周人的本土及其毗邻地区(一)

图3 平凉地区的泾河上游

周人的本土及其毗邻地区(一)

图4 今彬县地区的泾河,自浅水塬而下

逾六盘山向西,映入眼帘的是以现代都市天水为中心的渭河上游。这个地区的最西端为青藏高原边缘的鸟鼠山,渭河即发源于此,然后穿过这片河谷从西向东流去。渭河上游水流潺缓,河面相对宽阔,有着与陕西境内渭河下游十分相似的环境。同泾河上游相比,这片区域的降水量更为充沛,孕育了中国西北部新石器时代及早期青铜时代的诸多文化。河谷本身即是甘肃南部地表形态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河谷一路向北,经过一片无边无际的黄土海洋之后,便可直抵内蒙南部的沙漠地带。那里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大约300毫米。在干旱年份的春季里,当地居民必须依赖外面的水资源来维持日常的生活;然而在河谷的南面,黄土丘陵则逐渐被绿水青山所替代。

子午岭的东部是陕北黄土高原的腹地,不过这里大部分地区根本称不上是塬,经年累月的地表径流已将塬面侵蚀成一个个坐落在成层黄沙和砂岩之上的庞大的黄土丘陵群(图5)。这种支离破碎的狭小谷地地貌只适于有限的农业,其山丘的斜坡上则可用于放牧。这个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9℃左右,较为凉爽,不过年平均不足500毫米的降水量使其显得相对干旱。洛河及其众多的支流构成了贯穿本区最主要的水系和交通要道。许多陡峭的河谷且深且险,由于岩基不稳,山体崩塌可谓家常便饭。洛河在流经甘泉和富县时,水面逐渐平缓,宽度增至400米;但自富县往南,河面又收缩至100米,从北山山脉中迂回曲折而过,跟泾河下游的情形相仿佛。

周人的本土及其毗邻地区(一)

图5 陕北安塞地区的黄土高原

上一篇

一笑倾社稷“幽王烽火戏诸侯”

下一篇

西周国家的基础:建构政治空间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