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的由来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的由来
收藏 0 0

武庚被灭,“三监”伏诛,但东夷仍不臣服。于是周公继续东征,经过三年的征伐,才得以平定这场动乱。据《吕氏春秋》所载,此次东征,范围极广,声势达于江南。而周公得胜,则基本消灭了殷商王朝的残余势力,巩固了周王朝在东方的统治,扩大了周的辖地,为后来成王、康王时期的平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使之成为西周王朝最稳定发展的时期,所谓“刑错四十年不用”,史称“成康盛世”。

“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的由来

但周人似乎天生有“生于忧患”的意识,周公尤然。至少他想不通,管、蔡、霍三人,都是文王亲子,武王手足,大周诸侯,为什么会从“监”人而变成与所“监”之人一起造反呢?最终使得自己不得不诛管逐蔡,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于是,他在年幼的康叔赴卫的时候,万般嘱咐,说:商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祸乱朝纲,不施仁政,最后导致诸侯举义。管蔡之流,却是无视朝纲,监守自盗,祸国殃民,自甘成寇。所以你到卫后,首先,要求访那里的贤人长者,向他们讨教商朝前兴后亡的原因;其次,务必要爱民。

为了让康叔更好地记住,周公又把自己的嘱言写成了《康诰》《酒诰》《梓材》三篇文章,作为施政的要领送给康叔。

“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的由来

一则,康叔的封地卫国,是原殷人的腹心地带,民族问题尖锐,社会问题复杂;二则,康叔继三监之后而治卫,任重而道远。所以《康诰》《酒诰》《梓材》三篇,主旨皆在讲述“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思想。

《康诰》为三诰之首,其目的更是如此。“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本就是周文王平天下的纲领。“明德”意在“保殷民”;“慎罚”则是依法行事,并且不可滥用。有的案情需要审慎的考虑,才能判定。至于杀人越货,“不孝不友”的,则要“刑兹无赦”。通篇《康诰》,反复强调“康民”“保民”“裕民”“庶民”,就是为了让劝诫康叔勤勉从事,不可图安贪逸。正所谓“天命”并非不变,只有“明德慎罚”,参酌殷法,推行周法,使殷人“作新民”,才能巩固大周天下。

“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的由来

至于《酒诰》,则是针对殷民酗酒的风俗而写的。其实,殷代先王,从成汤至帝乙,都不敢“自暇自逸”,更别说聚会饮酒了。但殷商后期,酗酒成风,竟到了无可抑止的地步。周人因农起家,而酿酒则要耗费大量粮食,喝了之后又容易误事失言,所以周人是向来鄙视而不能容忍的。故而才有周朝禁酒一说。但是周公并非全面禁酒:在祭祀庆典之时,周人还是可以喝一点的;但殷人却没有这种限制,可以饮酒,然而群饮却是万不可行,不仅不能放纵,还要通通拿住,押解进京,也就是“以归于周”,并对外宣称“予其杀”。“予其杀”就是我将要杀,但是未必就杀,所以才“归于周”。这样大费周折,无非是不想给殷人留下“封(‘封’是康叔的名字)刑人杀人”的印象,避免刺激民族仇恨。不仅要避免这种形象,还要引导殷民“艺黍稷”,也就是种庄稼;或者“肇牵牛,远服贾”,“服贾”便是做生意,这正是商人所擅长的。总之,是让他们回归正业,不要贪杯酗酒。所以,对于饮酒一事,周公在政策上的区别对待,还是十分鲜明的。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