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在孟津做场演习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在孟津做场演习
收藏 0 0

学习历史、明智修身、点点关注、手有余香。

秋风飒飒孟津头,立马沙边看水流。

见说武王东渡日,戎衣曾此叱阳侯。

——胡曾《咏史诗·孟津》

虽然周已经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但殷商正好像百足之虫,仍拥有不可小觑的实力,而且积威之久,天下莫不有三分敬畏。所以真要灭商,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毕竟灭商之业,数代经营,一定要成竹在胸、智珠在握;而且决不能妄自尊大,轻敌于前;倘若一着不慎,或者不能一举灭商,定然后患无穷;不仅兵连祸结,甚至有亡族灭种之危。

在孟津做场演习

姜太公文武双全,视灭商如踩齑粉,但思量到武王的所虑,却也不得不有所规划。既然一君一臣达成默契,那么就来场灭商演习吧。刚好商军主力此时正在东南,被夷兵牵制,机不可失,正是下决策的时候。

于是姬发以姜太公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为左右,集结军队,伍伍行行,向西而进。商不是在东面吗?怎么大军却一路向西呢?因为姬发要先到毕原(今陕西长安县内)的文王陵前祭奠先父。祀礼过后,这才转而东行,并在中军竖起写有西伯昌名字的大纛,自己只称太子发,意为仍由文王任统帅,同时也包含自己此举是为了完成先父遗志。

在孟津做场演习

▲武王像

大军开拔,虽不致地动山摇,但万里华夏,应该都会有所风声。于是天下不满殷商暴政的诸侯,便纷纷起兵前来响应。当大军到达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时,已有八百诸侯不予而至,前来参盟。

武王封貔貅

“貔貅”一般是南方人的称呼,北方人称之为“辟邪”,它是一种传说中的瑞兽,与麒麟、狮子、龙龟、蟾蜍等都有驱灾避邪、招财纳福的作用。关于貔貅的由来有一个传说: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当时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威猛非凡,便设法将它收服并使之成为自己的坐骑,骑着它打仗屡战屡胜。周武王见貔貅如此骁勇神奇,就给他封了一个官,官号为“云”。后来姜子牙发现貔貅每天食量惊人,却从不大小便。原来它唯一的排泄系统就是从其全身的毛皮里分泌出一点点奇香无比的汗液,四面八方的动物闻到这种奇香后无不争先恐后,不由自主跑来争食,结果却反被貔貅吃掉。

经过这次演习,武王基本了解了自身的军事状况,并额外体会到周的号召力,这大大增强了其灭商的信心——这在作战之中是分外重要的。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没有胜利的信心,自然就无战斗的勇气,战局也就难以把握了。

为了进一步鼓舞盟军士气,武王作《泰誓》,将商纣骂的体无完肤,大快人心。不过这种讨伐的檄文类文字,诚然不足以作为史实。究其原因,大约仇人相伐,为鼓舞己方士气,又或灭对方威风,所言者,必然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大家看《泰誓》内容之时,不用太过计较。

《史记》所记的《泰誓》为:“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大意是说:如今殷王纣竟听任妇人之言,以致自绝于天下,毁坏天、地、人之间的正道,疏远贵族内的各位弟兄,抛弃祖先传下的礼乐,却谱制淫荡之声,扰乱雅正之音,以此来讨取一个女人的欢心。所以,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对他的惩罚。诸位努力吧,不能让他再有第二次,更加不能让他再有第三次了!

在孟津做场演习

▲貔貅玉雕

经过这次会盟,天下局势便愈加明朗起来,人心向周,而商纣孤立;验证了伐商的可能性,并发现了先前未及考虑到的问题,比如大军如何渡河等,总之是场出色的军事演习:既锻炼了队伍,提升了信心;又威慑了敌人,制造了声势。虽然此次会盟并未攻伐商纣,但在某种意义上却也算是先礼后兵,毕竟商为主,而周为臣,是臣而伐君,是“不道”的。

但这种说法,求实的武王和太公自然是不屑的,商必然还是要伐的,纣也必然是要杀的,不然周族数代人的辛苦,百来年的努力,岂不全成了笑话,最主要的,还是时机未到。那么这个“时机”到底是什么样的机会,周人又是否能把握住呢?请看下篇:作牧誓武王伐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