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护国战史:蔡锷三千人力克袁世凯十万大军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护国战史:蔡锷三千人力克袁世凯十万大军
收藏 0 0

事实是,蔡锷虽然有去八大胡同找小凤仙,但并不常去。据蔡锷长子蔡端先生回忆,其生母潘夫人给他讲过,有一次蔡锷陪家眷去看戏,开场前指着包厢里一年轻女子对潘夫人说:她就是小凤仙。从这个细节里至少可以得出两个信息:一、蔡锷看戏是和家人在一起而不是和小凤仙出双入对,说明他俩的关系并不怎么亲密;二、蔡锷和小凤仙的交往并不背着家人。

护国战史:蔡锷三千人力克袁世凯十万大军

蔡锷(中)怀抱着长子端生,左边为潘夫人蕙英,右边是刘夫人侠贞

1913年10月,蔡锷离开云南,去了北京。袁世凯说:“孙氏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黄氏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蔡锷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在袁世凯眼里,孙中山、黄兴都远不如蔡锷,甚至宋教仁也未必比得上蔡锷。袁世凯把蔡锷调到北京,应该是准备重用的。

护国战史:蔡锷三千人力克袁世凯十万大军

蔡锷剧照

1915年,袁世凯加快了称帝的进程,蔡锷从此流连于京城的风月场所。他跟梁启超商量好,由梁启超先写文章公开反对帝制,然后他离京回云南。蔡锷以小凤仙为掩护,以治疗喉病为理由,从北京出走天津,又从天津登上了去日本的轮船。据黄兴的后人回忆,当轮船到达日本时,蔡锷与黄兴派来接头的使者互换了服装,对方乔装成蔡锷下船,而真正的蔡锷却乘同一条船回到了上海,然后途经香港前往越南河内,再经陆路直奔云南昆明。1915年12月19日,蔡锷终于抵达昆明。

“日本投降那一天,74军51师正好驻守在湖南省溆浦县龙潭镇。那一天,51师的官兵们对天鸣炮,打了很多发信号弹。信号弹像烟花一样,照亮了夜空。”79岁的吴盛墉老人,坐在溆浦县城的家中,回忆起70年前的胜利日,露出满脸的微笑。他还记得日军在龙潭打仗,年幼的他躲在一个茅草棚中,距离全副武装的“东洋鬼子”仅几十米,心扑通扑通都快跳了出来。

护国战史:蔡锷三千人力克袁世凯十万大军

湘西会战

“感谢打死鬼子的51师,他们及时赶到,我们得救了。”吴盛墉老人说。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在欧洲战场上彻底溃败,宣布投降。此时,在战火纷飞的中国战场上,华南地区的湘西会战(又称“雪峰山会战”和“芷江作战”)正在激烈进行,日军两万余人被全副美式装备的中国军队围歼。战役以中国军队大胜告终。

70年后重返湘西会战的战场,雪峰山绿意盎然,森林中流泉飞瀑,如今已成为户外爱好者探险旅游的天堂。龙潭、江口、武阳等交战地成为当地的经济重镇,处处洋溢着和平安宁的气氛。唯有耸立其间的湘西会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和肃穆的纪念陵园,依然诉说着当年血火纷飞的故事。

庆祝胜利的爆竹灰至少两尺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后,湖南省芷江县也沉浸在狂欢中。晚上,航空第9总站无线电区台报务员刘道民与另外3名战友结束芷江机场的值班任务后,便急不可耐地冲上街头,加入狂欢的队伍。

护国战史:蔡锷三千人力克袁世凯十万大军

资料图

“当我们赶到街上时,地上的爆竹灰至少已有两尺厚了。”刘道民老人回忆起当天的情景,眼神中折射出兴奋的光芒,“我们抬着机场的发报机和扩音器,大街小巷到处跑,反复地播放着电台的广播。”刘道民和他的战友在街上“疯狂”了一夜。

几天后,当他们再回到区台当值时,另一个消息已散播开来:中国抗战胜利之后,谈判受降的地点确定为芷江。

这绝不是一个巧合:日军从妄图侵占芷江开始湘西会战,最终又在芷江低下了不可一世的头颅。

朱德回忆四川苦战:“他瘦得像鬼,只有两眼还闪闪发光。”

护国战史:蔡锷三千人力克袁世凯十万大军

蔡锷将军

1915年12月,云南正式宣布独立。云南独立后,按商定的计划,蔡锷领第一军攻四川,李烈钧率第二军取两广,唐继尧统第三军留守云南。

1916年1月,蔡锷率军入川,开始与袁军战斗。这是蔡锷最后一次走上战场,也是他一生中打得最艰苦的一场战争。袁世凯有10万援川大军,而蔡锷亲自带领的第一军只有3130人。从1月到3月,打得真是艰苦,很艰难。朱德是那场战争的亲历者,他回忆当时看到蔡锷的情景说:“我大吃一惊,说不出话来,他瘦得像鬼,两颊下陷,整个脸上只有两眼还闪闪发光。”

护国战史:蔡锷三千人力克袁世凯十万大军

蔡锷将军

3月15日,广西宣布独立,蔡锷乘机发起反攻。因为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和奇迹般的胜利,蔡锷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军神”。蔡锷和他的人马就是一面旗帜、一个象征,只要旗帜不倒,那些不赞成袁世凯称帝的人就可以站起来。

战争结束后,蔡锷东渡日本就医。这一去,就永远地告别了他的故土。1916年11月8日,蔡锷在日本逝世,年仅34岁。

1917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国民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公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八路军全歼日本观摩团的真相:包括天皇侄儿

1943年10月24日,八路军太岳第二军分区386旅第16团开赴延安,在洪洞县韩略村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这一场战斗如同霹雳烈火,疾风骤雨,仅用了三个多小时,日军“战地观战团”一百二十余人除3人外全部被歼,观战团成员包括“支那派遣步兵学校”两个中队中队长以上军官,内有少将旅团长服部直臣,有联队长(大佐)6名,其中还有日本天皇的侄儿。

1943年秋,日军对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太岳区规模最大、最为残暴的“铁滚扫荡”。

护国战史:蔡锷三千人力克袁世凯十万大军

日军“铁滚扫荡”

“铁滚扫荡”由日本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亲自策划,又称为“铁滚式三层阵地新战法”。

日军调集了第一军16个大队两万多人,分为三线。冈村宁次亲自担任了这次扫荡的总指挥,又令其第一军军长吉本于9月28日亲抵临汾指挥,军参谋长花谷森临阵督战。

护国战史:蔡锷三千人力克袁世凯十万大军

“战地参观团”前往太岳前线

冈村宁次向东京参谋本部夸口说:“这次要迫使共军在黄河岸边背水作战,不降即亡!”

敌东京参谋本部非常重视冈村宁次这一“杰作”,特从各地抽调一批军官,组成“战地参观团”,由少将旅团长服部直臣带领,前来太岳前线“观战”。

10月中旬,八路军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第16团获悉驻临汾日军东进扫荡时,经常在临屯(临汾至屯留)公路上的韩略村经过。

第16团决心以4个连在此设伏,打击日军,配合腹心地区反扫荡作战。23日下午,16团干部化装到韩略村附近详细侦察了地形。

24日晨,第16团设伏部队进入韩略村西南公路两侧伏击区。8时许,日军战地观战团分乘13辆汽车,进入伏击区。

护国战史:蔡锷三千人力克袁世凯十万大军

日本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

八路军设伏部队突然发起猛烈攻击,前堵后截围歼日军。经3小时激战,日军战地观战团除少数逃走外,全部被歼。第16团伤亡50余人。

护国战史:蔡锷三千人力克袁世凯十万大军

“战地观战团”被消灭剧照

战后,冈村宁次恼羞成怒,叫嚷“再牺牲两个连队也要吃掉这股游击队!”

他把担任战役侦察的6架飞机,全部调来追踪第16团,又从临汾派出500名日军赶来增援;并从“清剿”部队中抽调几千人,两次向韩略村合击。日军不得不重新部署兵力,“铁滚扫荡”的计划就这样被打乱了。

【相关阅读】

盘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的十大经典战役

经典战役(正面战场)

战役1

淞沪会战

卢沟桥事变爆发37天后,日本侵略军又向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英勇抗击,进行了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中尉大山勇夫等两人驾车闯入上海虹桥机场挑衅,被驻军保安队击毙。日军借此事件派军舰游弋黄浦江及长江口,作进攻威胁。为抢得战争主动权,我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奉令率领第87、88师等部向上海推进,并于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围攻,试图赶敌下海。“八一三”淞沪抗战由此展开。

护国战史:蔡锷三千人力克袁世凯十万大军

日军大本营随即组建了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为司令官,率两个师团开往上海增援,9、10月间,又相继增兵计达30万。中国方面也不断向淞沪战场增兵,先后调遣了70多个师赴沪参战。中国军队英勇抗日,不畏牺牲,战事空前惨烈,其中尤以四行仓库保卫战名扬中外。中国官兵以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猛烈炮火,舍命卫国,坚持到11月初,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妄想。后因日军从杭州湾金山卫等处战场侧翼登陆,对上海战场形成合围之势,守军为避免更大牺牲,于11月8日起撤离上海。11日,上海沦陷。

护国战史:蔡锷三千人力克袁世凯十万大军

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中日双方都相继投入重兵,死伤数量堪称巨大,为抗战开始后正面战场上第一次大规模交锋。此役改变了中日战争战略局势,成功吸引侵华日军主力从华北战场南下华东,我方夺取了战略主动权,更为我国工矿内迁、保存民族工业实力赢得了宝贵时间。

战役2

忻口战役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晋北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战役从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历时二十一天。

护国战史:蔡锷三千人力克袁世凯十万大军

中国军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一道新的长城,他们的浴血奋战使得穷凶极恶的日军板垣师团在21天内寸步难进,创造了中国抗日华北战场上最辉煌的战绩。

护国战史:蔡锷三千人力克袁世凯十万大军

该战役歼敌2万余人,它是台儿庄大战前,中日军队对峙时间最长、作战规模最大、双方付出代价最高、国共两军配合作战最为成功的一个战例。

战役3

南京保卫战

日军占领上海后,为“膺惩”中国的抵抗,决定攻占中国首都南京。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

护国战史:蔡锷三千人力克袁世凯十万大军

12月7日,日军兵临城下,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了空前的拼死决战。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陷,守军节节抵抗,牺牲无数。仅雨花台一地守卫将士就有6000多人全部英勇殉国。

护国战史:蔡锷三千人力克袁世凯十万大军

12月12日,守军奉蒋介石命令撤退,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数滞留城内,被日军大量屠杀,损失惨重。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上一篇

床下都督黎元洪:史上唯一被抓来的开国起义统帅

下一篇

历史上孙殿英部队到底有多厉害,猖狂到什么程度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