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唐朝过春节,有一个寓意不错的民俗,长安城家家户户都挂春幡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唐朝过春节,有一个寓意不错的民俗,长安城家家户户都挂春幡
收藏 0 0

相信这几天,大家一定是忙得不可开交,家家户户贴春联,包饺子,挂灯笼,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可是你知道吗?在古代,春节时不仅仅是挂灯笼而已,还需要挂另一种神秘的东西。这种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如果你想知道,就让我来为你揭秘。

若是要追根溯源,那就得从唐代说起,因为在如今春节的所有礼俗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源于唐朝。在唐朝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在春节挂桃符,吃饺子,放鞭炮,并在大年初一的早上拎着礼物相互拜年。不过,在当时最起眼,也最能衬托春节气氛的,还是家家户户挂起的春幡!

唐朝过春节,有一个寓意不错的民俗,长安城家家户户都挂春幡

可能现代人对于“春幡”的概念听都没听过,更不要提关于春幡的一些细节,那么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春幡,也叫春旗,是用青缯编织的一种旗帜,旗帜上绣满吉祥用语,人们将旗帜套在竹竿上置于门口,或者在各大春节活动上,树立成排,以表达人们对春节的美好愿望。

这种习俗一直到宋代还在被传承,甚至宫廷中都非常盛行,宋朝周密所著《武林旧事》中曾记载:“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各随以金银线彩段为酬.是日赐百宫春幡胜,宰执亲王以金,余以金裹银及罗帛为之。”由此可见,当时的春幡已经成为人们心中不可缺少的春节“必备品”。

唐朝过春节,有一个寓意不错的民俗,长安城家家户户都挂春幡

其实,春幡还不仅仅指代“春旗”,经过漫长的演变,人们开始把“春幡”佩戴在头上。这就形成了春幡的另一个形式——簪花。

把簪花春幡佩戴出新高度的是客家女子,著名的南宋词人辛弃疾久居客家,他就曾在《汉宫春·立春》诗中写道:“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唐朝过春节,有一个寓意不错的民俗,长安城家家户户都挂春幡

这些心灵手巧的客家女子,在立春时都以佩戴春幡为美。最早的春幡被制作成花朵自然盛开的形态,用以衬托女性之美,到了后来,慢慢的就开始出现各种昆虫式样,如蚂蚱,蝴蝶,蜻蜓等造型,看得人眼花缭乱。春幡的质地也从沉重的银饰,变成了轻便灵巧易于加工的纸饰,布饰等等。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认为如今的春幡已经失传,不过我要告诉你的是,这种春幡不但没有失传,而且还扬名海外,因为它经常出现在日本的各大庆祝活动中。

唐朝过春节,有一个寓意不错的民俗,长安城家家户户都挂春幡

唐宋时期,中原王朝异常强大,引来很多周边小国的羡慕,古代日、本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该国经常会派一些使者来到中土,学习我们的先进文化与艺术,然后将其带回本国发扬光大,春幡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该国农历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悬挂鲤鱼旗来庆祝节日,这是从江户时代传下来的习俗。鲤鱼旗有自己的特殊含义,两只大鲤鱼一红一黑,红色代表母亲,黑色代表父亲,而夹在中间的小蓝鱼,则是代表这个家庭中的男孩,寓意着在父母的陪伴之下,希望男孩健康成长,将来出人头地。至于为何要将春幡制成鲤鱼的形状,其实也是仿照我国著名的传说“鲤鱼跃龙门”而来。

唐朝过春节,有一个寓意不错的民俗,长安城家家户户都挂春幡

说到这里,只想说一句,虽然现代的春节已经不再悬挂春幡,可是它从未消失,因为它的美好寓意,已经完全融合到了浓重的年味儿里,也深深的烙在了华夏儿女的心中。

上一篇

甘肃一村民自称是年羹尧后人,拿出一件传家宝,专家说:上交吧

下一篇

南京也有八大怪:老头害怕老太太,家家户户吃野菜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