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被遗忘的明中都皇城,规模比北京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米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被遗忘的明中都皇城,规模比北京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米
收藏 0 0

明中都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城区西北隅,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安徽凤阳所营建的一座都城,由明朝开国第一文臣李善长并主持全部工程的设计工作,南京故宫、北京故宫,都是以明中都为蓝本兴建。

被遗忘的明中都皇城,规模比北京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米

明中都始建于洪武二年(1369年),明中都占地面积382.30公顷,明中都遗址比北京故宫大12万平方米,朱元璋以《宫皇图》为模本,在全国调集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等,数以万计,在凤阳营建中都。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

被遗忘的明中都皇城,规模比北京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米

明中都是中国古代最豪华富丽的都城建筑之一,在艺术上继承了宋元时代的传统,又开创了明清时代的新风格,在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被遗忘的明中都皇城,规模比北京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米

1368年明朝建立,同年明军北伐,占领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对南京、关中、洛阳、开封、北平,建都利弊分析,明太祖认为南京离中原太远,难于控制;中原又民生凋弊,物力和人力均依靠江南。于是在洪武二年九月下诏选择在濠州(今凤阳)西二十里山南陂上建中都中立府,”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

被遗忘的明中都皇城,规模比北京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米

中都的营建工程由李善长主持,洪武三年动土启造,开始营建皇城。至洪武六年,皇城及禁垣的城墙和基础基本建成,中都外城也已筑成。洪武八年由于中都营建工程浩大,工匠发起斗争,并发现有工匠在凤阳宫殿下诅咒,朱元璋将工匠杀的仅存千余人。明太祖在当年四月以”劳费”为由放弃了建都凤阳的计划。不再新建中都的其他建筑,未完成的工程还在继续。此后从洪武八年十月改建中都城附属建筑和修建皇陵,洪武二十六年修筑中都外城城门,至三十年中都营建工作完工。

被遗忘的明中都皇城,规模比北京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米

明太祖停建中都后,中都未用作京师,被定为明朝陪都,皇子宗室经常在凤阳历练、练兵,居住在中都城,后由于朱棣迁都北京,北京距凤阳遥远,不再像洪武年间那样,常有皇子到中都生活居住,后来逐渐荒废。

明中都格局

被遗忘的明中都皇城,规模比北京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米

中都城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云霁街为副轴线贯通东西。中轴线长十三里,由正南洪武门前凤阳桥起,穿洪武门进入中都城,经洪武街、大明门、承天门入禁垣,再经外金水桥(外五龙桥)、午门入皇城,进奉天门至奉天殿。奉天殿是中轴线中心。再往北,经玄武门出皇城,经禁苑,越凤凰山顶至北安门,出禁垣,下凤凰山,迳北直指中都城正北玄武门,主控南北。副轴线云霁街东起鼓楼,西至钟楼,长六里,东为中都城隍庙、金水桥、国子监、鼓楼;西为功臣庙、金水桥、历代帝王庙、钟楼,东西对称。

被遗忘的明中都皇城,规模比北京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米

洪武 三年(1370年)在午门前建中央官署,设中书省大都督府]和御史台。洪武四年(1371年)建圜丘、方丘,日、月、社稷、山川诸坛和太庙。圜丘,方丘南北对称;日、月二坛东西对称。[鼓楼、钟楼建于宫城东西两侧,正对南左甲第和前右甲第二门,北通后右甲第及北左甲第二门,高大雄伟。

被遗忘的明中都皇城,规模比北京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米

中都以万岁、凤凰、月华三山东西相连,长达十里。山顶建园林及庙宇,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种树木,茂密如荫。

被遗忘的明中都皇城,规模比北京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米

外城

第一道城为中都城外城,周长60里余,呈东西扁长的长方形,西南隅为将凤凰嘴山包入城中,还修建了一个凸角。共开辟城门九座,水关十八座。中都开九门:南面正中为洪武门,左为南左甲第门,右为前右甲第门。东城墙自北向南为长春门、独山门、朝阳门。西城墙开一门,涂山门。北城墙自东向西为北左甲第门、后右甲第门。

被遗忘的明中都皇城,规模比北京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米

禁垣

第二道城为禁垣,周长19里,开四门:南为承天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北安门。承天门北距午门435米,南距洪武门1185米。门内向北约200米为外金水桥。

被遗忘的明中都皇城,规模比北京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米

皇城

第三道城为皇城,周长7里,开四门: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位西华门,北为玄武门。

被遗忘的明中都皇城,规模比北京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米

坛庙

太庙:午门东侧

社稷坛;午门西侧

历代帝王庙:位于云霁街,皇城西。

开国功臣庙:位于云霁街,皇城西,历代帝王庙东侧。

中都城隍庙:位于云霁街,皇城东。

天坛(圆丘):洪武门东侧。

地坛(方丘):后右甲第门东侧。

被遗忘的明中都皇城,规模比北京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米

府署

兵马指挥司:位于城北,洪武五年建,洪武十三年凤阳县治迁于此。

中都留守司:位于城西,原为行大都督府,统辖留守中都的八卫、一千户所。清康熙年间卫所并入州县,仅留凤阳、凤中、凤左右、长淮四卫。雍正四年凤阳右卫并入凤阳中卫,乾隆十五年凤阳中卫并入凤阳卫。

中都国子监:位于皇城西门桥北侧,洪武八年设置,洪武十五年改为国子监,洪武二十六年撤,师生并入京师(南京)国子监,旧址改为凤阳府学,崇祯四年毁。1952年改为安徽省第四监狱,1975年改为凤阳县委党校。

中都百万仓:洪武五年建,洪武十一年改为广储仓,后撤废。中都演武厅:又称校场,建于洪武十四年,广四里,为中都八卫所官兵操练之所。清末废除。

被遗忘的明中都皇城,规模比北京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米

高墙

凤阳高墙位于禁垣东侧,用于禁锢明朝宗室罪犯。分为东高墙(9宅)、中高墙(13宅)、西高墙(19宅)、四高墙(7宅)、五高墙(10宅)五处。”崇垣深渠,门楼敌台,不减郡县城郭规制,且在宫阙左掖,五墙不时修葺”。高墙门禁甚严,并专设”高墙军”警卫看管。

被遗忘的明中都皇城,规模比北京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米

街道

中都在洪武五年确定基址时,初步规划街二、坊十六。天顺、成化年间修《中都志》时,记载街道24条、坊104个。至万历末年修纂《凤阳新书》时,主要街道共二十八条,皆纵横排列对称,坊减为94个。洪武街:自洪武门至大明门。玄武街:自外城玄武门向南。左辅街:自南左甲第门经鼓楼至九华山。右辅街:自前右甲第门经钟楼至马鞍山。东城街:在左辅街之东。西城街:在右辅街之西。左甲第街:起自九华山,为左辅街延长线。右甲第街:起自马鞍山,为右辅街延长线。云霁街:大明门前东西横街,连接鼓楼和钟楼。父道街:云霁街鼓楼以东延长线。子顺街:云霁街钟楼以西延长线。顺城街:洪武门里侧东西横街。子民街:外城玄武门里侧东西横街。泰安街:顺城街北横街。东华街:东华门外横街。西华街:西华门外横街。朝阳街:朝阳门(后改独山门)内东西向干道。涂山街:涂山门内东西向干道。长春街:长春门内东西向干道。台衔街、志士街、工艺街、淮南街、光天街、化日街、刚毅街、清淮街、永福街等:具体位置不详。

被遗忘的明中都皇城,规模比北京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米

花圃廊街

里坊

《中都志》所记104坊:

泰和、里仁、顺城、辅德、善庆、崇德、中和、安静、阜民、居仁、新民、平、安泰、顺化、仁英、咸亨、通顺、永庆、丰乐、英灵、感应、明伦、广惠、怀德、务本、节受、武定、文治、仁爱、克勤、治安、长乐、懋功、世德、广和、寿宁、嘉惠、长安、尚贤、显英、安定、景福、惠吉、凤凰、云从、仁寿、利贞、会同、允安、宣化、俊□、五福、人和、鼎新、养贤、思善、日新、孝友、德润、宣文、利用、正德、化成、施仁、来远、居仁、信、遵教、同仁、志道、永安、明德、大安、安济、美化、志善、崇庆、承宣、平政、厚俗、春辉、昼锦、立教、迎思、守礼、声教、福延、志德、仁智、安业、会通、大有、永济、宝善、惠政、敬信、育德、允中、积善、从善、钦崇、德厚、恭让、淮阳。

上一篇

张作霖祖坟是蛟龙出海大格局,奠定其为一代东北王

下一篇

清末东北的土皇帝,祖孙四代统治下的黄金王国“小韩国”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