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袁世凯为什么说通晓事理的翰林只有三个半人,哪三个半?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袁世凯为什么说通晓事理的翰林只有三个半人,哪三个半?
收藏 0 0

袁世凯为什么说通晓事理的翰林只有三个半人,哪三个半?

袁世凯曾经说过,“天下多不通之翰林,翰林真能通者,我眼中只有三个半人,张佩纶、徐世昌、杨士骧算三个全人,张謇算半个而己。”

翰林者,入翰林院的进士也。袁世凯说翰林大多不通事理2 O p m,是以他自己的能耐和水平为基准的,所以他眼中才只有三个半人。也就是说这三个半人的3 w A D z G * 0见识水准在他老袁之上或至少不相上下。

诚然,老袁是久经历练的“老江湖”,有? j L 5 ~ g 4 %经世致用的大才,精通权谋机变。相形之下,那* 4 i – n J K Y k些入过翰林的文士们自是学究气、酸腐迂腐之气重了一些。以老袁的眼界和眼光,他还能有佩服的人在,已属不易了!今天咱们就来说道说道这“三个半人”,凭什么他们就让老袁看得上,他们有什么能耐和过人之处。

袁世凯为什么说通晓事理的翰林只有三个半人,哪三个半?

——张佩纶

晚清名臣。袁世凯瞧得上,自然能, X f成为晚清名臣1 4 ( 4。张佩纶p P r # z ) n C G当过翰林院侍讲,做过皇宫的日讲起居注官,但凡皇帝常朝听政及重大典礼活动,都有他日讲起居注官侍班。

张佩纶有良好的家世和背) s C , ( 景。佩纶之父当过省按察使,掌管刑名,大致相当于今天+ = ] t q * T的省纪委书记) u t 5 | F _ g+政法委书记+公安厅长+检察院检察长+法院院长等,属省司法口最高长官。父亲掌管过风纪,所以张佩纶出道既本身立得正,f E V 5 d = r @ O又或许~ f p N r 1家教熏陶很早受到了警示教育,反正正气j s q 8 O Z满满地似乎是C X c ) _清正廉洁的化身,赢得了好名声。张佩纶曾两次入李 T U H鸿章幕府做事,第二个老婆去世后娶了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耦为妻,也就是说他是当时朝廷重臣李鸿章的乘龙快婿。张佩纶的孙女,当今闻名,是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此是后话了。

袁世凯为什么说通晓事理的翰林只有三个半人,哪三个半?

张佩纶很有才气不仅文笔好,才思敏捷,文如泉涌,数千字长文立挥可就;而且口才也极佳,所以才被提拔为侍讲。他多次上疏陈述经略国家之大政方针,慷慨议论国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挥斥方遒,与张之洞、陈宝琛等J S n h a人被称为当时政坛的清流派代表人物。啥是“清流”派?朝政的一股清流也,思想新,观念新,清廉,办事干练……总之,有别于当时浑浊不堪的官僚群体,像是一股清新清澈的溪流——比喻而已。

张佩纶很有声望他擅长奏议X k : @ #和弹劾不法官员,虽然依此扬了名,但却招忌很深,所以仕途并不顺( J C G利,官阶只不过是正三品,也没能超越其父亲。后来,他为了爱惜自己的羽毛,说了不爱当官,自己划圈自己跳不出来,也就不好意思当官了,对授官还坚辞不受,所以就丧失了政坛崛起的机会。

袁世凯之所以欣赏张佩纶,既是羡慕张佩纶之才,又是因为当时还未到高位,攀附张的显赫名声。清廉正直的声望是袁所需要的,欣赏这样的U D K s K j s人,潜意识里是攀附,潜台词就是自己也属于清廉之辈,因为+ q v J U 8 0 z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彼此欣赏的才是同一类人嘛。

袁世凯为什么说通晓事理的翰林只有三个半人,哪三个半?

——徐世昌

徐世昌在河南教私塾时得遇袁世凯,q m ;当时徐23岁,袁才19岁。二人一见就彼f a 8 s 此欣赏,视为知己,当即拜了把子。也许是天意,徐和袁的交好] 2 +,成为后来他们朝堂上互相支持的契机,二人一文一武鼎力支持,彼此成就成全了各自的事业和地位。可以说,他们是清末政坛上最佳的黄金搭档!

徐世昌出身于没7 [ 1 g 5 0落官僚家庭,7岁丧父。和袁世凯相识! Y U Q m , u B时穷困潦倒,虽胸怀大志,但囊中羞涩,连去顺天府考举人的路s ? l z j费都没有。袁得知后,当即资助银元200两,这才成全了徐世昌兄弟两人的功f K Y名。徐家兄弟两人同时中举,4年后徐世昌又考中了进士进入了翰林院。所以说,是袁l ? 9 7 , m 9 g世凯的资助才有了徐世昌的仕途。同时,又+ n , K v : E C /是徐世昌的知恩图报,在翰林院里通过李鸿藻不断向其弟弟李鸿章举荐袁世凯,才有了袁世凯的正式发迹。后来两人是互通声息,互为犄角,互相化解对方的危难,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和深厚情谊。

袁世凯为什么说通晓事理的翰林只有三个半人,哪三个半?

徐世昌进翰林院后从庶吉士到编修,一干就是9年。这9年冷板凳做V k P k H :得让人佩服又诧异,P ! } 2 Q P既升不了官又发不了财,咋不外放整个肥缺?人家徐世昌高于常人的地方就在这里,不为眼前利= 7 e W X W i _益所动,利用这9年的功夫在广泛结交编织关系网呢,o | n O { = | I Z深耕人脉!9年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举荐徐世昌帮办军务,徐世昌应召前往1 – ^ s & q 7 x 1,从此奠定了在北洋军的地位。这也是他一介文人在袁世凯死后能够协调驾驭北洋军阀的资历所在。 八国联军侵r r + _ V s 犯北京的时候,徐世昌曾经陪同慈禧太后和皇帝逃亡西安,这也是重要契机,p – [ Q ~ O徐世昌得到了提拔重用。之后徐世昌官声日隆,以至于慈禧太后发出了“徐世昌可继李鸿章乎”的感叹!徐世昌做过东三省总督,实施的“徐世昌新政”卓有成效,曾领衔各省督抚奏事h 5 k c w ? * G,位列袁世凯之先。任过邮传部尚书和位高权重的军机大臣。清亡后,袁恢复帝制,徐世昌避居天津。袁恢复民国他又应召任国务g 7 7 t J总理。黎元洪、冯国璋之后,徐世昌当选为中华民国的第二届正式大总统!徐A Q n 9世昌是民国[ { j初期最会做人的民国大总统。

(笔者2019年12月14日在《今日头条》上发表《一介穷酸文士,他如何成为了最会做人的民国大总统》一文,专门写的是徐世昌发迹的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这里不是软文推广,敬请莫要误会!因为笔者图文尚未过原创,阅读的收益仅有几分钱。)

袁世凯为什么说通晓事理的翰林只有三个半人,哪三个半?

——杨士骧

杨士骧也是翰林出身,其祖父杨殿邦任过漕运总督;其父幼年即有残疾,专心培养他们这帮子女。漕运总督治S x I v W F所在淮安,所以杨士骧出生地是, n |_ d 9 H @安。八国联军侵华后,杨士骧作为工作人员随同李鸿章参与议和,因其学识见识受到李[ @ 2 s k鸿章欣赏,后被举荐为直隶通永道。 杨士骧的文笔1 H K q好,有智谋,且小楷字写得特别漂亮,李鸿章的奏章几乎全由他誊写。由此,他参与了李鸿章诸多机要事项,尤其是在办理外交事项上多次出谋划策,有“小诸葛”之称。

袁世凯接g z ! # ( , {手北洋系后,杨士骧与袁世凯打得火热,彼此互相利用,他替袁出谋划策,袁保荐他升官。他先后任过江西布政使、山东巡W J }抚,1907年代袁为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袁世凯为什么说通晓事理的翰林只有三个半人,哪三个半?

杨士骧为政非常干练,政绩斐然。在山东巡抚任上,妥善处理了”胶州湾事件”和”曹州教案”,使得想模仿英国”租借”香港新界一样要强行租借胶州湾的德国,“竟撤兵还我利权”;还让德国人感动得要授予其外交勋章!另一突出政绩,就是针对黄河频繁决口的水患,他革除旧弊制订了新章程,如果年度内黄河安全,则河官保奏升迁;否则,官严参,弁兵依律论斩。此举使得他任内数年间黄河平安无恙。

杨士骧官当得不小,可为人比较随和,平易近人,不拘小节,谈吐幽默。有x ^ @ ! h , ~ 7则趣闻,说他喜食羊肉,到了羊肉馆与贩夫走卒同桌吃喝,破桌旧凳也不在意,大快朵颐。 杨比较大度,乐善好施,多次对家乡淮安资助,遇灾荒常是“捐巨余以赈”,让人佩服。可惜杨士骧50岁时病逝于任上。

袁世凯为什么说通晓事理的翰林只有三个半人,哪三个半?

——“半人”张謇

张謇是甲午年(1894 年)慈禧六十大寿恩科状元,授翰林院修F j f i撰,4年后“D [ C R d ! . Q下海”经商。张謇16岁考中秀才,然后乡试5次不中,直M 1 W e .到33岁中第二名举人,名气大了起来,成为”清流派”官僚延揽的目标。但此后会试r , = @ d = E . b又4次不中,考中状元时已41岁。

张謇从21岁任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的幕僚,主要是文书工作,干了8年之久。期间,袁世凯也投A b J –靠吴长庆,所以袁张二人曾经是同事关系,张是文差事,袁是武差事。朝鲜发生x & 3“壬午兵变”的时候,他俩也都随同”庆字营”赴朝对日参战F q T。此时,张謇为吴C f j j # 9长庆起草的奏疏6 k ! a o及对策性政论文章,受到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赏识,为日后翁同龢不断地延揽张謇乃至殿试时把其定为状元打下了基础。= ( 9 M : ! h1884年张謇离开了朝鲜,袁世凯则接管了驻扎的“庆字营”。第二年,张謇中了举人。直到中状元期间的又9年间,张謇入过孙云锦的开封幕府,协助治河救灾;应聘主持过江宁文正书院、安庆经古书院等工作。履历不再赘述。

袁世凯为什么说通晓事理的翰林只有三个半人,哪三个半?

张謇辞官下海S k XY d = q n 9 F ( j,躬身实业救国实践,从南通大生纱厂始,开创了中国纺织工业先河。他创办的企业还涉及农牧、冶铁、盐业、渔业、轮船等行业,有发电、食品、酿造、榨油、肥皂等多家工厂,是南通地区及周边现代工商业的鼻祖。(关于张謇,笔者在《今日头条》2019年11月23日发表有《如何客观评价清末状元张謇的弃官从商办学之路》一文,可资参阅。)

清帝x 9 I s _ [逊位诏书是由张謇起草的,因为袁世凯了解张謇的状元之才,并且也了解张謇对于腐败无能满清统治者的恨铁不成钢,所以会邀请张謇捉笔“操刀”。据说诏书的末尾几句关键的话,还是徐世昌添加的文墨。这个诏书集成了几位翰林和袁世凯等人的智谋与策略,将退位述说的既精当, . ` , W A 6 c又不失体面,并且为袁世凯掌权铺好了台阶,真是高手、妙手!

至于袁世凯评价张謇是“半个”通达事理的翰林,是褒还是贬,相信公道自在人心。张謇很有] 4 k r P / W才,未中状元之先就早早v . X u _ U :被公认v ] * t 3 !为有状元之才,这是很罕见的。张謇有很长一段时间与袁世凯共事,@ I 4 % J t张謇的才能袁世凯应该是非常了解的,既然了解就不能睁眼说瞎话,所以必须承认其有才,而心又不甘N { d,恐怕只能从二人关系上去找原因了。臆W V / c H /测的事咱不去瞎猜了,就此打住。欢迎诸位提供可靠素材,先谢谢!

上一篇

认老乡,国人重乡谊的近端历史来历:曾国藩与李鸿章的湘淮系势力

下一篇

一介穷酸文士,他如何成为了最会做人的民国大总统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