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未卜先知的刘伯温,为何给世人留下了两大谜团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未卜先知的刘伯温,为何给世人留下了两大谜团
收藏 0 0

一提起明朝的刘基即刘伯温,自然就会让人想起三国的诸葛亮,因他们实在太相似,都是军师,都有神机妙算、未卜先知之能;且都给后世留下了一本准确预测各朝大事的预言书,诸葛亮留下的是《马前课》,刘伯温留下的是《烧饼歌》。两人的不同之处可能只有这一点,就是:诸葛亮是三分天下,刘伯温却是一统天下。因而民间流传了这样一句谚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号称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疑是个谜一样的人物,但他留给后世的应主要是这两大谜团——

未卜先知的刘伯温,为何给世人留下了两大谜团

第一大谜团:刘伯温为何能未卜先知?

根据史籍记载,刘伯温的未卜先知之能大概可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对战场上的危险未卜先知,救了朱元璋一命。

有一次,朱元璋不听从刘伯温“以静制动”的规劝,亲自去增援安丰,后来果如刘伯温所言,被陈友谅乘机围攻洪都。不胜后悔的朱元璋对刘伯温说:“不听君言,几失计。”于是亲率兵将前往救洪都,在鄱阳蝴上与陈友谅进行激烈水战。朱元璋亲自督战,而正陪侍左右的刘伯温突然一跃而起大叫,让朱元璋赶紧更换战船,当朱元璋仓促换船后,还未坐定,原来的战船就被飞炮击碎了。可说是刘伯温临危前的未卜先知救了他一命。《明史·列传第十六》这样记载:“与友谅大战鄱阳蝴,一日数十接。太祖坐胡床督战,基侍侧,忽跃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仓卒徙别舸,坐未定,飞炮击旧所御舟立碎。”

未卜先知的刘伯温,为何给世人留下了两大谜团

其二,对未来的战争走向未卜先知,助朱元璋一统江山

朱元璋攻下金华,平定括苍后,初次听说刘伯温之名,曾不惜钱财招揽,却被刘基拒绝,后经总制孙炎两次写信邀请,他才决定出山。其实这种“出山”的方式也是一谜,朱元璋出钱招不出,别人写信邀却出,为什么呢?难道是为了矫情欲表明自己的清高吗?

实情应非如此。当陈友谅攻陷太平,势力大涨时,朱元璋的众臣诸将多是提请“议降”或“议奔”,唯有刘伯温“张目不言”,于是朱元璋召刘伯温入内室问计。后来按计大破陈友谅的朱元璋想“以克敌赏赏基”,却依然被刘伯温拒绝。第一次拒绝可说是因“无功不受?”,第二次已立下大功,却仍然拒赏,这就隐含深意了。或许刘伯温出山助朱元璋并不是为了功名利?,而是因他早算出朱元璋是“天命之人”,他只是把出山助朱元璋成就帝业当成了自己的使命,所以当初“韩林儿称宋”,朱元璋“遥奉之”时,刘伯温才“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也就是告诉朱元璋,他才是“天命之人”。

未卜先知的刘伯温,为何给世人留下了两大谜团

其实刘伯温刚出山见朱元璋时,就向朱元璋“陈时务十八策”,朱元璋按他的“十八策”,以弱击强,成功地灭掉了与他争霸的陈友谅和张士诚,最终一统江山。据《明史》记载:“其后太祖取士诚,北伐中原,遂成帝业,略如基谋。”这里的“略如基谋”,应就是指刘伯温向朱元璋进献的“十八策”。若按《明史》的记载,朱元璋初阅“十八策”大喜,对刘伯温是“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但按民间的说法,朱元璋阅“十八策”大喜之后,却是大惊,因这种“未卜先知之策”实在太匪夷所思,以致他用后就毁掉不敢留世。所以刘伯温的“时务十八策”已经失传,现存所谓的“十八策”,其实是后人破译刘伯温所著的寓言体散文《郁离子》而总结出来的。

其三,对后五百年各朝大事未卜先知,留下极精准的预言书传世。

刘伯温所留下的预言书是《烧饼歌》。说来也颇有意思,史上有名的预言书好像起名都很随意。如三国的诸葛亮出征前爱在马前占卜,他的预言就称《马前课》;唐朝的李淳风在预测过程中因被人推背而停下,就叫《推背图》;而刘伯温的《烧饼歌》,却因进见正碰到朱元璋吃烧饼而得名。据《烧饼歌》记载——

“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食烧饼,方啖一口,内监忽报国师刘基进见,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礼毕,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开视果然。”

未卜先知的刘伯温,为何给世人留下了两大谜团

朱元璋因见证了刘伯温未卜先知的神奇,就“以天下后世之事若何”问刘伯温。《烧饼歌》就是在这一问一答中形成。刘伯温的回答一开始就充满玄机。譬如,朱元璋问:“朱家天下长享否?”刘伯温回答:“茫茫天数,我主万子万孙,何必问哉?”这“万子万孙”就颇含玄机:明朝传到崇祯皇帝即亡,而崇祯是万历皇帝的孙子,这话似恭维,也似一语双关,隐含明朝只能传到万历之孙之意,因而刘伯温才感叹一切自有定数,何必多问?由此也可见刘伯温的智慧,既不冒犯朱元璋,又回答了他的问题,预言了未来。

刘伯温因得朱元璋赐免死金牌,开始大胆直言。于是,对后世一系列重大事件的预言就在君臣二人的一问一答中,如土木之变、宦官乱政、崇祯吊死、清军入关、汉人剃发、康乾盛世等。最后就形成了《烧饼歌》这本千古著名的预言书。而且看其形成的过程,显然是即兴之作,这更为刘伯温的未卜先知之能增添了神奇色彩。

刘伯温为何能未卜先知呢?这无疑是当世和后世人心中最大的谜团。从中国的历史看,知识的来源无非是这三种:一是天生,即生而神灵,生而知之,这一般只会在远古的圣人身上体现;二是天授或神授,如突然得神人传天书之类;三是经后天的学习。对于刘伯温的“未卜先知”,民间所流传的答案是第二种,即“神授”。

未卜先知的刘伯温,为何给世人留下了两大谜团

据民间传说,刘基有一次在山中独坐,突然发现山壁上有四个字:“山为基开”。意思是这座山为刘基而开。当刘伯温走上前,山真的突然打开一道石门。刘伯温举步进入,又走进另一道石门后,就见有一道士横卧在石床上,指着一本书。刘伯温上前一看,原来是一本兵书。道士一翻身,问:你对这部书有兴趣吗?如你明天能把书中内容背诵下来,我就将术数本领全部传授给你。因刘基记忆力惊人,第二天就将书倒背如流,所以他就得到这个道士的真传,成了未卜先知的神人。

第二大谜团:刘伯温是真死?还是假死?

对刘伯温的死,后世一直存在诸多争议,较有名的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被胡惟庸毒死;二是朱元璋指使胡惟庸毒死;三是正常死亡即病故。前两种说法,曾遭人反对,认为以刘伯温未卜先知之能,怎么可能会被人害死?《明史》这样记载刘伯温之死:“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抵家,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未卜先知的刘伯温,为何给世人留下了两大谜团

在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说刘伯温死后安葬时,刘氏家族担心有人盗墓,便造了36座墓。送葬那天,用36具棺材来去穿梭以迷惑外人,然后才分批下葬。若按这种说法,刘伯温当时是真死?还是假死?都很让人怀疑。因用这么多棺材墓地迷惑人,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意,的确让人难辨真假。

那么,刘伯温之墓到底有没有36座?现在又发现了多少座呢?

据有关资料记载,现位于浙江文成县西陵村夏山的刘基墓,有一块刻着“明敕开国太师刘文成公墓”的石碑,但这“西陵墓”原没有碑,这碑是刘基第二十世孙刘耀东于民国立的。据说他是根据《明史》中“公之子琏、仲璟,以是年六月某日葬公于其乡夏山之原”的记载,到西陵村夏山的山坡上找到了这块墓地,当时这墓已被人占为耕地,经多次对簿公堂后,才最终要回。因墓前无碑,他只好重新立碑。因而这“西陵墓”里葬的到底是不是刘伯温?无从考证。

未卜先知的刘伯温,为何给世人留下了两大谜团

除了“西陵墓”,还有人曾在国内发现了十多处疑似刘基墓的地方。如在西坑畲族镇黄坑村石马坟,有人发现了“明开国文臣刘公墓”的墓碑;而在文成县的黄坦、西坑、七甲寺等地,亦有人发现有刘基之墓,只是只有墓,没有碑,难以证明。后来有人在山西的平遥、江苏的苏州、江西等地,也看到过刘基墓。不过有人怀疑这些墓只是后人对刘伯温的怀念,刘伯温的真身墓应该在他的故里南田镇。

其实无论刘伯温当时是真死还是假死,都已无关紧要,因人毕竟总有一死,哪怕再神机妙算,再如何未卜先知,也不可能例外;至于他的真墓是哪个?我以为也不必太深究,因对后人而言,这些都已不重要,重要的应是其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即刘伯温本身已成为中国文化的某种象征之一,包括他所留下的千古预言和诸多未解之谜。

未卜先知的刘伯温,为何给世人留下了两大谜团

上一篇

大禹比治水更厉害的,是他的王者心术

下一篇

鸦片价格昂贵,为何晚清穷人都抽得起?慈禧太后“实在太聪明了”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