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伊阙之战:战神白起是怎样一战干掉韩魏24万联军的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伊阙之战:战神白起是怎样一战干掉韩魏24万联军的
收藏 0 0

伊阙之战,作为杀神白起的出山成名大会战,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战之中,白起号称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然而由于先秦史料记载的缺失,关于此战过程的记录堪称寥若晨星。

《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缮兵》: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利不同,是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

伊阙之战:战神白起是怎样一战干掉韩魏24万联军的

由于白起有这样的陈述,很多人便以为白起是使用了与欧洲著名的斜线战术类似的战法,以寡击众,大破韩魏联军。然而我们如果从军事地理的角度入手,结合当地的地形,会发现这一战中的机巧决断,要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

战前形势

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年),齐相田文、大将匡章率多国联军攻打秦国,经过三年苦战,到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攻破函谷关,秦军损失惨重,秦昭王被迫割地求和。

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稍稍恢复元气的秦国重新向关外出击,老将向寿夺取了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年轻的左庶长白起夺取了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

韩国不甘受秦欺凌,联合魏国,两国发倾国之兵,并得到东周支持,集结起优势兵力,开往伊阙,准备与秦军决战。

伊阙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区南约2公里处的龙门,是环绕洛阳的八关之一,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是天然的险隘。联军在此驻扎,显然是为了防备精锐的秦国车骑偷袭。

以国力论之,已经在秦惠文王时代夺取巴蜀的秦国,很可能堪比韩魏的总和。但实际投入资源到战场又是另一回事。

伊阙之战:战神白起是怎样一战干掉韩魏24万联军的

如图所示,秦国当时在函谷关外,黄河以南的疆土颇为逼仄,除了洛阳以西的渑池之外,主要的重镇便是秦武王时代夺取的宜阳,以及刚刚由白起夺下的新城;这个方向的边界大致如粉线所示。

秦国在函谷关以内的人力和物资,较难转运到函谷关以外。尤其是经过之前与齐国为首联军的苦战,国力损耗惨重,无力进行大规模的转运。

而韩魏两国在伊阙以东以北则有着大片的平原疆土,兵力物资可以长驱而至。指望不上援军的秦军统帅白起,不得不凭着自己手上少量的兵力,面临己方两倍以上的韩魏联军了。

白起的战略

按照秦昭王和秦相魏冉的想法,应当是固守宜阳、新城等据点,不断派遣少量援军压迫韩魏联军,拖到对方撤退,以保住既得的战争成果较为稳妥。但他们也信任白起的能力,给了白起充分的战场自决权。

白起则认为,秦军刚打了胜仗,士气高昂,且单兵战斗力强,如果快速进击,便能待联军立足未稳,出其不意将其击破。而如果固守新城待联军穿过狭窄的伊阙,在平原上展开地形将新城团团包围,己方很容易被切断支援,全军覆没。

伊阙之战爆发前,白起首先发兵攻下了伊阙以南,新城以北由周王室控制的城邑高都,堵住了伊阙的出口。这样一来,联军便无法南下攻击新城,只能在伊阙一线与秦军对峙。

之所以笔者认为伊阙之战并不是简单地双方铺开全军阵势,秦军正面交战大破韩魏联军的关键就在于,伊阙作为一个狭长的山谷,仅长3.1公里,宽一公里不到,还被伊水分割为两半。

伊阙之战:战神白起是怎样一战干掉韩魏24万联军的

就容纳力论,伊阙山谷本身只能容纳2-3万兵力。根据“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以及韩是主军,魏是援军,我们推测山谷内放置的是三万左右的韩军。

而魏军呢?他们应当在伊阙以北倒三角形的平原当中,考虑到魏国国力强于韩,数量要多于韩军。可能在4-5万。

不过,魏军的战斗力不如韩军。韩国虽小,危机意识很强,韩国不但弩强,其坚甲、美盾、青铜头盔、铁幕,也都精良。而魏国著名的魏武卒因为国内严重的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已经严重衰退,而因为是支援韩国,魏国派出的王牌部队数量也不甚多。

虽然《史记》记载伊阙之战秦军斩首24万,但这个数据显得过于浮夸。三国时有“破贼文书,以一为十”的说法,如果这个制度在先秦就已经推行的话,伊阙之战实际斩首为2.4万级,不过考虑到秦国对于首级审核严格,实际歼敌可能在这的两倍。

秦军数量明确记载不到联军一半,那么战斗人员应该是3万左右。考虑到当时人口不多,这个数据也显得合情合理。

百里奔袭

既然伊阙河谷极为狭窄,联军不可能在此拉开阵线和秦军正面交战,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斜线战术。我们对白起的实际战术,应该有另外的解读。

在高都一线建立防御工事与联军对峙的白起,“设疑兵以待韩阵”,既摆出要在伊阙前方与联军长期对峙或直接会战的架势,多张旌旗,增加炊烟,迷惑联军。

而联军貌合神离,都想保存实力,加上被白起抢先占领高都堵住伊阙出口,不敢冒险出击,加上白起当时年轻尚未成名,联军的主将韩将暴鸢和魏将公孙喜虽然都是老将,却也对秦军失去了警惕。

此外,白起应当还对伊阙南口的韩军发起了数次试探性进攻,而被韩军强弩击退,越发令联军不再生疑。

而“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应当指的是挑选精锐奔袭迂回,抵达在倒三角形平原地区布阵的魏军后方。

秦国地近戎狄,多出战马,富于铜铁,拥有强势的车骑。而关中多山,秦人往往雄健逸足,擅长翻山越岭。于是白起亲自率领精锐部队,绕过龙门山谷,穿过起伏崎岖的地形,奔袭百里,清除沿途的暗哨斥候,无声无息地抵达魏军后方,从倒三角地形的北面进攻,正是易攻难守。

以当时的军制论,魏军驻扎时分为前军、中军、后军、左军、右军,如果魏军按5万战斗人员计算,正好一军一万人,军营长三里又二百四十步。

魏军的五军营分散在伊阙山与洛河之间方圆七十里的范围内,由于处于联军后方而放松警惕,彼此不能策应。秦军最先攻克的必然是在最后方的后军,也以此获得了魏军囤聚的粮草辎重,这样一来,本就平均素质弱于韩军的魏军在得知秦军奇袭得手后,军心就会开始动摇。

在平原地区,秦军车骑的优势得以发挥出来。虽然当时不但没有马镫,连冲击骑兵战术也很不完善,然而驰驱骑射的秦军骑手配合精良迅猛的战车,威力是惊人的。此外,秦人也擅长利用小队步兵战术,“散阵自斗”,来消耗敌军的兵力。

魏军很可能各营被秦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各个击破,而后败兵汹涌挤向南方,崩溃的魏军被秦军以“倒卷珠帘”的战术挤压,冲击狭窄山谷当中的韩军,最后韩魏两军自相残杀或坠入伊河淹死,几乎全军覆没。

显然,这时在伊阙谷地南口留守的大部分秦军就起到了堵塞出口并夹击的作用,这也意味着白起用来奇袭的秦军很可能不到万人。而向南冲击的韩军一头撞在了秦军的营垒上,其困兽之斗不过是在坚固的营垒前徒然增加无谓的亡魂。而随着越来越多溃兵从北面如同洪流碾压下来,还在坚持抵抗的韩军也轰然崩溃。

魏军主帅公孙喜在此战中被俘,魏军应当几乎全军覆没。但韩军主帅暴鸢得以逃走,那么应当有一定数量的韩军从伊阙南口得以冲击而出,毕竟秦军兵力终究有限,包围做不到天衣无缝。

即便史书中记载的斩首经过了以一为十的夸张,伊阙之战放在先秦时代仍然是一场令人目眩神池的经典歼灭战。韩、魏两国被铁血大秦一战打断了脊梁骨,就此出山一战而言,白起不愧战神之名。

两千年岁月如转蓬,洛水伊水依旧滔滔,杀伐气落尽,大地之上仍有无尽英雄气奔走,让我等留下茫茫回想。

上一篇

突厥人才是灭亡明清的罪魁祸首

下一篇

古代女子为何出轨的对象,几乎都是和尚?这些原因羞于启齿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