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九一八之前,我看望了张作霖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九一八之前,我看望了张作霖
收藏 0 0

1931年9月18日,驻扎在沈阳的日本人突然夜袭了北大营,拉开了入侵中国的序幕,而在此之前的1928年6月4日,时任当时最高统领的张作霖被炸身亡,91年后的今天,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大元帅安息的地方,以表怀念……

从市内出发,一路向东,上省道,经国道、乡道、县道,驱车50公里,来到石山脚下,一个叫驿马坊的地方。

石山,古称十三山,因为有13座山峰而得名。康熙作诗咏叹此山:“迤逦峰连大道间,凭空青削十三山。”,乾隆也曾诗称此山:“自是闾山行尽处,画图云拥十三峰。”,而驿马坊,就坐落在十三峰的东北脚下。

这是一座不大不小的村庄,如果不是特意寻找,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地方,却埋葬着一位响当当的历史人物,曾经叱诧风云的东北王——张作霖!

九一八之前,我看望了张作霖

村子中央的小河边,有一座跨度很小的桥,拐下县道,马上就能看到路边一块指示牌:“张作霖墓园→西行800米”。柏油变砂石,车速放缓,出了村庄,举目搜寻,一片漫岗静卧在石山十三峰的东北方向,目光所及,除了满坡的果树,看不出哪里有什么高大的建筑,直到路的尽头,才在一片果树掩映之下,豁然发现青砖院墙松柏迎门下的两块石碑,五个大字证明了目的地的存在——“张作霖墓园”!

九一八之前,我看望了张作霖

一颗不算高大的柏树,舒展它的枝叶,挡住中午炙热的阳光,把阴凉洒在门前的两根石柱中间,仿佛看见大帅好客的笑脸,在欢迎人们的到来!

“佳兆千秋开驿马,孝思百代即慈乌”,岁月已逝,英雄作古,昔日的刀光剑影驰骋纵横,早已随着皇姑屯那一声巨响,烟消云散,归于平静,戎马一生的大帅,从此选择在这硕果飘香的清净之所,终成所愿,与家人享受安宁,一切都是那么宁静祥和,从此,与世无争!

若不是敬仰和怀念,又怎忍心叩开那紧闭的双门,打扰大帅的宁静……

走到近前,不见有人,轻拉门闩,门是虚掩着的,并未上锁,迈步而入,不足十米,左侧出现一条甬路,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句问话:“谁呀?干啥的?”,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从平房里走出,想必是看墓人,“您好,我是从锦州来的,想看看大帅墓”,“哦,不许抽烟,不许点火”,“好的,谢谢”,谢天谢地,本不对外的地方,看护人没拒绝我的贸然造访!

重又拾步,沿着青砖铺就的小路望去,不远的尽头有一座坟头,那应该就是大帅安寝的地方,小路的两侧是矮柏和些许榆树,后面被圈起来的地方是各种果树,大枣挂满枝头,满眼田园,收拾得干净利落。再次谢天谢地,那些说“杂草丛生”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可以休矣了!

九一八之前,我看望了张作霖

缓步向前,两个忘了查几个角的凉亭分左右立在路的两侧,凉亭下,巨型乌龟驮着高大的石碑,青石刻就,碑首雕龙,甚是精致,因为担心时间长了怕被撵出来,所以只看了“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就匆匆拍照,以备后瞻,据说是当年宣统皇帝对大帅母亲王氏夫人的五品诰封!由此也可以看出张作霖在当时已是相当成气候了。

九一八之前,我看望了张作霖

再向前走不远,路的两侧,对称型的壁墙上是对张作霖的生平简介,很简!如果依照张作霖的身份地位,建个陵园都不为过,就算几个展厅几条环廊也好,曾经的东北王,应该被人多了解了解,至少应该让东北人知道得更详尽一些,难道就因为东北已不再姓张?

九一八之前,我看望了张作霖

过了影壁墙,踏上两步台阶,石案背后,两座墓碑矗立,两座墓冢亦相应分前后而建,前面的是大帅和夫人的墓冢,令人不解的是大帅母亲的墓冢,竟然在大帅的后面?按照惯例,大帅的墓冢应该在大帅母亲墓冢的左下角,真不知道大帅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安排?而后发生的一切的一切,又会不会是与这有关?非专业人士,不敢妄下断言……

九一八之前,我看望了张作霖

就在这青砖环绕水泥封顶的墓冢之下,那个曾经统领千军万马,在日俄之间巧妙周旋,哪怕被人炸死,也没让国土从手中丢失一寸的东北硬汉,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3岁的那年,一代枭雄,从此长眠……

大帅从此长眠,东北从此被欺,从此沦陷,百万河山,荣光黯淡,千万父老,无不怀念!

倘若大帅不死,历史势必改变,管你哪路蛮夷,休在我东北狂言,又怕你何方神圣,敢掠夺我东北资源又祸害我东北人民?但历史没有如果,史册永留遗憾……

烟酒敬上,双手合十,心中默念:他生若相逢,我愿随你鞍前马后杀日本!消灭一切伤害东北的人!

烟酒在案,大帅请慢用!

转身出得门来,又觉豁然开朗,天很高,云亦淡,风中裹挟着清爽的味道,身在世间,神已飘然,神已安然……

大帅请留步,他日再相见!

下一篇

宋代官员上朝时脖子上为何套个白圈?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