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的爱国人士,从张骞到苏武,燃起一颗中国魂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古代的爱国人士,从张骞到苏武,燃起一颗中国魂
收藏 0 0

在国人的传统认识中,张骞不是以爱国,而是以两次“通西域”名垂史册的。而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后来的一代代国人对张骞其人高尚品行与理想追求缺少根本的认识。只要漫步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历程,你便无法绕开一条路——丝绸之路,而这条路又和一个名字血脉相连。对此,不用猜想,从你的脑海深处就会跳出这个名字:张赛!

就其军功而言,这位历史名人张骞实在是不值一提。据《史记》记载,张赛“以使通大夏,还,以校尉。从大将军(卫青)有功,封博望候。后三岁,为将军,出右北平,失期,当斩,赎为庶人”。如果张骞的生平经历仅仅如此,那么,其人恐怕早已被健忘的世人遗弃到九霄云外去了。所幸,有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迥异于军事征战的外交活动——出使西域,令张骞名垂青史。

中国古代的爱国人士,从张骞到苏武,燃起一颗中国魂

关于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对每一位学过中国历史的人来说都应该是不陌生的,其经历大略如下。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意欲联合汉帝国西部边境的大月氏部落抗击匈奴,汉中人张骞应募出使西域。途中,张骞被匈奴兵捕获,拘留在塞北草原十多年,才寻得机会逃离,随后又克服种种困难到达大月氏。

那时,大月氏部落已变身为大夏王国,从西域绿洲地带迁移至水草丰美的锡尔河、阿姆河流域,早已忘却了匈奴杀其王,“以其头为饮器”的锥心泣血之痛,即所谓“乐不思蜀”,再也无意东迁与匈奴为敌。张骞滞留大月氏一年多,只好无功而返。当初,与张寨一起出使西域的同行者有一百多人,回来时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个人了。

中国古代的爱国人士,从张骞到苏武,燃起一颗中国魂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出使西域。此次,张骞率领着三百多人的使团,携带了大批金银丝绸礼品和上万头牛羊分赴乌孙(今新疆伊犁)、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安息(今伊朗)等地。从此,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为之贯通。如果仅从字面看这两段史料,一般读者只会得出大体相同的结论:张骞这个人不就是走了两趟西域嘛,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倘若自己生于西汉帝国时代,也可以持节壮行,凿通西域,定不负君王使命。

中国古代的爱国人士,从张骞到苏武,燃起一颗中国魂

一开始,我也曾有类似不屑一顾的想法。一且静心于思,方觉张骞毅力的超凡、人格的伟大,最终映现为心系于祖国的一片赤诚。试想,按照现代人聪明的理解,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同行者一百多人,张骞只是其中一名普通应募者而已,被匈奴捕捉后难得脱身,其间为取得匈奴信任,娶匈奴女子为妻,苟且不死已属不易,忍耐十年软禁煎熬,才觅得机会逃脱匈奴之手实属万幸,大难余生之人如能径返祖国。

面对僚吏乡人,也算是义士归来问心无愧,倘若再怀描邀功请赏之谋略,将汉武帝和其将帅们当时最迫切想知道的匈奴地奥、实况借机一一托出,当即可以成为汉军抗击匈奴战争的倚重功臣,何必还要在几乎失去所有同行者的无人监督、督促的独立状态下,毅然西进,涉险西域生死未卜之地?

中国古代的爱国人士,从张骞到苏武,燃起一颗中国魂

实际上,张骞之所以能获封候进爵的殊荣,靠的正是他谙熟匈奴的“知情权”,而非表彰他被拘役十年时刻不忘归汉的忠心。这样,他虽然缺少了涉险西域、滞留大月氏、无功而返的经历,反而可以提前两年晋封为“博望侯”,岂不更为合算?倘若张骞的头脑真如我们设想的这般活泛、精明,在西汉王朝取得对匈奴战争的大局胜利之后,若再想打通西域要道,贯通丝绸之路,谁人可以为理想的先锋、使者?

倘若历史上的张骞是这样一位心思活泛的精明者,人类东西方文明交往的历史或许也将为之改写。与张骞应募通西域不忘使命,历经漫长的十二年得以往返的传奇经历相比,奉旨持节出使匈奴的苏武被羁摩十九年不辱使命的故事,则堪称千古绝唱。

中国古代的爱国人士,从张骞到苏武,燃起一颗中国魂

在中华历史上,第一个以外交使节身份扬名天下,且“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是西汉中期出使匈奴漠北王庭的苏武。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经过西汉王朝数十年征伐,匈奴势力已大为削弱。新登单于宝座的且樱侯害怕汉军再来袭击,将从前扣留的汉朝使节全部放还。汉武帝为嘉奖且提侯单于的深明大义,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率领副中郎将张胜、假使常惠等随从一百多人,持节护送被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节回归匈奴漠北王庭。

在苏武完成出使任务,即将踏上返途前夕,已投降匈奴的前汉军校尉虞常前来串通张胜谋反,先杀掉此前投靠匈奴的汉军校尉卫律,再劫持单于王后瘀氏,回归汉朝领取赏赐。不料此事泄密,虞常被生擒,殃及苏武。苏武愤然以自杀来保全自己作为大汉使者的尊严,结果被救活。且樱侯单于有感于苏武的壮烈节操,特派卫律前来说服苏武归顺匈奴。

中国古代的爱国人士,从张骞到苏武,燃起一颗中国魂

生与死,是对一个人最大的考验。卫律先在苏武面前表演了一场“生死戏”——挥剑斩杀了虞常,再举剑指向张胜。张胜被吓得魂飞魄散,连忙投降,被卫律饶其一死。随后,卫律又挥剑做出要杀苏武的架势,但见苏武娟然不动。卫律态度软下来劝说:“苏君,我有负汉朝归顺匈奴后,有幸得到匈奴单于的大恩,赐号为王,拥众数万,马畜满山,富贵无比。你苏武今天归顺匈奴,明天就可以享受到和我一样的待遇。”面对如此优厚的利诱,苏武却对卫律痛加斥责:“你身为汉室臣子,不顾恩义,背主叛亲,投靠匈奴,还有何脸面见我大汉使者!”

中国古代的爱国人士,从张骞到苏武,燃起一颗中国魂

如果说像卫律这样因为汉朝宫廷乐官李延年推荐而出使匈奴,后又因为李延年获罪,惧怕祸及自己而投靠匈奴的人不值一提,那么,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则是一位令司马迁和苏武等汉朝耿介忠直之士颇为同情的悲剧式英雄人物。关于李陵,最形象、中肯的评述,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司马迁这样写道一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

常思奋不顾身,以狗国家之急。其素所富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游袭之君长成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教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拳,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

中国古代的爱国人士,从张骞到苏武,燃起一颗中国魂

就是这样的义士猛将,却在无奈被搞之后受到汉武帝的痛恨,全家被株连,横遭杀戮,陷入无家可归、报国无门的困境。而匈奴单于有感于李陵的勇敢刚毅,不计他对匈奴军队抗击造成的重大伤亡,以“右贤王”的尊贵爵位分封给李陵。在西汉王朝仅为一区区骑都尉,手下不过五千步卒,而在匈奴却荣添王爵,牛马弥野,虽然也时时生出“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李陵《答苏武书》)的惆怅,总的说来,李陵觉得自己是“物有所值”无愧于汉室的。

后来,是苏武“利诱横于前,滨然无变节;刀剑加于颈,视死忽如归;冰客复雪海,绝地存归心”的赤诚奇节,唤醒了李陵对祖国的负疚之心。“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过子卿”——李陵的这番感言,绝非身为一降将的他在送别苏武归汉前的奉承之辞。苏武的心志行为,可以被视为汉民族初步形成之时,其国民对“祖国”意识的一种执著认可;李陵的言辞行为,则可以被看做汉人流落异域他乡之时,其游子对“祖国”意识的一种反思觉悟。

中国古代的爱国人士,从张骞到苏武,燃起一颗中国魂

丁年奉使,皓首而还。于独处一室之时披览《汉书·苏武传》,每每读到“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旅尽落”、“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辄为之慨然:倘使兵戎相向、国难当头,大多数国民均表现得如苏武一样忠贞不屈,其祖国谁能征服?

历史,由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人构成。夫先秦、两汉,那是中华民族从松散走向凝聚的历史阶段,社会的巨变、思想的飞扬、个性的张扬,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浪漫主义与英雄主义大放异彩的年代,由此诞生了一系列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和一代代中华民众从松散走向凝聚,在世界的东方逐渐缔造出一个广表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

中国古代的爱国人士,从张骞到苏武,燃起一颗中国魂

而对汉民族来说,所谓“祖国”的概念,始于屈原,行于张骞,而成于苏武。作为一位浪漫兼具现实主义特征的伟大诗人,屈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名言警句:青云衣今白霓袭,举长失今射天狼.…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而我最喜欢的佳句是:袅袭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每吟此句,仿佛见屈原重现人间的君子风致。

上一篇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火炮炮弹种类

下一篇

中国共产党的几个重要转折点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