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王公大臣都爱它,国花牡丹在古代居然是暴利行业?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王公大臣都爱它,国花牡丹在古代居然是暴利行业?
收藏 0 0

本文系作者凯豪聊舞蹈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诗人刘禹锡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史学家李肇说:京城富贵人家爱赏牡丹三十多年了。每年春天,牡丹开花时节,“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唐国史补》)。如果说,诗人的话未免语带夸张,那么,史学家的话当然言之有据。惹得那些执金吾们,也就是负责掌管京城治安的官员们,“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唐国史补》)特别是大红大紫的深颜色花最贵重。白居易曾经做过一次调查,据一位老农说:“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一束深颜色的花价值竟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田税,这还不算奇货可居?你想,那些惯于钻营的官员们,哪个不想种植以牟利呢?

王公大臣都爱它,国花牡丹在古代居然是暴利行业?

京城

那时候,有条朱雀门大街横贯南北,把整个长安城切割为东西两片。街西属长安县,有许多私人名园,种植紫色牡丹。诗歌开章两句就是记录长安“豪贵”子弟“争赏”紫色牡丹的盛况。诗人在“赏”字前冠以“争”字,简直活画出长安西街那争先恐后,你推我搡、车马喧闹、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

王公大臣都爱它,国花牡丹在古代居然是暴利行业?

朱雀门

“别有”,更突出它别具风姿,不同世俗。使你不得不在惊讶中顿生遐想:这哪里只是人间天上的珍品,简直是瑶台阆苑的仙葩。如果按照线性思维来发展,那么既然发现了这样牡丹极品,那欣赏者该是毂接辐辏,盛况空前吧,哪知四句却笔锋骤转:“无人起就月中看”。这与第二句“争赏街西紫牡丹”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对大红大紫的俗艳牡丹趋之若鹜,那保持天然本色的素雅牡丹却“无人”欣赏呢?原来,诗人分明是告诉人们:“世俗赏爱的并不是牡丹,只不过是热衷于大红大紫而已”

王公大臣都爱它,国花牡丹在古代居然是暴利行业?

其实,世俗心理本来就是这样:如果你红极一时,炙州刺手可热,定会趋之者甚众而门庭若市;如果你洁身自好,操守自持,谁又不是避之唯恐不及呢?近读者不禁要问:这支小唱是写“赏牡丹”呢,还是借赏牡丹以“讥世俗”呢?如果我们细细地品味诗题,也许能窥测出其中端倪:这首诗明明是写“白牡丹”,诗题却偏偏以“裴给事宅”作为领属语,冰清玉洁有风情,诗人不正是想借幽雅高洁的白牡丹来推崇裴给事耿介自持的情操和淡泊自甘的风范么?

王公大臣都爱它,国花牡丹在古代居然是暴利行业?

白牡丹

后凋劲节赞秋丛“秋丛”,当然是指菊花,一簇簇,一丛丛,有的橘红,有的雪白,有的金黄……房前屋后,或疏或密,笑傲西风,竞相开放。诗人说,这一“秋丛绕舍”的图景,不俨若“陶家”么?开章第一句的奇特联想,为我们架设起一条时空隧道,引导我们上溯到一千六百年前一那还是东晋时期,陶渊明不愿“以心为形役”,扔掉彭泽县长的乌纱帽,毅然归去来,我们依稀看到他披着熹微的晨光载欣载奔的身影。当他到了家门口的时候,“三径”边的野草也许是耐不住主人离去后的寂寞,已是一片枯黄;映入眼帘的只有满院菊花,仿佛为了迎接主人归来,在寒冷的西风中蓬蓬勃勃地欢笑……

王公大臣都爱它,国花牡丹在古代居然是暴利行业?

古诗绘画

妙参造化的诗坛先哲尚且感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人还能说什么呢?盛开的菊花使他深深地陶醉!不经意间光景逐趋暗淡,翘首远空,太阳渐渐地西斜,看来已是日暮黄昏了。在“篱边”逗留的时间太久太久,也该回去了,于是,依依不舍地与“秋丛”揖别是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世人都爱牡丹,陶渊明独爱菊,也许是各自不同的人生态度决定了对自然花卉的偏爱吧。每个人的审美观本来就不一样,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诗章第三句却实在是匪夷所思:“不是花中偏爱菊”。读者当然会想:既然不是怀着对菊的偏爱,又为什么“遍绕篱边”,直到太阳落山,爱得如此痴迷呢?

王公大臣都爱它,国花牡丹在古代居然是暴利行业?

最后一句,诗人亮出了自己的理由;因为菊花开放在肃杀的金秋,那些曾经姹紫嫣红,在春风中炫耀过色彩的花们一个个销声敛迹,谁还敢占领枝头,笑傲风霜呢?也许有人说,不是还有梅花吗?要知道,到梅花开放,春天也就跟着来了。可是,当西风乍起,寒霜初降的时候,除了菊花,又有谁用多样的色彩来美化人们的生活、装扮萧瑟的金秋?诗人说“此花开后更无花”不正是对菊花敢于凌寒开放、蔑视风霜的精神和气节由衷礼赞么?

参考资料:

·《唐国史补》

上一篇

牡丹江右岸的乜河清兵大营,深藏晚清名臣吴大澂与巩字军的传奇

下一篇

70年光辉岁月,向中国致敬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