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英法轰炸巴库油田完全是苏联咎由自取?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英法轰炸巴库油田完全是苏联咎由自取?
收藏 0 0

在1939~1940年,英国和法国计划过攻击苏联的高加索油田。

英法轰炸巴库油田完全是苏联咎由自取?

那么,为何历史教科书上说的战前、战后都代表着世界正义的苏联却要被战前的英法列为德国帮凶?

英法轰炸巴库油田完全是苏联咎由自取?

提示:在此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想必各位都知道些(瓜分波兰)。毕竟这事太大,教科书也瞒不住(只能换法子洗白)。

此前人人都知道教科书说英法避战的目的是想祸水东引。就这一点我也曾深信不疑。

至于历史真相如何,这次就让我们用一份可靠的文献来看看。即剑桥历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的话:“盟军高层开始研究在黎巴嫩和叙利亚集结英法空军轰炸苏联在高加索油田的计划或项目已从39年秋开始。”

也就是:“英法根本没把苏军放在眼里。”

那么问题来了,英法不是要苏德互殴吗?

毕竟是大事,所以原因自然会有好几个。

英法轰炸巴库油田完全是苏联咎由自取?

不过,主要攻击理由是:“苏联不仅与德国交好,还瓜分波兰,并且帮助德国军事工业躲过了英法的资源封锁。”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他们严重低估了苏联的实力。”

在英法眼里,苏联还不如波兰有用。

当希特勒开出和平条件:“还德国之地,赠苏联之土。”就连波兰政府也都相信,与希特勒往东去瓜分苏联是可行的。但是,波兰却会成为德国日后的下一个目标。

英法轰炸巴库油田完全是苏联咎由自取?

也就是说:“在英法波眼里,苏联的实力根本上不了台面。所谓的英法苏谈判,也只是为了安抚(保护波兰的大后方)。”

既然不是德国,那又是谁挑起了二战?

本来,元首有考虑到波英法会两面夹击(还在犹豫不决)。

不仅如此,军官团也反对希特勒的虚张声势。

他们不希望一战重演,而民众就更是厌恶了。

关于希特勒这个人 ,我要着重说明:“希特勒是个会装腔作势,爱搞敲诈勒索的人。但他的确不是一个莽夫,战争狂人。这也是为何拥有高智商的德意志军官团也都愿意跟他大干一场。”

元首并不是天性使然,而是德国正处于下风。

贸然开战,不仅军官反对,就连他自己都深知:“此战必败。”

但就在这关键时刻,苏联却半路杀出。

英法轰炸巴库油田完全是苏联咎由自取?

“精明的斯大林同志深知德国野心与弱点。并主动去找希特勒先生合作。最后,还很有诚意的表示:“苏联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甘愿为德国的战争机器鞍前马后。”

英法轰炸巴库油田完全是苏联咎由自取?

更何况,引用元首的秘密讲话:

波兰战役前:“苏联人上当了,这将使我们的西进行动再无后顾之忧。苏联的胃口太大,我迟早要让他们又吐出来。”

这其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德国在进攻西欧时,苏联便着手打劫东欧各国。

一直仇恨苏联的元首,如今却对此无动于衷。

原来,这都是要苏联帮忙时已经划分好的。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下一段内容。

英法轰炸巴库油田完全是苏联咎由自取?

法国战役后:“比起拥有制海权的大英帝国,我们的陆上好邻居、意识形态上的潜在敌人(苏联)会更弱。现在英国还不投降 正是因为它们想依靠苏联来反攻大陆。因此,我决定要现在就亲手碾碎丘吉尔的最后希望。”

英法轰炸巴库油田完全是苏联咎由自取?

为何元首会固执地支持曼施坦因的冒险计划?尽管高级军官们都反对它。

这有三个原因

一、当年战败的经验教训,成了今天德军必须进行战术革命的必要前提。毕竟,史里芬计划大家都了如指掌。

英法轰炸巴库油田完全是苏联咎由自取?

二、原计划属于硬碰硬,耗时长,风险高。特别是容易走德二老路(苏美可能会加入战争)。元首正是想避免两线作战,所以才决定剑走偏锋。

英法轰炸巴库油田完全是苏联咎由自取?

当时,他老人家,那可是紧张的要死。

三、德军武器升级所引发的战术转变。以前的德军主力:“步兵。”那都是光靠两条腿行军(或者骑马),这不仅缺少穿插、包抄所需的高机动性、甚至还打不了输出(无法对抗碉堡、阵地)。

英法轰炸巴库油田完全是苏联咎由自取?

经过波兰战役之后,元首也意识到了,出其不意,高速移动,穿插歼敌是可行的(变革在所难免)。

英法轰炸巴库油田完全是苏联咎由自取?

就连曼施坦因也不得不承认:“他的确是一位有想法的天才。光这一点,就已经与那群只会用上个世纪已经落伍的史里芬计划的德军高层们截然不同。”

总结:“当年的苏联根本算不上是英法用来对抗德国的棋子,它只要不给波兰捣乱就行。”

更何况,波兰还拒绝了德国的东进请求。

反而是苏联想祸水西引、趁机敲诈东欧国家。

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祸水东引政策。

之所以要提倡这点 ,只是为洗白苏联在二战前期的强盗行为(斯大林的领土野心)。

毕竟,在二战中,苏联也算是将功补过(斯大林搬起德意志民族这块大石,差点砸了斯拉夫民族自己的脚)。

英法轰炸巴库油田完全是苏联咎由自取?

苏联挑起的二战,最终养肥了太洋彼岸的美国

上一篇

顺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浑简介 勒克德浑的最后结局

下一篇

他,父子十人,一人效忠大明,杀身成仁,九人追随大清,高官厚禄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