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天津教案,曾国藩身败名裂,没想到走之前还不忘送李鸿章一场造化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天津教案,曾国藩身败名裂,没想到走之前还不忘送李鸿章一场造化
收藏 0 0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关系一直以来都被史学家津津乐道,是师生关系的最佳典范。李鸿章刚出道就跟随曾国藩学习“义理经世之学”,后来李鸿章办“淮勇”创业失败,曾国藩特地将其收入湘军帐下,亲自调教。曾国藩保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帮助其创办淮军,李鸿章则投桃报李,金陵让功。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裁湘留淮,薪火相传,曾李瓜代。

天津教案,曾国藩身败名裂,没想到走之前还不忘送李鸿章一场造化

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培养指导前后将近三十余年,正如李鸿章给曾国藩挽联中提到:“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李鸿章很感激曾国藩对其的栽培。就算在曾国藩生命的最后时刻,其也不忘给李鸿章的未来铺路,天津教案,就是“筑室忝为门生长”最好的体现。

出任直隶总督

1868年,曾国藩凭借在剿捻提出“河防战略”,被朝廷认定为剿捻首功,朝廷下旨授予其武英殿大学士的称号,并调任直隶总督。李鸿章仅获得协办大学士,湖广总督,朝廷“扬曾抑李”相当明显。

直隶总督是天下第一督,负责提督军务、梁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手握兵权,负责拱卫京师之重责。按照礼制,出任直隶总督,要进宫觐见。

天津教案,曾国藩身败名裂,没想到走之前还不忘送李鸿章一场造化

曾国藩原以为,此次觐见,两宫会向他询问治国、外交大计,讨论如何推动王朝中兴等重大问题,因此他特地准备了很多内容。没想到,两宫和曾国藩交谈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曾国藩为此很失望。和恭亲王、军机大臣接触后曾国藩更加失望,对王朝的未来不抱希望:

两宫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皇上冲默,亦无从测之;时局尽在军机恭邸、文、宝数人。恭邸极聪明而晃荡不能立足;文柏川正派而规模狭隘,亦不知求人自辅;宝佩衡则不满人口。朝中有特立之操者尚推倭艮峰,然才薄识短。余更碌碌,甚可忧耳。

虽然国家最高领导层的表现让曾国藩大失所望,但是身为直隶总督的他不忘本职工作,狠抓直隶省的吏治。曾国藩没想到天子脚下,官场风气如此败坏,于是决定加以整顿。不到两年的时间,曾国藩弹劾19位官员,结清12000多件旧案、28000多件新案,完结率90%以上,直隶省的吏治焕然一新。

爆发天津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成为通商口岸,外国人被允许在天津传教。法国人就在天津建立一座教堂,叫育婴堂,里面收养了150多名弃婴。本来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在1870年,育婴堂内发生传染病,30多名儿童接连死亡。

不明事理的百姓开始传出谣言,这些孩子是因法国教士“采生折割”致死,传教士们刻走了这些孩子的心,挖去了他们眼,用来做药材,然后把他们弃尸荒野,这就是西药那么灵验的原因。

天津教案,曾国藩身败名裂,没想到走之前还不忘送李鸿章一场造化

就在这关键时刻,天津发生了拐卖儿童事件,两名人贩子张栓、郭拐在拐卖一个小孩时被查获。天津知府张光藻连夜和知县刘杰会审,地方官动用肉刑,以致案犯很快承认自己迷拐孩子是为雇主药用,但是他们并没有供出雇主是谁。天津当局为了尽快“平息民愤”,很快将这两名人贩子砍了脑袋,并贴出告示:

张捡、郭拐用药迷拐幼童,询明……是实,正法。风闻该犯多人,受人嘱托,散布四方,迷拐幼孩,取脑、剜眼、剖心,以作配药之用。

这张告示相当于证实了百姓们之前的猜测,“风闻该犯多人,受人嘱托”的供词更是将幕后指使指向教会。这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恐慌,天津百姓人心惶惶,家门紧闭,不敢让儿童出门。

接下来又发生了武兰珍迷拐案,一个叫武兰珍人贩子在天津某村迷拐了一位儿童时,被人当场抓住。在村民的“审问”下,武兰珍供出了自己是受教堂中一位教民的指使才拐卖儿童的。这无疑引爆了天津百姓的愤怒。

愤怒的百姓将教堂团团围住,激进分子冲入教堂,将里面的神父教众残忍的杀掉,将教堂洗劫一空,并放火焚毁教堂。随后暴怒的民众,还将法国领事馆砸毁,还殃及附近的美国、英国会馆。事后查明,百姓打死外国人约二十名(法国领事一人,传教士十一人,比利时二人,俄国三人,意大利和英国个一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

拖着病躯,赴天津调查事件

“天津教案”发生第二天,八国公使联合向清廷发去照会,法国派军舰抵达大沽口。慈禧急忙命正在休假养病的曾国藩赶赴天津,负责审理此案。

此时曾国藩身体大不如前,他知道审理此案的难度。如果向外国人妥协,则被骂卖国贼,一生声誉受损。如果一味强硬,重则会导致战争。不管如何处理,都会得罪人,曾国藩不愿介入如此吃力不讨好的案件中。

实际上,这属于外交事务,虽然曾国藩是直隶总督,但是这并不在他的职权范围内,他是完全可以借口推诿给负责外交的恭亲王。然而,曾国藩不是一个逃避困难的人,只要他有一口气在,就会鞠躬尽瘁,为国分忧。没办法,曾国藩只能拖着残躯赴天津,在赴津之前,曾国藩都已经给子女们留下了遗书。

曾国藩的到来,受到了当地百姓乡绅的热烈欢迎,在他们的心中曾国藩就是拯救世界的大英雄,这次肯定是来为他们伸张正义的,他们甚至鼓动曾国藩向洋人开战,将他们赶出天津。

没想到,曾国藩接下来的处理让他们大跌眼镜。曾国藩首先把涉及案件的官员撤职,对洋人示好,接着一方面跟洋人接触谈判,另一方面抓拿闹事的凶手。百姓们开始骂曾国藩为大汉奸,曾国藩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

曾国藩首先发出通告,让亲眼目睹洋人挖眼剖心的人到他这里举报,然而一个人也没有。接着,曾国藩又让那些孩子被拐卖的父母前来举报,然而,一家也没有:

询之天津城内外亦无一遗失幼孩之家控告有案者。

慈禧阴险嫁祸,曾国藩成为替罪羊

曾国藩查明了案件后,向朝廷上了一份奏折,讲到“挖眼剖心,迷拐儿童”的事情毫无根据,并且还解释了百姓为何轻信谣言的原因,列出了五大疑点:

一、教堂大门终年关闭,神秘莫测,房屋皆建地下室,疑为因禁幼孩之用;二、有人到仁葱堂治病被留不回,被疑为药所迷;三、教士为濒死者行洗礼,被疑为送入堂内皆见士而不见出;四、母子同在堂内,经年不得相见;五、堂中死人过多,掩埋多在夜间,又有二三尸一棺者,胸腹先腐,于是浮言大起。

然而,这份奏折从军机处抄送给各部时,被慈禧删去了“五大疑点”的关键信息。所以,这份奏折一公布,朝野哗然,曾国藩立马被“万夫所指”,京城“反曾运动”此起彼伏。湖南官员对曾国藩口诛笔伐,连多年的好友倭仁也和他断交。

曾国藩在接手此案时就已经知道会对自己的声誉有损,但是被慈禧这么一搞,舆论远远超过他的承受范围。他无法理解,自己辛辛苦苦为百姓开脱的“五疑”,慈禧为何要删掉,这导致奏折的剩下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在为洋人说话。

天津教案,曾国藩身败名裂,没想到走之前还不忘送李鸿章一场造化

慈禧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慈禧本身就相信洋人“挖眼剖心”的谣言,她是一个常年躲在深宫里面的妇人,她是有权谋不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有眼界。第二是当时的保守派大多排外,以醇亲王为代表,他们对以恭亲王为首的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早就不满。曾国藩正好是洋务派的中坚力量,保守派借此机会打压洋务派,此时洋务派领袖恭亲王已经被慈禧革去“议政王”头衔,权势大不如前,他也保护不了曾国藩。

曾国藩接下慈禧的锅,最后送李鸿章一场造化

洋人的大军已经聚集在天津城外,他们向清廷施压,要求处死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但是,曾国藩当然不会答应洋人的请求,如何处置官员那是中方的权力,绝对不允许洋人操纵。

为了震慑洋人,做好万全准备,曾国藩让朝廷下旨,命李鸿章带兵前往天津。没过多久,朝廷的旨意下来,同意曾国藩让李鸿章带兵赴直的请求。

就在此时,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身亡,两江总督位置出现空缺,慈禧为了平息民愤,下旨让曾国藩调补两江总督,李鸿章补授直隶总督。慈禧这道旨意让曾国藩相当难堪,这无疑是降职,间接否定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中的功劳。

天津教案,曾国藩身败名裂,没想到走之前还不忘送李鸿章一场造化

接到朝廷的任命,李鸿章欣喜若狂,很快抵达直隶省首府保定。但是,他没有选择立即开赴天津协助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而是选择留在保定观望。

本来接到两江总督的任命,曾国藩可以借此机会脱身,但是慈禧同时又命他办理完“天津教案”才能离开。李鸿章也给曾国藩来信,坦言自己不愿“初政即犯众恶”。曾国藩自然不会临阵脱逃,那不是他办事风格。曾国藩自知时日无多,他愿意为他最得力的学生李鸿章做铺路石。

曾国藩加大了审案力度,前后抓了上百名疑犯,最终,拟定正法者二十人,军徒者二十五人。如此处置,违背良心,内心很痛苦,事后,曾国藩偷偷给每位犯人家里五百两,以示安慰。由于曾国藩得知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利,果断的拒绝了法方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处死的无理要求,将他们发往黑龙江军台效力。对于二人,曾国藩内心愧疚,私下让幕僚给他们送去一万多两做为生活路费,以弥补自己的遗憾。

“天津教案”就这样审结,昔日的“中兴第一名臣”沦落到“千夫所指”的境地,令人唏嘘不已。“天津教案”让曾国藩一直处于愧疚之中,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回任两江总督不久,曾国藩于1872年病逝。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

曾纪泽替父挣得公道

1878年,慈禧接见了准备出任驻英、法公使,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慈禧曾说过曾国藩“文武全才,惜不能办教案”,曾纪泽决定借此机会为父争取一个公正的评价:

臣从前读书到“事君能致其身”一语,以为人臣忠则尽命,是到了极处。······竞须拼得将声名看得不要紧,方能替国家保全大局。即如前天津一案,臣的父亲先臣曾国藩,······又见事务重大,非一死所能了事,于是委曲求全,以保和局。其时京城士大夫骂者颇多,······其实当时事势,舍曾国藩之所办,更无办法。

天津教案,曾国藩身败名裂,没想到走之前还不忘送李鸿章一场造化

曾纪泽的一番话,慈禧听后有点心虚,毕竟这个锅是她故意率给曾国藩的,最后慈禧说了一句公道话:“曾国藩真是公忠体国之人”

三十年后,发生了义和团运动,曾国藩千方百计避免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慈禧在“天津教案”积蓄的怒火,一次性向洋人发泄,她是痛快了,但是中华民族却为此遭殃。不知道当时的士大夫,是否会怀念三十年前的曾国藩。

上一篇

她是清朝最刁蛮的公主,令康熙厌恶,却被雍正晋封固伦公主

下一篇

朱元璋装了一次乞丐微服,回来七个一品大员掉了脑袋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