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清朝皇帝上朝都说东北话,还满嘴大碴子味?看看东北话的历史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清朝皇帝上朝都说东北话,还满嘴大碴子味?看看东北话的历史
收藏 0 0

300年前的某一天,清朝军机大臣张廷玉,在进宫面见康熙皇帝前,默默地将刚学会的一个满语词,又重新温习了一下:“恩,应该是读‘看差’(kan-chia)。”他的努力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进宫汇报后,康熙帝听后连连夸奖说:“爱卿这个看差的满音发的不错!”

清朝皇帝上朝都说东北话,还满嘴大碴子味?看看东北话的历史

影视剧中的康熙形象

所谓的“看差”,其实就是汉语“斗殴”之意。康熙绝没有想到,“看差”在300年后会转变为东北话的“干仗”。更想不到的是,曾经是贵族标志的满语,300年后已难见其踪。反而是被誉为娱乐担当的东北话,多多少少保留了一些满语的痕迹。

清朝皇帝上朝都说东北话,还满嘴大碴子味?看看东北话的历史

东北话:最年轻的方言

东北话被很多人认为是满语的最后容身之地,但其实东北话自己的历史也不长。

按照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东北话大概只有不到300年的历史。在最爱讲历史,动不动就说我家马桶都800年历史的中国人眼中,300年是个什么概念?估计寒碜的都上不了中学历史课本。

清朝皇帝上朝都说东北话,还满嘴大碴子味?看看东北话的历史

那么说,300年前,东北连个方言都没有吗?

有自然是有,只不过因为当年清王朝禁止关内人移民关外,东三省只有不到几百万满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同胞,汉族人口过于稀少,以至于只有满语,而没有汉语方言。

直到清咸丰朝移民政策慢慢松动之后,很多关内人纷纷涌向东三省。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近现代东北方言,才开始慢慢形成。

闯关东的人口,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北方省份为主,冀鲁晋豫各省方言,在东北互相交杂,又与满族土著人口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方言派别。

清朝皇帝上朝都说东北话,还满嘴大碴子味?看看东北话的历史

清朝皇帝上朝都说东北话,还满嘴大碴子味?看看东北话的历史

百年前的闯关东影像

所以很多北方人看赵本山相声,经常会莫名其妙地觉得,本山大叔说的这词儿,跟我们家方言还挺像。

不奇怪,很可能你的老祖先就参与了东北话的制造过程。

知道了这个冷知识后,你会不会油然而起一个“原来我祖上也是有功之臣”的光荣感。

要的就是你这股收获感,要不然俺们发文是为了啥?以后再想学冷知识,多来这逛逛。

当然,话说回来,北方各省方言虽然对东北话都有所影响,但要论影响最深的,还要数满语

清朝皇帝上朝都说东北话,还满嘴大碴子味?看看东北话的历史

大碴子味居然来自“贵族语言”

从血缘上来说,东北话与满语毕竟是地域近亲,所以东北话的满语遗留比比皆是。

现代人打趣东北话一股浓重的大碴子味儿,其实所谓的大碴子味儿,大部分是满语演化过来的。

清朝皇帝上朝都说东北话,还满嘴大碴子味?看看东北话的历史

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看差和干仗,还有许多生动活泼令人喷饭的满语词,直接成了当今东北小品的高频用语。

东北话的招牌词埋汰,满语也是脏的意思,估计东北人觉得好发音,直接把音译当汉语词汇了。

磨叽,满语读作moji,原意是磨蹭、慢,被富有创造力的东北人民发展出啰嗦的意思。

一些满语的语法也融入了东北话。

比如一些奇葩的形容方法。嗷嗷牛叉、嘎嘎甜、拔拔凉。特别是嗷嗷牛叉,用象声词形容抽象的特质,原本意思可能是:那个人有多牛呢,那种感觉就像他嗷嗷喊叫,所有人都能听到。东北方言略去了中间的过程,直接用最响亮的形式表达效果,结果造就了东北方言强大的生命力。

看着这么富有生机的形容词,脑海中立即浮现出刘能站在村口,嗷嗷喊着:象牙村我最牛逼!

清朝皇帝上朝都说东北话,还满嘴大碴子味?看看东北话的历史

满语地名也有很多遗留,像哈尔滨(满语晒渔网的场子)、佳木斯(驿丞居住的村子)、松花江(白色的江河)、齐齐哈尔(济沁河边的哨卡)等等。

估计看到这些满语原意,你就能秒懂他们为啥能保留下来,形象、好懂、口语化。

虽然作为贵族语言的满语日渐衰微了,但满族人民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语言精华,并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色。

清朝皇帝上朝都说东北话,还满嘴大碴子味?看看东北话的历史

一个东北人三分钟教会所有人东北方言

和东北人说话,大多数人会不由自主地被带跑调,说着说着就说成了东北话。

甚至有传说,大学宿舍只要有一个东北人,四年下来保管人人会说东北话。

东北话咋这么魔性?

追根到底,还是和东北话的形成环境有关系。

想当年成千上万关内百姓闯关东,各操各的方言,还有一帮只说满族话的本地老乡,怎么解决沟通问题?

清朝皇帝上朝都说东北话,还满嘴大碴子味?看看东北话的历史

《闯关东》剧照

肯定是怎么方便、怎么直观、怎么形象,就怎么来

比如说地名怎么让大家记住山后边那道沟?用汉族的老办法肯定不行,孝义村、威远寨、荆棘岭?都太费劲,直接二道沟,方便易记,简单粗暴。不管山东人河北人,一看行,就这么叫得了。

日常沟通亦是如此。

满族人管泼妇叫cahu,东北人直接拿来用,转成了诈呼,形象、直接。

不同地区的人交流,语言不通,要用语气助力,比如“还想咋地”,用直隶话,“还”发第二声,不够有劲,直接转成第四声:害想咋地

清朝皇帝上朝都说东北话,还满嘴大碴子味?看看东北话的历史

东北F4

说实话,看到这里,你是不是默默地练了一遍这种发音。

够强烈吗?够直接吗?够咬牙切齿不?

说了这么些,你资(发第二声)道了不?东北银儿创造东北话,当年就是为了能够快速上手、快速沟通,天生自带魔性发音和强烈感情。所以才有了今天谁听谁懂、谁听谁会、谁听谁乐的效果。

只是谁也没想到,当年满汉民族大融合、各地人民大聚合、不同文化大交流产生的特色方言,今天随着信息交流更加通畅发达,居然又掀起一股东北话娱乐狂潮。我天朝文化之多样、之富有生机,于此可见一斑。

清朝皇帝上朝都说东北话,还满嘴大碴子味?看看东北话的历史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