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有多少人真正看懂了隋炀帝杨广?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有多少人真正看懂了隋炀帝杨广?
收藏 0 0

现在我们谈起隋炀帝,很多人的印象都是暴君,他不但导致了隋朝二世的灭亡,而且给当时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首先隋朝的短命与隋炀帝分不开的,但是我们不禁要反思一下,他算不算合适的CEO呢?历史上隋炀帝战略堪比秦皇汉武,认清了整个国家的战略形势,但是却在实施过程中,操之过急,使隋朝功业功亏一篑。

有多少人真正看懂了隋炀帝杨广?

隋炀帝的战略眼光

其实隋炀帝有极强的前瞻性,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又急功近利。前瞻性在哪儿呢?很多人说修建隋唐大运河是为了去江南寻花问柳,完全没这个必要,当年秦始皇巡游不也是坐马车去的吗?而且还可以“自驾游”不受路线控制。游玩都只是站在底层视角的猜测,而隋炀帝所看到的是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战略转移。

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北方的经济绝大部分时间是领先南方的,直到近1000年宋朝开始,经济中心才转移到南方。你看三皇五帝,尧、舜、禹、夏、商、周都是北方黄河流域的事,几乎没有长江流域什么事。但是从三国特别是南北朝时期,这样的格局便发生了改变。我们在《三国志》里看到对当时孙吴的描述:“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所谓金城汤池,强富之国也。”可见南方十分富庶,从这个角度看,赤壁之战曹操输的并不冤枉,毕竟战争拼的是经济。

有多少人真正看懂了隋炀帝杨广?

从东汉开始,整个北方人口急剧减少,从东汉末年的6000多万减少到三国时期的2000万。灾荒加上瘟疫,最要命的是平均每年都有一场大型战役,更不用说小型战役了。因此大批的乱民为了躲避战争,逃到了南方,他们把北方先进的种植经验带去南方,给南方经济带来了繁荣。《三国志》中对南方的描述主要还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安徽、江西等地区还是欠发达的,所以这里的南方并不是指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南方,也不是指整个长江流域。

有多少人真正看懂了隋炀帝杨广?

根据张家驹先生写的《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他认为经济重心的南移直到南宋才算完成。但是隋唐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起点,隋炀帝敏锐的观察到整个国家经济中心正在悄然往南方移动,虽然当时北方人口众多,人均产值要比南方高,但是南方经济发展速度要北方快了很多。因此他修建大运河目的就不言自明了,为了打通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

为什么我们的政治中心要建在北方呢?

隋唐时期国家的政治中心在北方,主要在西安以及洛阳,除了南宋形势所迫把政治中心迁往南方,可是同时期的辽与金依然是北方。后面的元朝、明朝一直到清朝,都不约而同的把政治中心放在了北方,这个不是巧合。

有多少人真正看懂了隋炀帝杨广?

我们知道古代政治中心-国都,一般首先选择建在经济富庶地区,因为利于收税,以前的税主要是粮食,运输成本非常高,如果离经济中心太远,无形中增加社会成本。比如殷商多次选择迁都,从亳迁藩,又从藩迁到砥石,直至迁到殷墟也就是今天河南安阳,主要原因就是经济问题。另一个选择国都原因是地势,选择在军事上易守难攻之地,像汉朝刘邦把长安定为国都,目的就是关中地区,退可守,进可攻。

另外一个选择国都目的是为了战略。比如西周把自己的国都从宝鸡迁到西安,主要原因是文王开始谋划攻打殷商,需要把自己的都城迁到离殷商更近的地区,利于战争物质的准备。还有战国时期的魏国,为了攻打齐国,把都城从从山西迁到开封。

有多少人真正看懂了隋炀帝杨广?

还有一种是把国都定在自己起步的地方,或者说自己势力最强的地方。比如三家分晋时候,韩、赵、魏都把国都定在自己家族所在地,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后梁的朱温把开封定为国都,这里是他势力最稳固,最强的地方。也有为了摆脱旧势力的影响,选择迁都的,比如北魏孝文帝,把国都从山西大同迁移到洛阳。武则天把国都从西安迁到洛阳,也是为了摆脱原有势力的影响。原有贵族根系发达,一时之间很难铲除,只能选择迁都换个战场,但是孝文帝迁都玩大了,大同老贵族与洛阳新贵族之间产生矛盾,最终导致国家的分裂。

有多少人真正看懂了隋炀帝杨广?

北方的魔鬼

当然很多朝代把国都定在北方主要原因是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中国是一个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持续对抗的二元国家,由于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气候恶劣,如果遇到干旱或者极寒天气,导致牧民解决不了温饱问题,从而南下对农耕民族进行抢劫,我们看到从秦朝开始就北修长城,对抗游牧民族,只要北方有游牧民族,这个问题就一直无法解决。这也是我们看到朱棣放弃南京,固守北京的原因,也是为了对抗逃往北方的元蒙游牧民族。

有多少人真正看懂了隋炀帝杨广?

如果按照二元结构画一条线,你会看到这条线两边有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安阳。特别是宋朝一直死磕的“燕云十六州”刚好处在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之间,如果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很好的缓冲地带,宋朝割让“燕云十六州”等于把自己的腹部暴露在对方刀下。

有多少人真正看懂了隋炀帝杨广?

隋唐大运河

国都在哪儿,战略重心就会放在哪儿,隋炀帝意识到经济重心的南移,但是战略重心依然在北方,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修建大运河。为什么要修建大运河而不是其他的方式呢?我们拿汉武帝时期为了抗击匈奴,后勤补给送到前线是1/10,也就是说路上要消耗掉90%。再看看唐朝时期粮食的运输,30艘大船只要1000人的运输队伍,能运送200万公斤粮食,如果采用陆地运输需要7000辆马车,运送队伍至少需要一万人以上,因此我们能看到这中间效能差距非常之大。

有多少人真正看懂了隋炀帝杨广?

隋炀帝想通过这种大运河的方式联通战略重心与经济重心,让南方的战备物质能够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北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隋朝修通的大运河,在唐朝时期发挥了它巨大的作用,唐朝皮日休曾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另外《汴河怀古》中描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可见隋唐大运河对于唐朝的重要意义。

在京杭大运河之前,隋唐大运河一直是重要的航运通道。隋炀帝在修通大运河以后,把都城迁到洛阳,为什么要从长安迁到洛阳呢?我们看到唐朝时期,当粮食运送到洛阳后,再通过黄河转运到长安,但是这段运输水域凶险无比,特别是三门峡段,落差大,暗礁多,中间耗损特别大。在唐朝中后期,每当洛阳粮食不能供应到长安时候,朝廷贵族都来洛阳,因此洛阳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唐陪都。

有多少人真正看懂了隋炀帝杨广?

我们看隋唐大运河,为什么还要修到北京呢?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相连不就可以了吗?上面我提到,战略重心。因为北方有高句丽,这个曾经让隋炀帝夜不能眠的国家。杨广曾经三次远征高句丽,动用了几百万人,而且这些主要的战备物质都是来自南方,甚至兵源大部分也来自南方。现在很难说清楚,是因为修大运河导致隋朝的覆灭,还是攻打高句丽导致隋朝覆灭。但是炀帝杨广的战略眼光却是独特的,能看到大的宏观形式变化,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操之过急,而且公关能力很差。隋炀帝杨广三下扬州,本来是为了拉拢江南士人,但是在江南士人看来是极尽奢欲。就这样,隋炀帝杨广本来可以建立与秦皇汉武一样伟大功业,但是因为这个CEO制定战略太急功近利,导致整个隋朝的覆灭。

有多少人真正看懂了隋炀帝杨广?
上一篇

每个成语都藏着一个历史典故,你知道多少?

下一篇

古代五大鬼才终极排名,兵仙韩信第五,姜子牙第四,第一高深莫测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