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唐朝宰相李林甫,深得唐玄宗的喜爱,独揽大权排斥贤才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唐朝宰相李林甫,深得唐玄宗的喜爱,独揽大权排斥贤才
收藏 0 0

李林甫出身于李唐宗室门第,他的曾祖父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祖父、父亲都做过官。可他从小不学无术,没什么真本事,却会利用朝中有人精心钻营。开元十四年时,他凭“关系网”,爬到御史中丞职位。后来见吏部侍郎是个肥缺,能执掌官吏升降大权,便千方百计去窃取。他贿赂宫内宦官、妃子安插耳目,探听唐玄宗和权臣们想什么、说什么,一旦有机会便对答如流,终于当上吏部侍郎。这一来,连达官贵人都巴结他,每天行贿送礼的门庭若市。但他也知道这个官不好做,得财得利也容易得罪人,弄不好,脑袋都长不牢。

唐朝宰相李林甫,深得唐玄宗的喜爱,独揽大权排斥贤才

李林甫

于是,他更加潜心于“官场经营之术”,施展“才能”。有一次,吏部要考核提拔官吏,皇帝的哥哥宁王李宪,提前送给他10个人的提升名单。他思虑再三,本着既不得罪贵戚又顾及到世人舆论的“经营之术”,向李宪提出:得舍一人以堵众人之口。李宪应允。发榜那天,他有意挑出一人,当众宣布:此人因到处托门子,不许提拔!这样,李林甫既满足了宁王李宪的胃口,又赢得了社会舆论的好评。不久,他高升到相位,与张九龄、裴耀卿共列朝中宰相之一。

唐朝宰相李林甫,深得唐玄宗的喜爱,独揽大权排斥贤才

张九龄是敢于直谏著称的贤相。在玄宗想提拔李林甫时,他曾直言劝阻,说:“宰相于国家安危关系重大,陛下若拜李林甫为相,臣恐为日后社稷担忧。”玄宗没有听从。李林甫宫中有耳,怀恨在心。他当上宰相后,就设法伺机将张九龄挤出朝廷。有一次玄宗过生日,群臣送来的稀世珠宝祝寿,玄宗非常高兴。张九龄的的寿礼却是他自己撰写的《千秋全镜录》五卷,书中讲的都是历代先皇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供玄宗吸取。此时的唐玄宗,早就骄而忘忧了,对张九龄献书不以为然。李甫林见状,便乘机搬弄事非,说张九龄似比皇帝还高明,使玄宗对张的直谏越来越没兴趣。

唐朝宰相李林甫,深得唐玄宗的喜爱,独揽大权排斥贤才

张九龄雕像

开元二十九年(元公741年),玄宗看上朔方(今宁夏式灵)将领牛仙客,想任用他朝中尚书。张九龄知道后,认为牛仙客大字不识一斗,怎么能当尚书?李林甫当着张的面,也说提拔牛仙客不妥,一定要劝谏皇上。上朝后,张九龄便直言陈述。玄宗让步说:“不提他当尚书,就封他个爵位吧。”张九龄仍然不同意,说:“按朝廷的规矩,有功才能封爵,牛仙客无功怎能封爵呢?”玄宗默不作声,但心里不高兴。原说“定要直谏”的李林甫却一言不发。

唐朝宰相李林甫,深得唐玄宗的喜爱,独揽大权排斥贤才

等张九龄退朝后,他讨好玄宗说:“凭牛将军的才能,是可当宰相,陛下让他当个尚书有什么不可以呢?”玄宗听了很顺耳。第二天,玄宗又提出这件事,张九龄仍然反对。玄宗火了,厉声责问道:“难道事事都要听你的吗?!”玄宗觉得张九龄太碍手碍脚,毫不理睬张的意见,最终给牛仙客升了官。又一次,玄宗打算秋季从洛阳回长安。宰相装耀卿认为,秋收大忙,此时起驾会影响沿途的百姓生产。

唐朝宰相李林甫,深得唐玄宗的喜爱,独揽大权排斥贤才

唐玄宗

退朝时,李林甫装做脚痛,留下来对玄宗说:“陛下想什么时候走都可,何必选什么时间?”玄宗听了非常舒服,觉得李林甫最了解自己的心思,便萌生了免掉张、裴二宰相的念头,把国事全委托李林甫处理。不久深秋,玄宗派人给张九龄送去一把扇子。张九龄立时明白玄宗的送扇之意:自己像是秋天的扇子,没用了。果然没多久,张九龄、裴耀卿都被免去宰相之职。李林甫独揽大权后,高兴了一阵子,渐渐地又担起心来:玄宗若再任用新宰相,会分掌自己的权力的。

唐朝宰相李林甫,深得唐玄宗的喜爱,独揽大权排斥贤才

于是,就授意他安插在玄宗身边的耳目,时时探听动静,如发现玄宗要重用哪个人,立即向他报告。兵部侍郎卢绚,才华横溢,气宇轩昂。有一天,他骑马路过勤政殿,被玄宗看见,目送很远,连声夸赞他的才干为人,耳目连将此事告知李林甫。他担心玄宗会提拔卢绚当宰相,马上派人把卢的儿子招来,假意亲近地说谎:“皇上想派你父亲到交州、广州一带当刺史,那里荒远,他如果不想去,就赶紧上书皇上,说自己年纪大了…”卢绚听后很感激李林甫,立即上书:年纪已大,不堪重用。结果官没有升,倒被玄宗罢免了兵部侍郎,真的到毕州当刺史去了。

唐朝宰相李林甫,深得唐玄宗的喜爱,独揽大权排斥贤才

尚书左丞严挺之,满腹经纶,在绛州当太守。李林甫听说玄宗想重用他,马上告诉严挺之弟弟,说:“皇上要重用你哥哥,你转告他借病请报回京一趟,我想法子让他同皇上见面。”严感激地马上写来“患有中风,请求进京看病”交给李林甫。李拿着这纸公文去找玄宗说:“挺之年龄大了,又患病,给他个闲职让他去东都看病吧!”玄宗不知真假,连声表示惋惜。严挺之糊里糊涂地丢了官,“看病”了。李林甫当了19年宰相,就这么两面三刀地害了许多大臣。尽管他会伪装,人们还是看清了他的真面目,说他“嘴上抹蜜,肚里藏剑”。这就是成语“口蜜腹剑”的由来。

本文乃作者徐柔柔旅行记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上一篇

称雄世界的构想-浅谈下历史上德日法西斯在战略上的必然失败

下一篇

我们常说春秋战国,孔子笔削《春秋》,“春秋”到底是什么意思?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