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我们的历史系列人才篇:隋朝不够完备的科举制雏形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我们的历史系列人才篇:隋朝不够完备的科举制雏形
收藏 0 0

九品中正制作为察举制的升级版,其缺陷十分明显。到了北魏孝文帝时期,开始进行改革,直到隋末,科举制的雏形形成,成为此后1300年间的主流选才制度。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重点打击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而九品中正制对于门阀的形成助力颇多。在没有有效的替代方案的情况下,魏孝文帝加强了对任职官员的能力考核,推行“考课法”。对任职地方和中央的官员分别考核,着重考校官员的行政能力,三年考校一次,且要求十分严格,根据考校结果决定官员的升迁和罢黜。

我们的历史系列人才篇:隋朝不够完备的科举制雏形

北魏孝文帝像

这项措施的推行,对当时的选才制度作了后续的完善和补充,门阀的纨绔子弟即使通过了九品中正制的选拔入仕,考校结果不合格,依然会被降职罢黜,寒门子弟如果能力出众,入仕后也能获得提拔和晋升。这项措施在魏孝文帝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后来也逐渐沦为形式。

我们的历史系列人才篇:隋朝不够完备的科举制雏形

隋朝立国,接受了南北朝时期名门望族动辄取代皇位的教训,隋文帝下诏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推行察举制与科举制相结合的新制度。隋文帝下诏各州每年向朝廷推举贤良三人,汇集京师集中考核才能,量才委用。一方面,由地方向朝廷推荐人才,保留了是察举制的形式,另一方面,推举的人才并非全部录用,通过考核的才能委用,具有科举制的考核机制。

我们的历史系列人才篇:隋朝不够完备的科举制雏形

隋炀帝杨广像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杨广诏令:“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臀力骠壮十科举人。”齐聚京师进行试策,考校时务策。大业五年(609年),杨广又下诏:“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臀力骠壮,超群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但是此时并没有确切的进士记载,所举之人也是由各州举荐,所以仍旧是两种制度的结合形式。

之所以说隋朝的选才制度还不能称为科举制,因为现代学者普遍认为科举制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允许应试者自由报名,也就是允许“投牒自进”;二、考试结果以成绩说话,也就是“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三、有固定的应试科目(一般为进士科),士人定期赴试。

对于第一点,隋朝应试的人才仍旧由中央或地方的高官举荐,仍旧保留了察举制最重要的一环,并没有做到允许应试者自由报名,尽管记载有极少数的特例,但是依然不能认为满足允许自由报名这一条。

而对于考核结果和委任标准,隋朝也没有明确规定,应试者是否全部中试,以及中试后的最终去向,并不清晰,所以也没有确切证据证明满足以成绩说话这一条。

再看固定科目和定期应试,隋朝选才制度并不完备,考试科目也没有形成固定科目,隋炀帝的两次下诏相差甚大,至于应试时间,如此随意的科目设置,恐怕也难做到定期,与完善的科举制度还存在明显不同。

总而言之,隋朝的选才制度是察举制和科举制的结合体,只是科举制的雏形。

暴君杨广和秦二世一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覆灭了隋王朝。唐王朝崛起后,历经李世民和武则天两朝,终于将科举制度趋于完善。请看下篇——我们的历史系列人才篇:唐初趋于完善的科举制度

上一篇

10个历史冷知识,以供人们闲暇谈资

下一篇

澶渊之盟和靖康之耻对比,同样是城下之盟,为何结果如此不同?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