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最早废科举办学校是北宋蔡京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最早废科举办学校是北宋蔡京
收藏 0 0

废科举办学校,一般都以为是从清末维新开始的,其实早在北宋年间的几次变法中就曾经着手;而更出人意料的是,付诸实施十几年者,居然是有名的大奸臣蔡京。

要说中国的教育,最早当论孔夫子办学,那都是属于民办私塾性质。后来隋唐之际兴科举立太学,也都是以私塾为基础教育,学科唯有儒家经典,培养的目标是为朝廷做官吏。这种实施了几千年的体制,其实根本说不上什么教育,只不过是封建统治的一种服务培训而已。

到了北宋中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到了较高水平,一些开明人士特别是有志于改革者,便看到这种传统的“教育”体制严重禁锢思想、拘束人才,根本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庆历年间,在范仲淹的推动下,宋祁、王拱辰、张方平、欧阳修等八人合奏朝廷,提出“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科举束于声病 ,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 呼吁兴学以培养人才,于是先后有三次兴学之举。

首先是庆历兴学。庆历四年,朝廷正式下诏兴学,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诏州县立学,选部属官或布衣宿学之士为教授,并规定听讲日限 ,士子须在学校习业300日,方许应举。这项措施旨在避免学校流于形式,沦为单纯为应试举人取解的场所,进而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第二,振兴太学,选用拥护新政的著名学者石介 、孙复主持太学讲席,第三、设立四门学科 ,允许八品至庶人子弟入学,扩大了中小庶族地主子弟入学深造的机会。第四、改革科举考试方法,考试先策论,后诗赋。

这次兴学虽然没有提出废止科举和广办学校,但是开始着手改革科举和太学。朝廷将胡瑗的苏湖教学法引进太学。这位胡瑗是北宋著名教育家,他反对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声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治事斋分为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其他科。胡瑗的教学法,创立了分科教学和学科必修、选修制度,这在世界教育史上是最早的。

庆历新政实施不过一年多,便在旧官僚权贵集团的强烈反对下失败,兴学也告夭折,但毕竟促成了宋代学校教育的兴起,一些改革措施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

第二次是熙宁兴学。宋神宗继位后不久,再次出现改革的政治局势,朝野上下就围绕着学校和科举如何培养、选拔人材的问题,展开热烈争论,开始了内容更为广泛、深入的变法运动。改革家王安石担任宰相以后,主持和推进了熙宁兴学。他早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中,就提出了涉及教育、科举、吏治弊病的系统改革方案。王安石认为,造成当时社会种种弊端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材不足,用人不当。为此,他提出了“教,养,取,任”的造就人才的四项纲领。熙宁四年,朝廷改革太学,实施扩大办学校的“三舍法”,并通过“三舍法”使学校取士逐步取代科举取士。诏令还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举办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熙宁五年复置武学,设置律学,此外还设置了医学,分为方脉科、针科、疡科。

但是熙宁兴学并没有坚持多久,王安石辞职和宋神宗去世后,朝廷内部新旧两派展开了拉锯式的斗争,政策反复多变,兴学也就半途夭折了。

第三次是崇宁兴学。宋徽宗即位后,打起继承先皇(神宗)之政的旗号。蔡京在通过钻营取得皇帝信任、担任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之后,虚伪奉迎,假装革新,便奏请兴学贡士。崇宁元年(1102年),朝廷便发布一系列兴学诏令,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扩建太学。在京城南郊营建太学之外学,赐名辟雍,仿《周官》外圆内方之制,屋1872楹;太学专处上舍、内舍生,外学专处外舍生。诸路贡士初至,也皆入外学,经考试合格补入上舍、内舍后,方可正式进入太学。上舍名额200人,内舍600人,外舍3000人。

第二,州县普遍设学。县学亦置小学 ,在各地方学校也实行三舍法。县学生可升入州学,州学生可贡入太学。至此,形成了遍布全国州县的学校网络,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还是在分布的范围上,都远远地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兴学。

第三,兴办专科学校。崇宁三年(1104年)设置书学、画学、算学等专业学校,采用太学三舍法考选取士。崇宁时期的画学是中国古代惟一举办过的专门美术学校。

第四,以学校取代科举取士。由于天下已普遍设学并实行三舍升级制度,崇宁三年(1104年)诏罢科举,士人全部由学校升贡 ,每岁考试上舍生如礼部试法。次年赐上舍生35人及第,以后又间行科举,与舍选并行。

崇宁兴学虽然只实施了17年,随着蔡京奸佞面目毕露和朝纲混乱,宣和三年(1121年)就又恢复科举旧制(太学仍保留崇宁定制)。但在客观上,崇宁兴学的效果实为北宋三次兴学运动之首,真正实行了罢科举,办学校,改由学校取士;学校也不再只是培训儒生和官吏,而是培养于社会有用的各方面人才。本读书人曹宗国认为,这说明北宋确实开始了“兴文教”的教育事业,首先尝试了中国教育改革,只不过被历史淹没了数百年。

蔡京废科举兴学,也说明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蔡京被称为北宋末年“六贼之首”, 《宋史》的评价是:“京天资凶谲,舞智御人,竭四海九州之力以自奉”。蔡京先后四次任相,祸国殃民,导致社会动乱,农民起义,金兵进犯,可以说北宋倾危就是他造成的;但蔡京当政时期,不仅主持过崇宁兴学、首废科举,还大力推行了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使社会救济规模化、制度化,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甚至也在元明清三代之上。

下一篇

民国历任总统誓词: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等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