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求知帮力荐书籍-《中国史纲》制度变迁 思想变迁 商业变迁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求知帮力荐书籍-《中国史纲》制度变迁 思想变迁 商业变迁
收藏 0 0
求知帮力荐书籍-《中国史纲》制度变迁 思想变迁 商业变迁

从夏、商、周到东汉之前,中国社会在政治制度、学术思想和商业发展三个方面都发生了剧烈的变迁:封建社会是如何从建立到崩溃的,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又是如何逐渐得到巩固的。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再到汉武帝“独尊儒术”,这期间学术思想的具体变迁,和产生这种变迁的原因。从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到秦汉之际对商业的打压,再到汉初放任的商业政策和汉武帝的新经济政策。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方面:制度变迁。东汉之前,中国社会的制度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周朝建立封建社会;第二个阶段是从战国晚期到秦朝建立,封建社会逐渐崩溃,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初步设立;第三个阶段是汉朝郡县制的逐渐巩固。我们先讲第一个阶段。

我们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封建,几乎成为了整个中国古代的代名词。但事实真是如此吗?中国古代真的都可以统称为封建社会吗?封建社会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呢?

求知帮力荐书籍-《中国史纲》制度变迁 思想变迁 商业变迁

作者在书里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算得上颠覆性的观点,他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只存在于周朝,一个社会要成为封建社会,肯定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一个最高统治者的统治下,分为金字塔式的几级诸侯;每一个诸侯对最高统治者俯首称臣,但在自己的统治区域内,又是世袭的统治者,也是世袭的地主;土地属于统治者,而农民更像是农奴,只有耕种土地的权利。根据这个特点,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以分封建国的周朝,可以称得上是封建社会。在周朝,周王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自称天子,但实际上,他仅仅管理着一小块叫做王畿的地方,也就是一个一千里左右的方形区域,剩下的土地,则都先后分封成130多个诸侯国,让各个诸侯王去实行区域自治,而诸侯王的义务,只不过是向周王纳贡、朝觐,出兵帮助周王征伐和救济王畿内发生的灾患罢了。

周朝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周王将王位传给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让他成为新的天子,而剩下的儿子,则都受封建国,成为诸侯王。诸侯王同样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样就建立起了封建社会。这种分封建国的统治方式,看起来万无一失,因为诸侯跟周王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说起来都是亲戚,按理说应该互相照顾,和谐相处。但俗话说,时间会冲淡一切,宗族和姻亲的亲情,也会随着世代的越来越多,逐渐变得越来越淡薄,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微妙。封建社会的崩溃就难以避免了,这就是我们所要讲的制度变迁的第二个阶段。

最迟到了东周初期,这个大宗族里就产生了不少冲突。起初,他们还顾及着亲情,在周王室东迁后的300年间,虽然彼此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战争,但还容易和解,也都给对方留有余地,不会赶尽杀绝。这个时期,被后世称作春秋。整个春秋时期,300多年,虽然也有不少诸侯国被灭掉了,但大多都是被蛮夷所灭,姬姓之间相灭的并不多见。

求知帮力荐书籍-《中国史纲》制度变迁 思想变迁 商业变迁

宗族间的感情总会越来越淡,而君臣上下的名分,也会随着周王权力的削弱而逐渐变得界限模糊,周王不再神圣不可侵犯,诸侯们对于周王的位子也虎视眈眈。于是,周王的权力自然而然地旁落了,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频繁爆发,逐渐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这就是战国七雄,这个时期,被称作战国。战国时期的到来,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彻底崩溃。

历时250多年的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为严重且最为持久的时期,也是制度最为混乱的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变法,无论是制度、货币,还是度量衡,都各不相同。因此,在公元前221年,秦国大一统之后,除了要建立版图统一的大帝国之外,急需要做的,就是统一各种制度。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甚至还统一了车道的宽度。在政治制度层面,秦始皇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设置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别管理民政、兵事和监察。这就是后世郡县制的雏形。不要以为这是秦始皇的发明,他实际上只是遵循了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的惯例,就是将掠夺的土地,大的置郡,小的置县,其长官也并非像以前那样实行终身制。

到了汉朝,这一制度虽然曾经一度被废除了,但最终还是逐渐得到了巩固。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阶段。刘邦建立汉朝后,并没有采用郡县制,而是重新恢复了分封制,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和130多个功臣为列侯。后来,异姓诸侯王逐渐被刘姓子弟所取代。刘邦原本以为,清一色的刘姓诸侯王要比宗室跟异姓杂封的周朝好管理得多,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到了刘邦的儿子惠帝时,中央对诸侯国的控制已经出现了问题;文帝即位后的六年间,济北王和淮南王先后叛变;到了景帝时,吴王刘濞纠合六国举兵造反,这就是著名的“七国之乱”。

求知帮力荐书籍-《中国史纲》制度变迁 思想变迁 商业变迁

这次叛乱,意外地成为了汉朝政治制度改革的大转机。在景帝下决心平叛之后,仅用时三个月,就平定了此次叛乱。借此机会,景帝将诸侯的大部分权力收归中央,诸侯国实际上成为了中央直辖的郡县。武帝即位之后,继续采取“强干弱枝”的政策,巩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力,其中也包括了诸侯的经济特权。依据汉例,每年八月皇帝要“饮酎”,就是在宗庙举行大祭,而届时诸侯需要“酎金”,也就是献上黄金。武帝在位期间,将诸侯所献黄金以成色或分量不足作为借口,前后共剥夺了100多个诸侯的爵位,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酎金夺爵”。通过酎金夺爵,武帝实际上已经废除了汉初的分封制,巩固了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此后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中,都可以看到郡县制的影子,甚至到了今天,郡县制依然为现代的行政区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第二部分

好了,以上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方面——制度变迁的全部内容。在这一方面,我们主要讲了从周朝封建社会的建立,到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逐渐崩溃和秦朝郡县制的设立,再到汉朝逐渐巩固郡县制的变迁。说完了这个,咱们继续说第二个方面,思想变迁。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社会的思想变迁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孔子和儒家学派的出现;第二个阶段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三个阶段就是秦朝焚书坑儒,独尊法家;第四个阶段是汉朝儒家学派逐渐成为正统。

咱们先来说第一个阶段:孔子和儒家学派的出现。一个社会动荡的时期,往往是一个思想迸发的时期。春秋战国,就是这么一个时期。早在西周时,封建等级秩序十分严格,贵族拥有几乎所有的好处,无论是权力,还是土地,甚至连知识都是专有的。普通老百姓是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的。到了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等级秩序也不再那么坚不可摧了,部分贵族的后裔沦落为老百姓,把知识带到了民间,知识就渐渐普及了。

求知帮力荐书籍-《中国史纲》制度变迁 思想变迁 商业变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倡“有教无类”的孔子和儒家学派,便应运而生了。其实孔子是怀有崇高的政治理想的,他希望能用仁和礼来改变礼崩乐坏的局面,于是他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希望能够陶冶人的性灵,改变社会的品质。但事与愿违,孔子的学说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带领弟子四处游说,希望能够被诸侯赏识,却四处漂泊。虽然孔子的名气逐渐变大,学生也遍布天下,但他终究还是没能挽救这动荡的社会,在他死后76年,社会更为混乱的战国时期到来了。这就进入了思想变迁的第二个阶段。

在作者看来,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孔子,而战国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则是墨子。孔子是传统制度的坚决拥护者,而墨子则是新秩序的追求者。墨子认为,一切的道德礼俗,一切的社会制度,都应当是以天下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一个小阶级和一个国家的私利。他提倡兼爱、非攻,呼吁和平友爱,反对战争;又提出了“上同”,希望进行普选,让百姓来选举天底下最贤能的人来做天子,这样一来,全国上下都会按着天子的指令行动,社会也就会安定了。

儒家和墨家两个学派,是战国初期的显学,当时法家虽然已经出现,但规模还小,没什么影响力;到了战国中期,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像儒、墨、法等大的学派之中,又分出了不同的学派,出现了很多思想家,如孟子、庄周、惠施等人;到了战国晚期,各个学派又表现出混合的趋势,出现了邹衍、荀子、韩非等思想家,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则成为了显学。

求知帮力荐书籍-《中国史纲》制度变迁 思想变迁 商业变迁

在这么多的学派中,哪一个最为特别呢?或许大家会说是儒家。如果这么认为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众多学派之中,最为特别的是墨家。跟其他那几个学派规模庞大却十分松散的状态不同,墨家学派是一个严格的、永久的、有组织的团体,不仅会给成员传授技术,而且有着职业的合作。这个团体就像是一个江湖帮派,有着自己的领袖,叫做“钜子”,钜子是终身制的,第一任钜子就是墨子本人;他们还有自己的法律法规,“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具体由钜子宣判并执行。这样的学派,你说是不是很特别呢?

在任用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商鞅进行了变法之后,秦国逐渐变得强大起来,最终统一了六国。随着战国时期的结束,思想变迁也就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尝到了变法带来的甜头的秦始皇,在建立秦朝后,依然采用“轻罪重刑”的法家学说,实行愚民政策。为了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百姓,秦始皇除了制定严酷的法律之外,还开展了一项在历史上引起很大争议的行动——焚书坑儒。焚书坑儒可以说是一场空前绝后的文化浩劫,众多经典被毁于一旦。关于这场浩劫,作者提出了一个新颖的看法,认为儒生诽谤秦始皇,并批评、否定郡县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导火索。实际上,秦始皇之所以进行焚书坑儒,主要目的是树立起法家的思想正统地位,避免因思想多元而增加统治的不稳定因素。焚书坑儒之后,百家争鸣的局面结束了,法家成为了正统。这又是学术思想的一大变迁。

求知帮力荐书籍-《中国史纲》制度变迁 思想变迁 商业变迁

秦朝因为实行法家的暴政而早早地灭亡,取代它的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有所反思。这就到了我们要讲的第四个阶段。当尘埃落定后,百废待兴,严酷的法家思想不再适用于当前的现实,汉朝统治者于是便选择了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学说。这个学说一用,就是将近70年。在这近70年里,儒家学派一直被道家学说所压制,但是也在逐渐复兴。到了汉武帝时,儒家才终于抬起了头来。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国家已经渐渐恢复了元气,因此他决心要做出一番事业,来巩固国家的统治。而要想巩固国家的统治,就需要先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来作指导。但拿什么学说来作为指导呢?当时的显学主要有儒、道、法、墨四种。先说墨家,墨家的思想过于质朴,其所推崇的兼爱、非攻主张,显然不符合胸怀大志的汉武帝的胃口,所以被排除掉;其次是道家,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在西汉的前70年里起到了休养生息的重要作用,但决心大展宏图的汉武帝是不能赞成“无为”的,所以道家思想也就不能用了;再说法家,法家又过于严酷,秦朝便是因为暴政而灭亡,前车之鉴摆在面前,汉武帝自然不敢抬举法家学派。这样一来,就只剩下了儒家学派。而儒家的大部分思想,像是孝悌、仁爱,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未受到根本地动摇,依然在影响着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就这样,儒家学派最终脱颖而出,坐稳了中国思想史中正统的宝座。

好了,以上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第二个方面——思想变迁的全部内容。在这一方面,我们提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和儒家学派的诞生,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争鸣,秦朝的以法家思想治国和焚书坑儒,以及汉朝建立后儒家学说的逐渐复兴,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说完了这个,咱们接着说第三个方面——商业变迁。

求知帮力荐书籍-《中国史纲》制度变迁 思想变迁 商业变迁

第三部分

东汉以前,中国社会的商业变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第二个阶段是秦汉之际对商业的制约和打压;第三个阶段是汉初商业的放任发展;第四个阶段是汉武帝新经济政策对商人的打压和对商业的控制。

首先来看第一个阶段。商业在中国古代起步是非常早的。早在商代,商业就已经发展到了使用货币的阶段,当时是用一种咸水贝和小块的玉石来作为货币的。通过殷墟遗址中这些器物大量的出土,可以看出当时商业的繁荣。

春秋时期,商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各国的国都,也就是首都,都发展成了政治兼商业中心。最晚在春秋晚期,各国的国都里就可以见到不少香车宝马,衣着华丽的富商了。这些富商,拥有着令贵族都羡慕的珍宝财富,缴纳着比小诸侯都要多的赋税,甚至还会涉足贵族控制的政治舞台。比如郑国的商人弦高,就曾经用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化解了秦国偷袭郑国的计划,保全了郑国,这就是“弦高犒师”的故事。但这个时期的商业,更多的只是局限于各国国都内,并且商人所贩卖的大部分货物,还只是类似于牛皮和五谷杂粮等农作物,以及少数丝绸、布帛等家庭工艺品,那种依靠雇佣劳动力的工业,还没有出现。

到了战国时期,使用奴隶和雇佣劳动力的大企业就出现了。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大型企业家,像是有“商祖”之称的白圭、制盐大王猗顿、冶铁大王郭纵,畜牧大王乌氏倮,等等。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货币的使用也逐渐进步了。在战国初期,铜钱就已经得到了大量地流通和普遍地使用,黄金也开始成为一种货币,用来贿赂和赏赐。而经济发展的另一个表现,就是都市的增多和扩大。商业逐渐遍布在各大都市,不再仅仅局限于国都内。在春秋晚期,除了各国国都之外,人口超过千户的都市已经算是超级都市了,但到了战国时期,人口超过万户的都市都已经很普遍了。

求知帮力荐书籍-《中国史纲》制度变迁 思想变迁 商业变迁

秦朝的建立,宣告了商业变迁从第一个阶段进入到第二个阶段。法家学派对商人可以说是深恶痛绝,认为他们既不外出打仗,也不下地耕种,白白浪费国家资源,因此主张加以严厉地制裁。早在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时,就提出要按照军功限制人民私有土地、奴婢的数量和服饰房屋的享用,给商人造成了严重打击。秦始皇时,仍然是采用法家的方略,重视农业,对商业和商人进行严厉打压,甚至在征发兵役时,都会先征发商人。这种重农抑商的政策,虽然确保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却阻碍了商业经济的发展。秦汉之际的暴乱,对于商人来说,实际上是一种解放。

汉高祖刘邦得了天下之后,立马颁布了这样一道指令:“商人不能穿华丽的衣服,也不能乘车骑马,更不能为官。”传统观点认为,这反映出刘邦重农抑商的政策,导致了商业发展的停滞不前。但我们要学会用逆向思维看待问题,在本书作者看来,这恰恰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富商的数量众多和商业的繁荣。因为如果商业落后,商人寥寥无几的话,刘邦也就没必要特意颁布这样一道指令了。但是刘邦的抑商政策并没有持续多久,在他死后没几年,道家的放任主义就成为了社会的潮流,抑商政策也被他的儿子汉惠帝取消了,顺带着还将限制商人的种种指令也一并撤销了。这就到了商业变迁的第三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惠帝等人还开放山泽,允许百姓随意开垦耕作,又废除了关口和桥梁的通过税,这种种放任的政策使得汉初六七十年里的商业繁荣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但这种放任的政策也带来了恶果。文帝本着“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想法,取消了“盗铸钱令”,也就是不允许私人铸造钱币的法令。这一法令的取消,直接导致了商人们自己大量开设“造币厂”,造成了通货膨胀,物价飞升,全国上下深受其害。

面对祖宗留下的混乱局面,汉武帝采取了新经济政策,加强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一举扭转了先前的不利局面。这就是商业变迁的第三个阶段。说到武帝的管理方法,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实行新的货币政策。武帝先是发行了成本低但是定价高的新货币,却因为造假币的太多,只能放弃。于是武帝决心实行彻底的币制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地方铸钱,并且统一货币,由中央重新铸造新的质量好的货币,把之前的钱全部收回来熔掉。这样一来,造假币的无利可图,慢慢也就不再造假了。另一个方面是创立国营的工商业。武帝将盐、铁和酒的生产经营权收归中央,并且颁布法律,规定将地方贡品换成现钱;在中央开设“国立贸易局”,网罗天下货物,“贱时买,贵时卖”,以此来防止商人搞价格战。通过这两方面的措施,武帝将商业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手中,商人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但商业却并未停滞发展,实际上只是从春秋战国直到秦朝时的私营商业模式,转型为国营的商业模式,仍然获得了稳定的发展。

好了,以上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三个方面——商业变迁的全部内容。在这一方面里,我们说到了商业在春秋时期的逐渐发展,在秦朝、汉初的备受打压,和在汉武帝新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商业的转型。

求知帮力荐书籍-《中国史纲》制度变迁 思想变迁 商业变迁

上一篇

一条“盛产”古都的大走廊

下一篇

从财政角度看鸦片战争的失败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