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清末王阳明“心学”复活的背景及其实质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清末王阳明“心学”复活的背景及其实质
收藏 0 0

本篇探讨王阳明心学实质之前,先大体了解一下明代以前中国的经学。

清末王阳明“心学”复活的背景及其实质

中国的经学,从公元前2世纪算起,至晚清封建制度都解体,一度成为统治学说,成为上层建筑维护封建王朝体制的工具,时间长达2、3千年,中华民族经历了中世纪漫漫的黑暗长夜。经学的形态,有汉学合宋学的区分,而汉学又有今学和古学的区分,宋学有理学和心学的区分。

以陆九渊、王守仁的姓氏作象征的心学,无疑上经学诸形态的最后一种形态。就理论体系来说,虽说始于南宋的陆九渊,或更早的程颢,但直到明朝中叶的王守仁才得以具有完整的体系。后来的学者称为“王学”,晚清、近代又依照日本习惯称为“阳明学”,此称呼一直延续到现代的研究之中。

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阳明学在经历了清朝的没落之后,在近代忽然“复活”,引起众多学者研讨的兴趣甚至追随标榜为“阳明学”继承者。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

原来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19世纪40年代以后,清朝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中屡吃败仗,迫于内外危机,延续传统的“以夷制夷”的方法,衍化成“师夷长技以制夷”,不耻于向自己的敌人学习,问题是向哪个敌人学习。

1894年清朝甲午战争惨败后,使当时先进人士感到震动,多年来清帝国的洋务派总把目光盯住西方列强,几乎没有注意一水之隔的东邻日本也暗中窥伺中国,他们同样“师夷长技以制夷”并取得长足进步,西方装备下的日本舰队把同样装备的北洋舰队打得全军覆灭。这表明单依靠富国强兵似的幻想已经行不通了,非改革政治不可。呼吁政治改革的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日本,希望发现是什么力量促使日本取得比清朝更大的成功。结论是出乎意料的,有很大部分新派人物,竟说此力量来自阳明学。

所谓王阳明的心学,其实就是主观唯心主义,把禅宗“即心是佛”的命题,永孟轲“万物皆备于我”的语言加以粉饰,改成“致良知”的学说,甚至提出“路人皆有可能成为大圣人”。王阳明攻击朱子派章句“穷理居敬”的说教,赞美主观意识,同时打开了个性解放之门。

清末王阳明“心学”复活的背景及其实质

我们回顾一下清朝理学与心学之争,就可以明白不论哪种学说,都是统治阶级拿来维护上层建筑的工具而已。

16世纪初期,是世界思想史飞跃转变的时期,在西方意大利,由文艺复兴为启端,开启了向长达千年中世纪黑暗统治的斗争与变革,即反对传统经院哲学的繁琐与禁锢,渴望人文个人思想的闪光,由此兴起了自然科学、和划时代的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

明朝王学思潮旺盛,很大程度上与上层建筑统治阶级思想营垒的分化有关系,王守仁的心学就是从传统经学派生出的异端。这一派集合在王守仁致良知的旗号下,否认只有诵法程朱理学的少数人才能做圣贤,进而走向撤除纲常名教的思想藩篱,包括“夷夏大防”在内。另外一方面,随着利玛窦来华,心学的兴盛正是为抗击外来思想而诞生的。

在世界大背景下,中国也产生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萌芽,这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可以看到近代意义的诉求。

步入清朝之际,人们渐渐开始反对王阳明心学,拿捏出王学“空谈误国”这一点猛烈共计。清朝显然有意扶持程朱理学而抑制阳明心学,这一策略的形成,同清帝国与东南地区土绅的特殊矛盾有着密切联系。

包括江浙皖闵诸省的东南地区,尤其是江南,经济、文化居于全国前列,士风日盛,在清朝入主后,不甘受到打击和屈辱,引起了反抗和愤懑,并经常爆发出来,康熙制造的“江南十案”,朝廷与士大夫的水火不容可见一斑,江南人士人人自危,在晚明形成的活跃文化氛围,逐渐沉寂,思想逐步步入僵化保守。

清末王阳明“心学”复活的背景及其实质

于是,康熙将朱熹抬得比孔子还高,从皇帝的日讲官到乡村私塾,所用的教科书都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于成龙等被皇帝表彰的模范官员,都号称“理学名臣”。这只是一个假象,清朝皇帝最拿手的文字狱,就是要掐断乃至理学的一切思想,亲自编校《四库全书》将宋元以来的大批理学著作列入禁止书目。

这还得从外王之道说起,所谓外王之道,是“以夷制夷”、“夷狄为诸夏则诸夏之”,清朝统治者不允许有夷夏之辨,并声称他们先进于礼乐,目的是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

上一篇

皇帝的表侄被士族羞辱,太后要求儿子严惩,皇帝却说:都是他活该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