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丨第三节: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记录的信息解读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丨第三节: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记录的信息解读
收藏 0 0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丨第三节: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记录的信息解读

原题目:第三节:周代残存文献与铜器铭文中所见的思想演进

一 要探讨的三个问题

公元前一千多年,偏在西隅的周灭掉了中原的商朝,取而代之成为天下公主,建立周王朝。

跟商朝相比,现存的西周的资料要丰富的多。

尚书、逸周书、史记周本纪;还有后面的左传、国语、诸子零星的记载;还有出土的大量铜器的铭文;还有甲骨文。

按照作者的说法,这些东西很零散,很间接,很复杂,是不是记载了西周的情况,还是后世的想象,不好说。

但是,可以大体探讨,探讨几个问题:

周代是继承了商代的传统还是改变了商代的传统?

西周知识系统的基本格局和商代是否有了本质的差异?

西周思想世界的基本依据和商代是否有了根本不同?

二 研究人员对商周制度的误解

长期以来,人们对商周两代的思想和文化有一个顽固的印象:西周对商代来说,是一个发生根本变化的时代。

这个印象源于古代的一些零星的记载,比如商代人尚鬼神,周代人敬天重人;近期,王国维又强化了这一印象,他说,中国政治和文化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很多人断定,至少在对鬼神的态度上,商周很不同,似乎成了一个定论:商代“残民事神”,西周“敬天保民”。

更有人指出,更准确说是想象:西周人一面怀疑天,一面效仿商代尊崇天,凡是尊天的话都是对商朝人说的,凡是质疑天的话都是对周朝人说的,

所以尊天的思想“只是政策上的继承,他们把宗教思想视为愚民政策”,因而,礼记的表纪中说,周朝人是“事鬼神而远之”。

外国研究者也跟着起哄,说商朝周朝之间有一场“礼制革命”,商代的祭祀传统全被取消了,代之的是一种新的祭祀革命,以后的西周上层人,显然比以前更加注重音乐的重要性,武装的地位可能下降了。

阅读理解:为什么说百年内无历史,历史就是一个小姑娘,距离远了太朦胧,看不清,距离近了,又看不到全貌。

三 实际情况是怎样的?

后人不应该越俎代庖去替古人思想,历史学家也不应该想象推断古人的主观意图,周代人的真实想法,已经随风飘走,遗留下来一些史料。

只能依据这些记载记录,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

这些史料不能说明西周人尊天是一种策略,而且,西周是商朝册封的一个地方国,思想文化和商代应该相差不远,考古发现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

作者自己的观念:商代其实是中国知识,思想和信仰的主流来源,原因是,周朝本来是西隅小邦,后来发达只不过是继承了商代的文化。

正如有的人指出的那样,商周文化各渊源于龙山文化,虽略有不同但互相影响。周灭商之后,继承了商的文化一脉,从文化上讲,属于殷商一系,虽然确实有显著的西部特征。

阅读理解:这一点上,同意作者的看法,按照常理来说,不可能建立新的文化,文化这东西,哪有那么容易建立的,只能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自我演进。

下一段,作者给出了证据和案例。

四 举例说明

拿祭祀鬼神来说,从搜集到的资料来说明:

1 各种祭祀活动大体上还是继承了商代的传统。

礼记中说,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五祀,岁遍。(祭五祀,就是祭家里的五个神,岁遍,不知道是什么)也就是说,大体上,周代继承了商代的仪式,比如说点火祭天,周代并不比商代少,祭祀用的动物也不少。

证据很多,不列举了。

2 对象征性的厌胜,禁忌仪式,包括看起来迷信,残忍的仪式,周代人一样信奉敬畏。

先说厌胜是什么,类似一种法术,过年时候贴春联,给压岁钱应该都算厌胜的变化和流传,牛逼人物姜子牙就会这种,算是巫祝的一种工作方法。

周灭商纣王时候,把脑袋挂在白旗杆上,把纣王两个老婆的脑袋挂在红旗杆上,把俘虏弄来放到宗庙祭祀,表明这些人并不是那么文明理智。

3 对“帝”和“天”的尊崇依然和商代相似

各种资料表明,包括诗经、商誓,可以看出,西周的思想世界和商代的思想世界,相同的多,不同的少,一样相信老天爷在天上,跟人间一样,有一个由神组成的世界,在主宰一切。

总结:上面的文字,作者想说明的意思是:对于天,自然界,世界观,以及由此衍生的祭祀制度,商周几乎是一体的,延续的,变化不大。

下面说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构成的秩序。

四 周代由血缘关系到家、国秩序的建立。

跟商代人类似,周代人对于祖先的保佑也很重视,而且进一步认为,除了“天”的意志是价值的终极依据之外,“人”的感情也是价值的合理依据,

读到这一段真让人非常惊喜,终于看到人的感情了,感情感性原来隐藏在这里,我们看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影响了很多人,他们那些研究当然值得尊重,但是反过来看这些传统文化,其实都暗含在里面了,而且给理性化秩序化了)

于是,亲情及其向外扩展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源,而“礼”就成了社会认同的象征性规则,凭借这套规则,世界确立了秩序。

这一段非常重要。

古代中国的礼制常常被追溯到周公,周公制礼乐,传说的真实性有多少,不是重点,但西周是一个礼制很发达的时代,

“礼”的仪式和规则,不会是周公这样的天才想象出来的,而是继承了商代的传统,大概没有问题。

礼记中,历数各代帝王、禹、汤、文、武,说他们“未有不谨于礼者”,真正成熟的礼制,应该还是西周成王,周公时代才成立。

周代礼制的核心,是确立血缘和等级之间的同一秩序,由这种同一秩序来建立社会的秩序

换句话说,就是以父子,长子的关系为纵轴,夫妇关系为横轴,兄弟关系为辅线,来划定血缘亲疏远近的“家”,

和君臣关系为主轴,君主与姻亲诸侯关系为横轴,君主与领属卿大夫关系为辅线,以确定身份等级上下的“国”重叠起来。

阅读理解:中国人的感性,本来是很充沛的,这种充沛,在早期化作了“礼”,以礼的面貌出现了,然后,就被绑定了,被基于宗族家国的信仰给绑定了。

因此就有了礼仪之邦的美誉,少了个人的类似尼采说的酒神精神的本质上的感性散发。当然还存在别的形式,后面说。

在这种重叠里面,包含了复杂深刻的道德和伦理内涵,首先是“家”的伦理:

礼记大传说,“上治祖尔,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穆,别之以礼义,人道竭矣”这是“家”的伦理。(看文字能够大致明白意思,就是秩序,家族中人和人的关系位置秩序,确立这个事儿

礼记丧服小记说,“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尔。”这是“国”的伦理。

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把这些放到国家,就是“王道之大者也”。

五 秩序中的可变与不可变

下面我觉得是重点。

礼记大传说,可以变革的,是“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而不可改变的就是“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所谓不能变革的,其实就是传统,就是确立了这种传统的价值和意义。

王国维指出,商朝西周时候的文化大变局,列举了立子立嫡制度,宗法丧服制度,庙数制度,同姓不婚制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这构成了中国宗法制度的基本伦理观念,组织结构和行为准则,

也确立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在这种家,族,邦,国的体制中,确定血缘的来龙去脉就等于确定了身份,地位,权力的正当性,

所以,对先祖的祭祀和亲属关系排列就是很重要的事情,西周宗庙祭祀的隆重就是例证。

阅读理解:一个组织的严密性和稳固性,从这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虽然看似死板,里面蕴藏着很多规矩,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以至于稳定这么多年。

六 周朝的祭祀制度的细化

阅读理解:

这一节给我的感觉是什么呢?

就是质疑和创新还不够,很多东西,一旦经过权威确认,就形成制度,以及附着在制度背后的一套行为规则,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扼杀了质疑,以及质疑背后的创新创造更新的可能性。

这些制度,优势的一面就是比较容易同化那些异族,从行为上进行规范,兼容并蓄,但是,内在的更新性,或者有所欠缺。其实,很难做到,保持长久稳定性的同时,又能不断进行变革,这可能是一对矛盾。

这一节简单说下。

周朝人祭天于郊坛,祭地于社稷,祭祖于宗庙。

这其中祭祀的秩序规定非常细,礼记中说,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也就是祖宗的神灵比农业丰收还重要,这也是现在尚左,一直到现在还适用。

每年四季,西周王室都要在宗庙祭祀先祖;夏天又要举行盛大的合祭;有册命一类的大事,也要到宗庙中禀告先祖,举行祭祀仪式,并铸鼎铭文记载。

本节省略了一些细节。

所以呢,我们不能怨孔子,如果要怨,只能怨我们自己,找人背锅很容易,自己审视自己,很困难。

七 周代知识分子的工作细分

西周时候,在对天地诸神,祖宗之神的祭祀仪式中,这些所谓的文化人,包括祝、卜、史、巫,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系统,于商朝没有本质的变化,但是有了一些新的征兆。

最主要的是六大,就是司职”六典“的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这些文化人,思想者和统治者的官员,

主要职责是掌管法典礼仪、执行宗法制度、举行祭祀典礼、沟通天地人神、预测吉凶福祸、记载国家大事。

由于职业分工,史、祝、巫,他们的工作可能正在细分。

这在商代,资料不够,无法知道,在西周,职责细分如下:

1 史

参与国家大典、负责祭祀天地、祖先时的文字记载、册命时的文书起草、宣读和保存、法令档案的阅读等。

周礼中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其职责包括仪式时候的文字记载、册命起草、史册撰写、法令管理,不仅要负责分辨世次昭穆,使宗族内外次序不乱,而且精通天文历法,推算吉凶。

下面一段挺重要,我个人觉得似乎是在专门说明老子写道德经的背景:

在这些史,各种史这里,时间和空间的意识渐渐增强,在祭祀仪式中,他们很可能会逐渐体会到宇宙,社会,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体察到神的旨意和天的运行,注意到世界的变动不居;注意到人间的历史沧桑。

礼记中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这个制度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有的,史这个职位,很早就参与了宇宙天象的观察,人间秩序的清理和历史事件的记载,

这真的会让他们的知识系统和思想路数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阅读理解:这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是最早的那一批建立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因为他们的工作非常有助于观察。

2 祝

周礼中说,祝不仅掌握“六祝之辞以事鬼神”,要懂“六祈”“六号”辨“九祭”,国家大事时候,可以为国祈禳,而且还要精通各种与天地鬼神有关的技术和方法。

3 卜

周礼中说,“大卜”要懂得各种细微的征兆,掌握各种预测方法。

4 巫

懂得求雨时“帅巫而舞”,遇到灾时“帅巫而造巫恒”。

这样一来,他们拥有一套通神的知识技术,对天地鬼神极其熟悉,也精通仪式和宗法,因此很容易用神的名号作为象征,以仪式为中介,将神鬼和人间秩序联系起来,发展出一整套关于神圣宗法和神灵祭祀的经典知识。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

当这些祭祀仪式和宗法制度慢慢被政治权威和普通民众确认之后,这些制度和仪式,以及整套的技术,就会普遍适用,而背后隐含的观念就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不被追问。

人们在这种仪式中获得生活的安宁,也从这套制度中获得了秩序感。这些精通仪式和制度的祝、史、巫、宗,慢慢就成了巫者和术士,就是后来的思想者和有知识的人,

这些被仪式和制度确认,又被置入观念性内涵之后,就成了“普遍真理”。

阅读理解:读到这里,突然明白了为什么陈寅恪的信仰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为从这些史、祝、巫、卜的工作内容可以看出,能够做到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简直是不可能。

上一篇

穿越对马海峡突入日本海,二战美军潜艇的一次大冒险

下一篇

百年南开,名人校友教育大V9子女3院士6专家,梁启超育儿说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