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寇可往,我亦可往——中原王朝血性反击游牧部落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寇可往,我亦可往——中原王朝血性反击游牧部落
收藏 0 0

千百年来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常常组团南下抢掠中原,而中原王朝苦于游牧部落的骑兵的优势,在很长时间里只能被动防守。

但这不代表中原王朝只会防守,而不会进攻,历史上但凡事有血性有志向的帝王,绝不会坐以待毙,总会找到合适的机会进行反击,甚至主动出击深入草原。

寇可往,我亦可往——中原王朝血性反击游牧部落

和亲之耻

匈奴传说是夏王朝后裔流落到草原上,伴随着中原秦汉的统一,匈奴也一步步成为草原霸主。

公元前202年,长达四年的楚汉争霸以项羽自刎于乌江结束,刘邦在定陶正式称帝建立大汉王朝,曾经被秦朝大将蒙恬击败的匈奴也卷土重来。

接到匈奴入侵的报告,刘邦过于高估自己的军事水平决定亲征,被匈奴示弱引诱包围于白登城,刘邦这才意识到匈奴已经不是只知道抢劫、破坏,好在刘邦身边还带着陈平,通过贿赂匈奴王妃汉军才得以突出重围。

打不过只能议和,刘邦迫不得已将宫女封为公主,以陪嫁的名义交出大量钱财换取和平,不情愿也没办法,汉朝刚刚结束战乱,民生凋敝,诸侯王又虎视眈眈,此后和亲成为国策,可匈奴并没有因此放弃南下,只是减少次数而已。

和亲是汉朝的国耻,从惠帝、文帝、景帝到武帝,随着汉朝国力提升,武帝采用推恩令基本解决诸侯王问题,实行马政,组建出一支可与匈奴抗衡的骑兵,匈奴屡屡背信弃义袭击边境,国内反击匈奴呼声日渐高涨,反击匈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公元前133年,雁门郡人聂壹上书建议:在马邑伏击匈奴。经过商议,武帝力排众议决定同意由派人引诱匈奴入侵马邑,在周边布置军队伏击,史称“马邑之谋”。

百密一疏,马邑之谋虽然失败了,但向匈奴宣告了汉朝反击的决心。

寇可往,我亦可往——中原王朝血性反击游牧部落

霍去病——封狼居胥

卫青、霍去病是汉朝反击匈奴入侵最得力的战将,尤以霍去病的成就和战绩最为卓著。

霍去病是私生子出身,好在有个好舅舅——汉大将军卫青,霍去病也因为卫青的关系,受到武帝的欣赏。

汉元朔六年(前123年),年仅十七岁的霍去病被任命为骠姚校尉,跟随卫青出击匈奴,以八百轻骑兵追击数百里,歼灭和俘虏贵匈奴族上千人,积功获封冠军候。

汉元狩二年(前121年),十九岁的霍去病成为汉朝高级的军官之一——骠骑大将军,两次出击匈奴,歼敌近万人,俘虏匈奴贵族百人,收降匈奴浑邪王、休屠王。这场被称为“河西之战”的胜利从此让匈奴为之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蓄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发动漠北决战,时年21岁的霍去病领兵五万深入草原腹地,采用就食于敌,击败匈奴左贤王,取得歼敌七万多人的大胜,乘胜追击至匈奴圣地——狼居胥山,并代表武帝举行祭天仪式。

经此一战,匈奴远遁,漠南再无王庭,同时霍去病封狼居胥也成为中原王朝武将最高追求。

或许是天妒英才,元狩六年(117年)汉朝最杰出的青年将领霍去病英年早逝,反击匈奴不得不暂停,匈奴也得以苟延残喘。

寇可往,我亦可往——中原王朝血性反击游牧部落

窦宪——燕然勒功

虽然武帝时期没能解决匈奴,但匈奴却是一蹶不振,最终分裂成南北两部分,其中南匈奴选择依附汉朝生存,北匈奴继续与汉朝为敌。

窦宪字伯度,汉建初三年(78年)因其妹被立为皇后,窦氏一门宠贵曰盛,蛮横贪污,窦宪狂到竟派人刺杀窦太后宠臣刘畅,并嫁祸给蔡伦,看在同是窦氏的份上,被发现后窦宪没有被判刑。

这时,归顺的南匈奴向汉朝求援抵抗北匈奴进攻,窦宪为免罪主动请求戴罪立功。

窦宪以汉车骑将军的身份联合南匈奴共同出兵,曾经隶属匈奴的奴隶部落丁零、乌丸、鲜卑等趁机落井下石。

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

北匈奴战败后投降汉朝,也有部分继续西逃进入欧洲,作为平定北匈奴功臣的窦宪,却权倾朝野,愈加恣意妄为,和帝永元四年(92年),窦宪被控谋反,窦氏一门高官遭到罢黜,永元十年(98年)被逼自尽。

窦宪的结局是咎由自取。选择归顺汉朝的南匈奴继续存在,晋朝时期一度以汉朝外甥的身份祸乱中原。

寇可往,我亦可往——中原王朝血性反击游牧部落

反击匈奴始于马邑之谋,终于漠北决战,历时四十四年,武帝在晚年反思这种不计代价,不计后果的反击战,首开下达罪己诏先河,霍去病、窦宪或在性格、人品上有缺陷,却不妨碍为汉朝做出的功绩,终武帝一生不能平定匈奴,也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汉朝缺乏的是像霍去病一样的战将。

虽然霍去病的战绩是在汉朝国家实力支持下,能有几个人敢像霍去病勇猛善战?寇可往,我亦可往,正式向游牧部落宣告中原王朝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王朝的名字成为这片土地上的民族永远的名字。

上一篇

明清时期乡绅在地方治理中的教化教育作用

下一篇

日本的战争动员令,可怕的精神力量。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