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距今两千多年的古老战歌,至今依旧燃爆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距今两千多年的古老战歌,至今依旧燃爆
收藏 0 0

过几天就是国庆了,这次阅兵显得备受瞩目,意义也很重大。

每当国歌响起,中国军人排队整齐的走过天安门前的时候,这应该是每个中华儿女的骄傲时刻。

我们的国歌也是一首军歌,每次听,都会热血沸腾,仿佛看到了战场上的枪林弹雨。

距今两千多年的古老战歌,至今依旧燃爆

今天我们了解一下我国的另外一首战歌,同样的,这首歌也是听了非常的热血沸腾,有着势如破竹的气势。

这首战歌,为中国最古老的一首战歌,距今已经约2600多年,直到今日,仍然在中国的历史类小说里被引用,这首歌就是《无衣》。

原文如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可能有的朋友比较熟悉这段话,这边给大家翻译一下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距今两千多年的古老战歌,至今依旧燃爆

这首战歌出自《国风·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一首诗。从上面译文可以看出,整首诗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团结。无论是同袍、同袍、同泽、偕作、同裳、偕行,都反映了士兵们一起前进、一起杀敌,共进退的精神。

中国古代军队战友之间互相称呼为“袍泽”,这个词的来源就是这首诗。

那么这首歌为什么会有这种万众一心,勇往直前的气势?这要从这首歌诞生的背景说起。

诞生背景

这首歌诞生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混乱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在名将孙武的统率下,攻入楚国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伍子胥(原为楚人,后逃至吴国)掘楚平王墓鞭尸,楚人申包胥向秦国求救,秦哀公没同意,申包胥赖着不走,在城墙下日日痛苦,连续七日,终于感动了秦国,秦出兵救楚,秦哀公赋《无衣》壮行。

其实站在秦哀公的角度,他不出兵很正常,因为秦国也是比较穷的,从上面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就可以看出来。当时周王室式微,诸侯战乱不断,战火连天,大家都想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守好了,像秦哀公这样的是非常少见的。

在缺少物资且前路不明的情况下,可能出兵就意味着再也回不来了,可是秦国还是起兵帮楚复国了。

距今两千多年的古老战歌,至今依旧燃爆

当时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民间尚武。再加上这首诗所表达出来一往无前的气势,跟秦人的豪迈的性格相融,终于,秦军击退了吴国,帮助楚国复国了。

明知前路黑暗但是一往无前的团结精神,被这首诗完美的表达了出来,从此,流传千古。

上一篇

三国一小将低调出场,半个世纪后像开挂一样大显神威,成中流砥柱

下一篇

此人曾是和珅府上管家,轻松敛财20万家产,之后下场如何?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