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间的沉默悲歌:欧洲华工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第一次世界大战间的沉默悲歌:欧洲华工
收藏 0 0

第一次世界大战间的沉默悲歌:欧洲华工

只要一提到华侨,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美国长大、身穿垮裤、开口闭口就是「yooooo~~~」的小鬼们。比较起美国华人,欧洲华人社群的知名度就较不为人所知了。

为什么我们对于欧洲华人的理解远不及美国华人?在过去的历史中,身处欧洲的华人究竟做了哪些事情?

本文要介绍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华人在欧洲战线上勤奋而沉默的故事。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就已经有许多华人远渡重洋居留欧洲了。不过和美国挖矿、铺铁路的华工潮不同,这群离乡背井到欧洲打拼的华人主要是个别行动。这些华人并没有特别的目的地,只是因为家乡山多田少,只好出来做点小本生意。根据《华工与欧战》一书所云,许多人甚至在到了欧洲之后,都还不知道欧洲是什么。「反正上了船总会到一些地方的嘛!」

华人大批到欧洲当苦力的这段过去,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年大战爆发,人工贵桑桑的协约国就把脑筋动到亚洲廉价劳力上。不过,当他们成立「超部会劳动力委员会」讨论这件事时,法国劳方立刻拍桌反对,原因是大批廉价中国劳工进入法国,会造成法国劳动价值下降。总之在一番波折讨论之后,法国劳资双方达成的华工条件是:

不是所有中国华工都行,要以身强体壮之中国华北工人为优先。

战争一结束,所有华工立刻全数遣返。

所以,中国人在当时的欧洲,可说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廉价劳动力。中国政府在面对协约国这种侮辱人的征召政策,想必是要愤而拒绝的吧??

才不咧。中国政府非常开心的接受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总统秘书长梁士诒就屡次建议当时的总统袁世凯,希望能让中国参战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加入英法为主的协约国。根据当时北洋政府研判,德国军力虽然称霸整个欧陆,但是好虎斗不过群狼,仅凭德国一国力抗东西两方战线,战胜的机会虽然不能说没有,但也就比蚂蚁大一点而已。

但中国想要加入协约国也不是那么容易。这是因为首先日本就是协约国,而一直想跟中国「打成一片」的日本,怎么可能会放任中国变成自己的盟友呢??

所以在日本阻挠下,协约国这项政策立刻激发中国「以工代兵」的构想。梁士诒很快就整理出这项政策的纲要:第一,中国没钱派不了兵。以工代兵,可以省很多钱。第二,欧战以法国为最前线,华工最先应派向法国。

政策已定,接下来就是下广告了。

招慕的华工聚集在中国的威海

华工之招募,在法国由殖民地劳工局负责,在中国的对口则是各大官督商办的招工公司。天津、浦口、青岛、香港的报纸上一时之间出现许多这类招工广告,酒肆茶馆里也多了许多招募人员。在短时间可谓是一呼众诺,总招募者竟然多达十七万人!

十七万人的伙食住宿绝对是一项大工程。在华工出发前,他们都被集体安置在一座广大的华工待发所园区里面。进去的华人首先就是要体检,然后被发配到规模宏大的平房里。饮食虽然还算不错,不过运送的过程就是一个巨大的噩梦了。所有华工像沙丁鱼似地挤在狭小空间长达三个月的时间,数千人被锁在舱里,甚至连一个窗门都没有。

在经过三个月的磨难之后,对所有华工来说,抵达法国简直像是重生了一样。

同一时间,华工抵达法国也引起当地前所未有的巨大注意。将近三年的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被占领的恐惧,已经为整个法国造成一种死气沉沉的景象。华工的到来为当地增添了一种全新的色彩。

华工立刻投入了工作。虽然华人的勤奋纯朴有目共睹,但是在生活习惯方面,欧洲人马上就感受到巨大的文化震撼。

本来法国人对华人的印象是很好的。法国诗人波特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在《巴黎的忧郁》(Le Spleen de Paris)里,把中国描述成热带而优美的神秘国度,说中国人可以从猫的眼里看见时间……但是眼前的华工不要说从猫眼里看见时间了。

……他们根本没在管时间的!!

「……作息时间散漫,且动辄席地而卧……喜生食大蒜葱头,口臭难闻,随地吐痰或以空手抹鼻涕,随处大小便,或大便时不关厕所……又如华工平日衣服不整,钮扣不结,油泥尘垢,秽气难闻……」

「……再者华工在街闲游,伸腔胡唱,高声谈笑,行走不定,东倒西歪。见有男女同游者,即视为荡妇妓女,尾随其后,口出难听之言。」

但是,随着时间渐渐推移。华工在战争期间表现的纯朴勇敢,也让欧洲人开始心怀敬意。一次,正当一位英国军官对华工演说时突然警报大响,接着敌机的身影开始出现。心急如焚的军官立刻下令解散,但是台下的华工却各个不动如山,大声的对军官喊道:「请您把演说讲完吧,我们不怕炸弹。」[4]等到战事越来越紧绷,一日当华工做工的工厂遭遇敌袭,英国军官负伤倒地,就在以为万事休矣时,「仓猝间,华工平时做工之十字镐、圆揪……竟围绕该(英国)军官,奋不顾身地与德军做殊死斗。」

1917年8月12日,中国劳工在英军军官的监督下将一袋袋的燕麦装车,摄于法国北部的滨海布洛涅

1918 年11 月11 日,德国签订停火协议,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以英法胜利结束。大批原本正在前线的士兵如今即将回乡,数以十万计的华工也面临即将遣返的命运。

在遣散政策上,英法两国的做法稍微有点不同。英国陆军部的数据显示,扣除战争死伤、回国途中病死的人以外,几乎毫不通融地将所有华工全部遣返。而法国则将华工去留全数交由厂主决定,但是这些没有法律保障的华工,到了1930 年代欧洲经济全面崩溃时,几乎全数丢了饭碗。

然而,返乡之华工却对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一定贡献。回国后的华工因曾受青年会等机构薰陶,已具初等识字能力,见闻也随之增加,亦开始理解纪律及秩序的重要性。就生活习惯而言,过去曾被人诟病厌恶的华工已学会干净整洁、穿戴整齐与自尊自爱。华工成为当时中国民间西化的一股力量。

上一篇

有西方世界站脚助威的基督教处弱势,佛教何以能在中国蓬勃发展?

下一篇

张浩:历史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