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先秦历史散文记载,为何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先秦历史散文记载,为何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收藏 0 0

本文系作者丹丹音乐课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中国是历史上设置史官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历史意识的早熟、中国史官所创造的丰富的历史典籍,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有目共睹的黑格尔曾不止一次地对中国的重史意识及成就作出评价,如“历史开始于中国和蒙古神权专制正体的地方”“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在官职设置与历史意识先行的情况下,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一批以记载历史为中心的散文作品,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为后代历史散文的发展演变提供了范型与依据。

先秦历史散文记载,为何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黑格尔

先秦历史散文开始萌生的代表是甲骨ト辞和铜器铭文商代甲骨辞的出现,使中国人的历史意识从早期的口耳相传定格在文字上。“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商代的历史记载已经初具规模,西周统治者以史为鉴,自觉运用历史来巩固统治,设置了大量的史官。在周初,写史的权力集中在周天子,出现了《邦国之志》与《四方之志》之类的记载,记载天地四方之事,《尚书》中的大部分也是此类。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的衰微,也导致了记史权力的下移,由单一的天子王官之学发展到多元的诸侯国史官记史,历史散文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先秦历史散文记载,为何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甲骨

《墨子》称“吾见百国春秋”,《左传提到了《郑志》《周志》《前志》等《孟子》提到了晋之《乘》、楚之《机》等史书,惜乎因种种原因,这些史书皆已亡佚不见,流传下来的仅《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逸周书》《竹书纪年》等。但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些典籍已经显示出先秦历史散文的发达与成熟,足以成为先秦叙事散文雄视一切的代表。历史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历史真实与文学形象的有机结合,既要提供历史借鉴,又要描写历史人物。先秦历史散文处于历史散文发展的初级阶段,呈现出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历史散文的基本特征越来越凸显,史与文学的融合越来越完善。

先秦历史散文记载,为何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墨子绘图

首先,体例逐步完善。《尚书》是各种文书资料的汇编,没有固定的编排原则,自《春秋》《左传》始,编年体出现并逐步成熟。编年体史书有条目清晰的特点,但对于全面了解人物的生平、性格,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尚有很多局限。《国语》开创了国别体即以国别为单位记述史实的体例,可以集中展现人物个性。在历史记载的实践中,一种既能展现历史发展趋势,又能塑造人物性格的体例,逐渐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次,叙事不断丰富。完整的甲骨ト辞包括叙辞(占卜的时间和占ト人)命辞(占ト的事项)、占辞(占结果)、验辞(应验情况),初步具备了历史散文的诸要。

先秦历史散文记载,为何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编年体

铜器铭文是刻在青铜器上颂扬先祖功业、自瞥自勉、明示后代的文章,殷商铜器铭文一般比较简短,多者四五十字;周代铭文有所扩展,如最长的《公鼎铭》就将近五百字。铜器铭文记述的篇制与内容,比甲骨辞更为周详。有的铭文还记录了场面和人物言论出现复杂化倾向,体现了历史记载的进步。《尚书》《春秋》分别以记言与记事为主,《左传》则比较成功地将记言与记事融合到一起,使得历史记载更加丰富、饱满。最后,文学因素不断强化。初期的历史记载都是从实用目的出发的,以务实写真为主要特征,主要是粗略地叙述事情梗概。

先秦历史散文记载,为何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青铜器

随着书写条件的改进与写作经验的积累,历史记载中的形象性渐趋明显。《左传》、《战国策》作为先秦历史散文的重要代表,想象与虚构成为重要的表现手法,人物的特征、社会情状在丰富多彩的故事及富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中生动传神地展现出来。就是与《尚书》性质相近的逸周书》也表现出较为成功的艺术加工手法。《太子晋解》成功地运用了烘云托月之法,叔向、师旷的聪明博达来烘托太子晋如此著名的贤人与智囊,在十五岁的太子晋面前多次理屈词穷,对太子晋佩服至极。

先秦历史散文记载,为何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战国策

《殷祝解》较为详尽地展现了“汤放桀”故事的始末,在这个故事中,汤放桀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夏桀、商汤与先秦其他典籍有较大的出入。对于商汤即位的故事,运用画家三染”的手法,夏桀和百姓作为对立的双方,共同拥护商汤为王,层层渲染,描细致。先秦历史散文记载了惊天动地的史实,显示了对历史深入的思考,展现了精湛的艺术特色,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上一篇

太平天国女兵为什么宁死都不肯投降,原因出在曾国藩的身上

下一篇

宋江为何能当梁山老大?如果不是有此人,老大可能就是卢俊义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