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这三首诗道尽了藏山三千年忠义,赵氏孤儿只是其中之一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这三首诗道尽了藏山三千年忠义,赵氏孤儿只是其中之一
收藏 0 0

1

郁郁藏山瑞色敷,程侯曾于此藏孤;

应知人力难存赵,故籍山灵以避屠。

正气薄天何尔尔,精忠贯日自夫夫;

可怜千有余年后,景物依然世态殊。

——《藏山》

这三首诗道尽了藏山三千年忠义,赵氏孤儿只是其中之一

藏山,古名盂山,坐落在太行山西麓。晋景公年间,奸臣屠岸贾欲除忠烈名门赵氏。他率兵将赵家团团围住,杀掉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全家老小一百余人。惟一漏掉的是赵朔的妻子。她是晋成公的姐姐,肚子怀着孩子,躲藏在宫中。

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还有一个好友叫程婴。赵朔死后,两个人聚到了一起。

公孙杵臼质问程婴:“你为什么偷生?”

程婴说:“赵朔之妻正在怀孕,若生下来是个男的,就把他抚养成人,报仇雪恨,若是个女的,我就彻底失望了,只好以死报答赵氏知遇之恩。”

不久,赵妻就分娩了,在宫中生下个男孩。屠岸贾闻之,带人到宫中来搜查,没有找到赵氏母子的藏身之处。屠岸贾扬言,若三日找不到赵氏孩子,对全晋国婴儿一律斩杀。

程婴对公孙杵臼说:“屠岸贾绝对不会罢休。你看怎么办?”

公孙杵臼一腔血气地问:“育孤与死,哪件事容易?”

程婴回答:“死容易,育孤当然难。”

公孙杵臼:“赵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难的事情。让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

恰好程婴家中也有一个正在襁褓中的婴儿。

这三首诗道尽了藏山三千年忠义,赵氏孤儿只是其中之一

程婴含泪采取了调包之计,将自己的孩子抱上,与公孙杵臼一齐逃到了永济境内的首阳山中。他的妻子带着赵氏孤儿朝另一个方向逃去。屠岸贾闻之,率师来追。

程婴从山中出来说:“程婴不肖,无法保生赵氏孤儿。孩子反正也是死,屠岸将军如能付我千金,我就告诉你孩子的藏身之处。

屠岸贾答应了。

程婴领路,找到隐匿山中的公孙杵臼和婴儿。

这三首诗道尽了藏山三千年忠义,赵氏孤儿只是其中之一

杵臼当着众人的面,大骂程婴,他一边骂一边佯装乞求:“杀我可以,孩子是无辜的,请给他留一条活命吧!”众人当然不允。程婴眼睁睁地看着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死在乱刀之下。程婴身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偷出赵氏孤儿来到了山高谷深、僻静荒芜的盂山隐居起来。这一隐居就是十五年。就是这片人迹罕至的深山中,穿梭着一老一少的身影;就是这片世外桃源的泉林中,回荡着一老一少的对话;就是这片与世隔绝的沟谷中,积聚了一老一少的复仇力量。赵氏孤儿,终于长成了顶天立地的汉子。

苍天不负有心人。程婴与赵武,在朝中韩厥的帮助下,里应外合,灭掉了权臣屠岸贾。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程婴忠义大白于天下,公孙杵臼忠烈大白于天下。

最后的程婴,并未品味胜利的美酒,十数年积聚的丧子之痛,丧君之痛,丧友之痛一并袭上心头,程婴自刎而死,赵武为此服孝三年。

这三首诗道尽了藏山三千年忠义,赵氏孤儿只是其中之一

一场谋乱与杀戮,一曲忠义的悲歌

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次滑稽的巧合

一位平凡的大夫与一位贵胄遗孤

程婴等人的忠义行为赋予了藏山独特的忠义文化内涵,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藏山也有了“藏孤救孤,感天动地;忠臣义士,万古流芳”的忠义山水之冠冕的称号。

2

“唐京乱羯虏?花门亦需力。

所咎留不遣,浣老吟咏戚。

为问握机人,此事将焉极?

日月果重明,岂愁听觱篥?

无端伤隐心,小憩终成泣。”

——《赵氏山池》

这三首诗道尽了藏山三千年忠义,赵氏孤儿只是其中之一

公元1644年即夏历甲申年,是中国历史上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年头。这一年的二月,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傅山先生的家乡太原,三月进入北京,明王朝覆亡;四月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仓促退出北京,满清成为了中国的统治者。傅山在风云激荡中离开故乡,陪母亲辗转流徙,来到了盂县。九月重阳日,他又同儿子傅眉、好友陈佑玄,避居到了盂人孙八起的藏山山房。

在这样一个剧烈动荡的年代,他成了一个满怀离愁的人,但他以一个托身世外、退避红尘修道的隐者身份来到了藏山。当时他已名扬天下,是一个在哲学、经学、医学、文学、书法诸方面有成就的大学者,因而也以一个文化使者、文学诗人的身份来到了藏山,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章。

这三首诗道尽了藏山三千年忠义,赵氏孤儿只是其中之一

康熙十七年(1678),为笼络人才,泯灭士人反清意识,清朝开设博学鸿词科。傅山时已73岁,被推荐而强行抬往京城应试,他“临试抱病”拒绝参加,但康熙为诱使傅山屈膝失节,仍破格授予他“内阁中书”官衔,傅山拒不领受。当官员强迫他谢恩朝拜时,他看到紫禁城午门,油然勾起对前朝的缅怀,心情痛楚而匍匐于地,凄然泪下,清朝皇帝虽然看到了傅山身体倒下,但心底那座气节高山,是屹立不倒的。

在对故国神思之余,傅山还抒发他的兄弟、朋友之情。“漂泊秋风博一尊,乾坤何处可墙垣”“谗言离乱生输死,不共盘桓痛老昆”。风雨漂泊中举起酒杯,感叹天下之大何处才是可靠的墙垣;离乱中全家辗转避难,生死相连,唯独少了兄长在一起盘桓,透彻心脾地去思念。这是他想起了颇负才气、可以依靠的兄长,年仅36岁便早亡,“时尝家哭泣,生日野彷徨”,他对昆兄的思念,更增添了心中的惆怅。

这三首诗道尽了藏山三千年忠义,赵氏孤儿只是其中之一

九月重阳他与佑玄、傅眉聚在藏山,“遍插茱萸少一人”,他又想起了其他朋友。“游岳有朋将学隐,枕流知己未能忘;遂初欲代兴公赋,侯客常留稚子门;值此藏山疏懒得,风尘谁复谓他昆。”与朋友游山将要学当隐者,但知己朋友难以忘怀。本来要像东晋孙绰避世隐居,可牵挂着幼儿不能割舍,像在藏山这样的自由散漫地放情自然,乱世风尘中也就不必非要兄弟们相聚了,这是他对朋友的无奈倾诉。他本想在乱世退避红尘,悠游山水,寄情闲云野鹤,过修道隐居的生活,但反清复明志向难以泯灭,老母幼子难以割舍,朋友情谊难以忘怀,两年后,他告别了盂县,离开了藏山。

傅山从藏山走了,留下了他的文采与风韵,融入了藏山文脉的潜流之中。

3

饮此一杯酒,浩然思古人。

自来三晋多义士,程婴公孙杵臼无其伦。

下宫之难何仓卒,宾客衣冠非旧日。

袴中孤儿未可知,十五年后当何时。

有如不幸先朝露,此恨悠悠谁与诉?

一心立赵事竟成,存亡死生非所顾。

呜呼,赵朔之客真奇特,

人主之尊或不能得,

独有人兮长叹空山侧。

——《义士行》

这三首诗道尽了藏山三千年忠义,赵氏孤儿只是其中之一

在傅山离开藏山28年后,顾炎武风尘仆仆地来到了藏山。他是拒绝荐招参与佐修《明史》而离开京都,去往太原,取道忻州静乐,专程绕道而至藏山的。顾炎武是傅山的好友,他们先后来到藏山,同藏山结缘,无疑对藏山文脉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顾炎武与藏山之缘是从他的一首《义士行》开始的。他在这首诗中赞颂咏叹救孤义士程婴,这首诗是他在来藏山之前的顺治四年(1647)所作。此时顾炎武也在避难之中。之前的顺治二年(1645),他在苏州昆山参加了因剃发令而激起的抗清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他的两个弟弟在昆山城陷后被杀,生母被乱军砍断右臂,嗣母王孝贞落入清兵之手后,绝食而亡。是年,他的挚友陈子龙、顾咸正密谋反清事泄,陈、顾和杨主事及其两个儿子都殉节遇难。

这三首诗道尽了藏山三千年忠义,赵氏孤儿只是其中之一

食,櫵人松下晚归,一幅天设地造的“寒山夕照图”。美是美矣,但浸透出一股凛冽的寒气,有顾炎武在当年探寻仇犹历史中,匹马来到了藏山,追慕他在《义士行》中所赞颂的三晋义士、千古英雄。他在《盂北有藏山云是程婴公孙杵臼藏赵孤处》诗中写道:

空山三尺雪,匹马向荒榛。

窈洞看冰柱,危峰迟日轮。

水边寒啄鹤,松下晚櫵人。

恐有孤儿在,寻幽一问津。

这三首诗道尽了藏山三千年忠义,赵氏孤儿只是其中之一

诗人眼中的藏山,空山雪封,冰凌挂洞,苍阳映峰;仙鹤水边啄如他面对着的残酷现实。他在空山冰雪中,匹马独行,前面是荒榛幽洞,冰柱危峰,他好像日落晚照中水边觅食的孤鹤,疲累晚归的櫵人,一路走来,寻幽问津,要找寻赵氏孤儿行踪。他何尝不知孤儿早已不复存在,他只是想在这里寄托心中梦想,追求新的希望,探寻前进的路径。他终于找到了赵孤曾经避居的藏孤洞,殿堂中塑着的文子身,看到了报恩祠中的公孙杵臼和程婴;“漂泊心情苦,来瞻拜跪恭”(《顾亭林文集·卷二》),他多么崇敬这些千古英烈、三晋义士,浩然感叹程婴公孙杵臼,不顾生死,一心救孤存赵,成就了千古事业。

他在藏山寻幽问津中,找到了精神力量,鼓起了对故国满腔忠贞,“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远路不识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顾亭林文集·卷四》),当时,他已年近六十,在耳顺之年,依然唱出了晚晴高歌,以表达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他在晚年,因山东莱州黄培诗狱祸及,他慨然赴济南投案,虽身陷囹圄,但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驳倒诬枉,不但洗白了自己,还挽救了300多同案无辜者。他多次进京,往谒昌平十三陵,“哭帝帝不闻,呼天天无常”,以无限悲伤的心情,表达不忘故国,“区区犬马心”的忠诚。

藏山很大,两千多年来,她静静看着人类之间发生的这一切,依然保有平和如镜、清澈见底的瞬间。

这三首诗道尽了藏山三千年忠义,赵氏孤儿只是其中之一

上一篇

晋国其实早就不是当年的晋国了,看晋国大宗小宗之争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