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为何至于后世,人们习惯于直接按照题名去认定诸子著作的作者?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为何至于后世,人们习惯于直接按照题名去认定诸子著作的作者?
收藏 0 0

本文系作者小费说聊音乐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诸子散文是产生于春秋战国之交的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主要内容是思想家和学者们关于哲学、政治以及伦理等问题的论述。当时尚无后世对于文学和非文学的严格区分,这些著作因为呈现突出的文学色彩、蕴涵丰富的文学化表现手法以及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备受历代文学家的重视。随着西周王朝瓦解,周王室东迁,中国古代社会进入春秋时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促使生产关系发生急剧变革,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相应的思想意识也处于不断变动之中。春秋以前,周王朝统治下的齐、鲁、晋、宋楚、吴等诸侯国在礼乐、制度、典章、学术等方面的积累已经相当丰厚。

为何至于后世,人们习惯于直接按照题名去认定诸子著作的作者?

礼乐

进入战国以后,有力量争夺“盟长”“霸主”地位的诸侯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外交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这时的思想界,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士”阶层的崛起。这些“士”或来自于没落的贵族,或来自于平民阶层,他们地位虽低,却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其中很多人还具体掌握各种专门知识,辅佐侯王及其卿相管理国家各方面的事务。春秋战国之际,由孔子开创的私人讲学之风,极大地促进了“士”这一特殊阶层的成长、壮大,以孔子为核心形成儒学群体,以墨子为首领建立起墨学集团,老子及其追随者也形成了所谓的道家学派。这三个学派的出现,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帷幕。战国中期以后,诸侯卿相养士之风盛极一时。

为何至于后世,人们习惯于直接按照题名去认定诸子著作的作者?

孔子绘图

魏文侯、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等,都是礼贤下士的典范;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四公子及吕不韦门下也都门客众多,号称三千。此时诸子学派有了更显著的发展,百家争鸣的盛况前所未有。《韩非子·显学》篇称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这一时期儒家的大师以孟轲和荀况为代表;墨翟身后,墨家弟子们推举出以“巨子”为名的领袖与其他派别论争;道家人物有关尹、列子、杨朱,最著名的是庄周。

为何至于后世,人们习惯于直接按照题名去认定诸子著作的作者?

魏文侯雕像

此外,还有名家的惠施、公孙龙,阴阳家的邹衍,都是重要人物。战国末期法家在学术领域和政治领域都显得颇为重要,韩非则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早在战国后期,就有学者不断著文探讨当时的诸子学派问题,《庄子·天下》篇荀子》的《非十二子》《解蔽》《天论》等篇以及《非子·显学》篇都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汉朝建立以后,《淮南子·要略》篇、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见《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始尝试对诸子按学派加以分类和命名,司马迁为多位诸子学者撰写传记,刘向、刘歆整理和校订诸子著作,班固据以写成《诸子略》(在《汉书·艺文志》中)对当时能见到的一百八十九种诸子书。

为何至于后世,人们习惯于直接按照题名去认定诸子著作的作者?

公孙龙雕像

一一著录其篇卷、作者,把这些著作归纳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对每一派的长短优劣也都作出简明的评述(另有兵家、术数、方技等尚不在此列)。以上这些论著为后人研读先秦诸子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先秦诸子著作只有很少一部分以较为完整的面貌传之后世《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作品。这些著作都以散文体式写成,按照它们产生的时代先后,就其文体形式和篇章构成可以把先秦诸子散文发展历程区分为三个阶段:《老子》《论语》、《墨子》是最早阶段的著作,它们多以格言和警句的形式汇聚、编排,带着大师讲学而弟子笔录的特点。

为何至于后世,人们习惯于直接按照题名去认定诸子著作的作者?

荀子雕像

(《墨子》已经明显具有向下一阶段过渡的色彩);《孟子》和《庄子》是散文发展到第二阶段的作品它们灵活采取对话论辩的形式,俨然学派争鸣的现场实录(其中混合有语录体式,也明显地显示着过渡性质);第三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单篇的论说文终于成熟,先秦诸子散文的体式和结构都达到了最高水平。以上著作中,最有文学性的当属《庄子》,次则是《孟子》除这两部著作外,《论语》和《老子》在思想和语言方面也带给中国传统文学以巨大影响。先秦时期尚无现代的著作权观念,题名为某子的著作多出于后学弟子的述造(实际上很可能是成于众手的)。

为何至于后世,人们习惯于直接按照题名去认定诸子著作的作者?

韩非子绘图

清代学者严可均曾说:先秦诸子,皆门弟子或宾客或子孙撰定,不必手著”(《铁桥漫稿》卷八《书〈管子〉后》),孙星衍更为概括地指出:“凡称子书,多非自著。”(《问字堂集》卷三《〈晏子春秋〉序》)这也就是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详细论析过的“言公”之例。至于后世,人们久已习惯于直接按照题名去认定诸子著作的作者。如果不明白这种古今观念的不同,诸子著作中很多语词和史实方面的纷错歧出现象都将变得难以索解。

参考资料

·《韩非子·显学》

·《非子·显学》

上一篇

重温历史:昭君出塞始末,以一己之力平息战火

下一篇

在家居士如何修奉北斗法门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