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王世则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官清廉为民办事,赢得群众好感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王世则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官清廉为民办事,赢得群众好感
收藏 0 0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王世则的一生,是能屈能伸、任劳任怨的一生。他不但可以为京官,也可以调为外任,而且内外都干得很出色。他不但经得起提拔的考验,也受得起贬斥的磨练,而且上下精神如一,在哪里工作,哪里就有他的惠政。当他因上疏劝谏储立皇太子,而无理受到太宗的撤职贬落,于淳化初出知蒙州之后,他并没因此而灰心丧气,没有作践他自己。他在蒙州工作期间,依然是一本初衷,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依然一样的清廉,一样的为人民办好事,因而一样赢得了群众的好感,史称“德声赫然”

王世则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官清廉为民办事,赢得群众好感

至道二年,王世则被调任为永州知州,环境变迁了,地位也变了,但王世则勤政爱民的思想没有变,工作作风没有变,一样的勤奋工作,取得了好政绩。这对于一个封建士大夫来说,是不容易做到的,也是值得后世景仰和示范的。不单如此,就是在王世则辞官归里,在自象岩读书时,他的态度也是达观的。当时眼中的题诗已经说明问题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证明王世则等人的劝谏立储,是完全出于“关念宗祀”的忠义行为。证明宋太宗的粗暴拒谏,完全是自毁栋梁的错误做法,从而说明王世则是有一定的政治眼光的人。

王世则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官清廉为民办事,赢得群众好感

当他得到平反恢复名誉和官职以后,没有伸手向朝廷要什么东西,也没有居功自恃的表现,而由历史去说明问题,显示了古贤臣的崇高风尚。《永福县志》说:“世则首以建储奏请,厥后颂少年天子卷簾拜见,称为社稷之福,实世则等疏奏之力也。”这个评价是有根据的,因此也是比较公允的。王世则的一生,还多多少少渲染着好些炫人眼目的色彩,带有某种传奇的故事。因此,人们对他也就表现出热情地赞颂和身心的纪念。

王世则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官清廉为民办事,赢得群众好感

《永福县志》说:“王世则在城里人,世居城内,前绕长江,后枕华盖山,松柏茂蔚。宋建隆中,有双凤巢山上,因改山名日凤巢山。公应瑞而生。”这同包裕的《宋状元王公祠》一诗中所说的“山巢双凤报佳音”是一样的。《广西通志》说明:“世则所居前临长江,后枕华盖山,松林秀茂,忽有风凰来巢,一年引双雏,去后复来。下凿石得玉以献,至今玉池犹存,秋冬泉不竭,因名山旧凤巢。”这里多了“年引双雏”和“得玉池”的奇迹,但从什么时候有凤来巢还未明确。

王世则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官清廉为民办事,赢得群众好感

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王状元祠堂记》:王世则“世居华盖山地,隋大业间,有凤巢于山顶,百鸟群集。宋建隆初,凤复来巢,因改华盖山为凤巢山。”当然,这种“公应瑞而生”的说法缺乏科学根据,难免含有穿凿附会的成分,是不足令人征信的。但是,事物中某些偶然性的形象有些也会构成人们某种必然的信念。比如这个华盖山(即凤巢山)我们曾经亲自登临过,其形状确实有点像一个华盖,而华盖是古代官僚出动的象征,这样就难免造成当地群众视永福为福地的错觉。

王世则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官清廉为民办事,赢得群众好感

还有那个凤来巢的时间,隋大业正是我国开始科举的年代,这就给迷信的人们予以“科场高举”的预兆。而宋建隆初,则是北宋立国之始,而偏偏在北宋时期,先后出现了王世则和李珙这两个文武状元,人们怎么不会振振有词说状元“应瑞而生”呢?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当然不会相信“祥瑞”的说法,但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总不能排除自然条件对历史人物产生的影响。我们看到王世则的家,环境确实很美,以凤巢为后枕,以洛清江为襟带,使人产生“钟灵毓秀,地灵人杰”之感。

王世则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官清廉为民办事,赢得群众好感

正因为这样,所以当地绅士群众,建立祠坊来纪念他,就是可以理解的了。明代正统年间郡守姑苏吴惠主政永福时,建了一个状元坊,用以旌显王世则。后来这个状元坊焚于兵赘,过了六十多年之后,在正德年间,泰和刘“来率是邑,清涤牵祀先贤,遂慨然以兴复为已任”。这就是包裕写碑记的王状元祠堂。刘散在大功告成之后,也写了《新建宋状元王公祠》一首七律,对王世则的一生,作了艺术性的概括。

宋殿传胪第一人,琼林赐宴沐思新。建堵曾把甘章上,出使常将古赋陈。

孤凤凄凉空有穴,三槐寂寞竟成尘。余祠鼎建餐官右,纽豆何妨荐藻蘋。

上一篇

唐太宗接受十万胡人投降,魏征:必成祸患!125年后应验

下一篇

像故宫、乔家大院这类私人财产,该归还给他们的后人吗?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