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根本不像,为何还是能抓到罪犯?窍门无非3个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根本不像,为何还是能抓到罪犯?窍门无非3个
收藏 0 0

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根本不像,为何还是能抓到罪犯?窍门无非3个

在电视剧《虎啸龙吟》当中,魏明帝曹睿因为思念生母甄宓,就让宫廷画师根据描述画出母亲容貌,结果连杀十几名画师依然没人能画的靠谱。其实这些画师死的很冤,因为仅仅根据口头描述来画出接近真人的画像几乎是不可能的。

宫廷画师尚且如此,那些州府县衙的画师们就更没这个水平了。可是画像有时候还不得不画,比如在通缉要犯的时候。我国现存最早的通缉令发布于汉宣帝甘露二年,通缉的是一名叫“外人”的妇女,罪名是帮助广陵王刘胥搞“巫诅”,意图诅咒汉宣帝。

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根本不像,为何还是能抓到罪犯?窍门无非3个

海捕文书上除了姓名、性别外,最主要的就是描绘容貌,以便于各州县根据特征捕盗。后来到了唐朝的时候,海捕文书上又加上了罪犯的画像,名曰“画影图形”,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示通缉犯的体貌特征。

不过这个画影图形存在很大的漏洞,首先画师不可能正好见过罪犯,只能根据描述来画,比如大胡须、脸上有痣等等,但这些很容易掩盖。像《三国演义》中割须弃袍这一桥段,曹操割掉胡须扔掉长袍后就成功骗过了追杀他的马超。

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根本不像,为何还是能抓到罪犯?窍门无非3个

​第二个缺陷就是识别度,如果罪犯纯粹就是一张大众脸,画出来的画像恐怕没人能识别出,比如宋高宗时,一个叫吴皋的劫匪被画影通缉后,居然跑回城里找到画工赵四说:你画的我根本就不像,给老子重画。另外还存在撞脸的问题。南宋末年时,蒙古大军就曾根据画影图形来抓文天祥,结果误抓了一个叫林附祖的人。

画像毕竟不是照片,遇到特征不明显,又刻意调整发型改变服饰的人,基本就失效了。既然画像这么不靠谱,那为什么古代还是能很快抓到罪犯呢?其实窍门并不在画影图形上,而在下面这3点当中:

1、身份证

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根本不像,为何还是能抓到罪犯?窍门无非3个

早在战国时期,商鞅就在秦国发明了“照身贴”,后来又出现了僧侣游方时用的度牒,商贾、学子外出用的路引等,这些都是是古代的身份证明,没有这玩意,住店都住不了,在讲究宵禁(宋朝除外)的古代社会,大晚上就你一个人在外头溜达,不抓你抓谁?

所以,海捕文书上的画像是其次的,最主要的就是让各地捕快知道要抓的人叫什么、男的女的、哪里人,这样盘查时就能查到。那有没有可能造假呢?难!古代又没那么多办假证的,仅凭个人技术,很难造从材质、字体等方面造出一个以假乱真的身份。

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根本不像,为何还是能抓到罪犯?窍门无非3个

2、保甲

“保甲”同样是商鞅的首创,并且被历朝历代一直沿用,也就是以保为单位实行连坐,一保里出了罪犯那必须及时举报,否则全保连坐。遇到有陌生人?不好意思,马上会有朝阳群众围上来问:“老乡,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呀?”古代人口流动非常有限,一个地方很长时间都不见得会出现陌生面孔,如果一保内有外来的行踪不明的人,必须察觉并送交官府盘问,否则会遭惩处。

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根本不像,为何还是能抓到罪犯?窍门无非3个

3、悬赏

设定了不告奸的惩处,自然也要有告奸的奖励。春秋时,楚平王拘捕伍子胥就曾悬赏五万石粮食,宋朝也曾明确规定:“诏天下有能告杀人者,赏钱五万”,明朝的规定更绝:抓到重犯直接授官,而且罪犯的全部财产奖励给举报人。

正因为有了这3种方式,所以古代的海捕文书很多时候是不用配图的。

上一篇

他因地位太低新娘死活不愿嫁,妹妹说:我嫁,多年后丈夫当宰相

下一篇

科学家:死亡本身并不存在,是人类自己发明了死亡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