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历经艰险到西天,取回的是什么经?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唐僧师徒四人历经艰险到西天,取回的是什么经?
收藏 0 0
唐僧师徒四人历经艰险到西天,取回的是什么经?

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但提起《西游》,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取经途中孙悟空降妖伏魔的故事。这正应了那句话–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那么,唐僧师徒历经艰险好不容易到达西天,取回的到底是什么经?

“经”字的本意,本来源自于纺织。古代纺线时,竖起的线叫做“经”,横向上的线叫做“纬”。纺线的时候,“经”线是不动的,“纬”线不断地纺上去。因此“经”字逐渐引申为永恒不变之义。经书是非常神圣的存在了。古代书生们读的“五经”,那是号称书中有“黄金屋”、“颜如玉”的存在。

佛教的经书,特别经过《西游记》的一再渲染和普及,也变得神秘和不可思议。如来佛祖说,他有三藏真经,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这不由得不令人好奇唐僧取回的真经到底有哪些,现在还能见到吗?其实,在一千多年之后,唐僧取回的经书上的很多经文,都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的口头语。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

唐僧师徒四人历经艰险到西天,取回的是什么经?

取回佛经之后,唐僧着手开展的工作就是翻译。作为中国古代四大译经家之一,唐僧翻译了很多部佛经。最为人熟悉和重视的就是《心经》。《心经》虽然只有短短二百六十个字,却涵盖了无限智慧。所有佛经之中,《心经》的经文估计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一两句。最起码人人都知道“色既是空,空即是色”吧?这就是《心经》中的名句。当然这两句的含意不是字面上的那个意思。

《心经》一经译出,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如欧阳询、赵孟頫等都书写过《心经》;清朝的多位皇帝也对《心经》情有独衷,康熙、乾隆等均有《心经》书法作品传世。《心经》不仅对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儒、道两家同样影响巨大。道教全真道,便毫不遮掩地把《心经》作为教派的经典,要求每个全真道士诵读。

唐僧师徒四人历经艰险到西天,取回的是什么经?

唐僧取回的经书自然都是“老外”的作品。在中国古代佛教发展的全过程中,只有一部中国人写的书被尊为“经”,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坛经》。《坛经》的论述者是佛教禅宗的实际创始人–六祖慧能。《坛经》开篇即讲的是慧能如何向禅宗五祖弘忍学习佛法,如何写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著名偈子。其中五祖弘忍半夜三更向慧能传法的桥段,被《西游记》直接移植到了菩提老祖向孙悟空传法。这也是《西游记》中很吸引人的段落。因此,看上去神秘的经书并不都是干巴巴的晦涩难懂,也有很多精彩片段。

慧能得到传法的信物之一是一件袈裟,这引发了众人的争夺。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一部武打电影名叫《木棉袈裟》,即以慧能得到袈裟出逃为故事背景。《坛经》的故事非常“中国”,坛经的道理也非常“中国”。中国人写的经书,果然更适应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如果你想看一本佛经,建议读一读《坛经》。读完之后,你也许也会由衷觉得好看!

唐僧师徒四人历经艰险到西天,取回的是什么经?

慧能得到的另一件信物,就是《金刚经》了。慧能还没出家之前,就是听人读《金刚经》而产生了出家修行的想法。慧能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经文,心中有所感悟,毅然北行到湖北黄梅求法。《金刚经》可能是中国流传最广的佛经。唐僧也翻译过《金刚经》,不过唐僧翻译的版本过分注重意思的准确,未免有些缺少文釆。最流行的版本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

《金刚经》在中国已经流传了近一千七百年,经书中的各种元素很多都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在金庸的小说《飞狐外传》中,全书的结束点便在袁紫衣念出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这正是出自《金刚经》。“四如”也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标记符号,经常在各种作品中出现。

中国人愿意把一些宗教神圣的东西世俗化,连唐僧取经这样严肃的话题,古人都可以巧妙地转换为小说故事。以至于人们忘记了经典本身带来的意义。而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是有其永恒价值的。学习经典,可以愉悦身心,可以增长智慧,可以平衡生活。

在繁杂的现代生活中,不妨读一下《论语》、《金刚经》、《老子》,也许你会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真正的自己!

上一篇

柔弱胜刚强,这个皇帝的上位贴切注释了这个道理

下一篇

你一定猜想不出来的晋朝三大宝物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