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充满“猫腻”的宋江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充满“猫腻”的宋江
收藏 0 0

自幼读《水浒》,就烦宋江。想他面黑身矮,其貌不扬,既无豹子头林冲的武艺,又没智多星吴用的计谋,凭什么,让他坐上梁山泊第一把交椅?

没料到,三百多年前的才子金圣叹,也和我一样瞧不起宋江。他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水浒传有大段正经处,只是把宋江深恶痛绝,使人见之,真有犬彘不食之恨。”听这声气,简直是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将梁山好汉分出优劣高下,划为三六九等。他硬是把仗义疏财的及时雨宋公明,与偷鸡摸狗的鼓上蚤时迁,归为一类人。斩钉截铁,毫不含糊地“定考下下”。此为何来?

充满“猫腻”的宋江

为寻根究底,我重温《水浒》。从第十七回宋江出场,只看到末了,竟也瞅出些端倪。宋江果然有些“猫腻”。

大节姑且不论。诸如招降纳叛,为招安走名妓后门,打通天下第一嫖客宋徽宗的“枕头上关节”等等。只从小处考察,即洞若观火。

宋江那厮没上梁山之前,不过是郓城县衙一刀笔小吏,充其量是副科级待遇。却能“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就算这些小恩小惠,用的是自己的工资,那他包养个“会唱曲儿,省得诸般耍笑”的二奶阎婆惜,钱从何来呢?而且,“没半月时间,打扮得阎婆惜满头珠翠,遍体绫罗”,能不让人疑心吗?更何况,宋江为收买人心,动辄赠金送银,出手阔绰,“端的是挥金如土”。

充满“猫腻”的宋江

一个小县城里的副科级干部,能有几多薪水,经得起如此“疏财”?宋江并无第二职业,家中亦未开过钱庄。用宋太公的话说:“老汉祖代务农,守此田园过活。”通过这些疑点,不难看出,宋江来历不明的灰色收入实在不少,颇有些不清不白。

宋江身为押司,分管刑狱、文书、诉讼等业务。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岂无来钱的门道?阎婆惜骂他:“公人见钱如蝇子见血。”怕不是空穴来风。

宋江杀了阎婆惜,人命关天。“知县却和宋江最好,有心要出脱他。”能和上司结为铁哥们儿,必然沆瀣一气,合穿一条裤子。知县出脱宋江,其实就是出脱自己。

充满“猫腻”的宋江

宋江曾出狂言:“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不过是句醉话,当不得真。他人在梁山,却心在朝廷,目的还是功名富贵。他时常表白:“我非贼非盗,暂存水泊,以待朝廷之招安耳。”听其言,观其行,这也许才是他的肺腑之言。

鼓上蚤时迁妙手空空,凭飞檐走壁的轻功绝活,扬名立万,倒不失江湖草莽本色。而宋江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反不如时迁地道。金圣叹将宋江“定考下下”,真不冤他。

尽管如此,宋江与时下一些“公仆”相比,自有其可爱处。且不提他的银子腌臜干净,动机纯是不纯,大部分用的还真是地方。有些“公仆”,占个要害位置,不显山,不露水,已是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翁,但他决不会“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更可恨的是,个中“猫腻”,人心皆有一本帐,但他吏道纯熟,上下打点,左右逢源,你奈他何。

充满“猫腻”的宋江

还有,宋江广交江湖豪杰,天下英雄尽入彀中。小毛贼更是望尘而拜。而时下有些“公仆”,树大招风,被梁上君子光顾,不仅泄露了天机,还要在“指定的时间、地点”说说清楚。——偏偏有些事情就是说不清楚。看他如坐针毡,急得满脑门油汗,不禁替他难受: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上一篇

蒙古和满清的崛起为什么都没有成功

下一篇

“女婿”的各种美称的来历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