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比“三好学生”更早的,是“五好学生”,被去掉的是哪“两好”?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比“三好学生”更早的,是“五好学生”,被去掉的是哪“两好”?
收藏 0 0

教育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是何人首倡的?比“三好学生”更早的,是“五好学生”,被去掉的是哪“两好”?

比“三好学生”更早的,是“五好学生”,被去掉的是哪“两好”?

但凡上过学的人,对“三好学生”一词都不陌生。“三好学生”是学校给予优秀学生的一种荣誉称号,“三好”是指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简言之,就是“德智体”三方面都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确定,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世纪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其实,也是要全面落实这一教育方针。

其实,建国之初,学校教育就确立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后来,精简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因为世纪伟人的一次讲话。1953年6月30日,世纪伟人在接见共青团二大主席团时,祝贺青年们“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比“三好学生”更早的,是“五好学生”,被去掉的是哪“两好”?

伟人口中的这些“青年”,其实是指全国各行各业中工作的青年,并非青年学生。不过,“三好”一经伟人提出,很快就被套用进教育方针。

“三好学生”的评选开始于1954年,其后便以固定的评选比例、基本相同的衡量标准,在中国的所有大、中、小学校普遍推行。1955年公布的《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的第一条,都提到“努力做个好学生,做到身体好,功课好,品行好。”自此,“三好学生”的评选活动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来。尤其是1963年2月,“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布,“学雷锋、争三好”就成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核心活动。

自此之后,每到期末,班级与学校里最大的一件盛事,就是评选班级“三好学生”。“三好”成为学生追求的目标和荣誉,也成为“好孩子、好学生”的同义词。

比“三好学生”更早的,是“五好学生”,被去掉的是哪“两好”?

期间有段时间,在“三好学生”的基础上,又重新开展了“五好学生”的评选。所谓“五好”,是指思想品德优良,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壮,审美趣味健康、热爱劳动,可以简称为“五育”,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比“三好学生”更早的,是“五好学生”,被去掉的是哪“两好”?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的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育:是培养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比“三好学生”更早的,是“五好学生”,被去掉的是哪“两好”?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升级版。那么,关于学校教育要遵循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念,最早是何人提出的呢?

首次将德育、智育与体育提升到同等的地位的,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梁启超。梁启超之所以将体育与德育、智育并提,是与当时的特殊国情有关的。

比“三好学生”更早的,是“五好学生”,被去掉的是哪“两好”?

晚清的中国,病态百出,无论是天朝实力,还是国民体质,都遭到西方列强的吐槽,并给了个“东亚病夫”的污称。“知耻而后勇”,所以,清末的中国一度掀起了“军国民体育”,康有为、梁启超不约而同地提出“强兵、强种、强国”的思想。社会上开始重视国民体质问题,军队中流行的西洋兵操向教育拓展,人们开始关注体育的教育功能。

比“三好学生”更早的,是“五好学生”,被去掉的是哪“两好”?

1891年康有为创办长兴学舍时,就明确提出要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的教育。严复亦主张:“是以讲教育者,其事常分三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育并重。”梁启超同样表现出高度的认同,并非常明确地指出:“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晚清政府在1904年正式公布《奏定学堂章程》,在学校中开设体育课程。从此确立了学校体育在教育中与德育、智育并重的新型关系。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

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王安石为何强行拆散儿子儿媳?

下一篇

满门忠烈:“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第二天他的弟弟也牺牲了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